APP下载

千里黄河一壶收

2024-10-09汤云明

雪莲 2024年7期

【作者简介】汤云明,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晋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诗集《岁月之上》、散文集《随言散语》、长篇历史小说《清臣汤曜》等多部作品。

曾经在很多影视作品里看到黄河壶口瀑布的雄壮美丽,这次西安旅游,壶口瀑布就是必去的地方。

作为一个偏居西南滇池边的南方人,也很少出远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亲历了很多次,可对于我国第二大河的母亲河——黄河却没有机会得见。

当旅游大巴在半山腰游客中心停下来,就可以看到峡谷中的黄河了。这里有横跨山西和陕西的公路大桥,黄河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宽阔,水的颜色倒是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深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黄河的样子,激动之余,拿出相机接二连三地拍摄起来。导游说,这里距离瀑布还有10余公里,要坐摆渡车进去。

公路就沿着黄河一路下坡,逆流而上,这一段黄河被限制在一条并不宽阔的水槽里动弹不得,后来才知道这一段叫“十里龙槽”。壶口至孟门山约5千米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至50米宽,10至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市里,故取名“十里龙槽”。

在“十里龙槽”下方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孟门山,也叫禹山。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人们在孟门山与河岸之间建起小桥,山上建成公园,供奉大禹塑像以作纪念。只可惜,没有机会停车去岛上看一看,顺便祭拜一下大禹。

很快来到了壶口瀑布,还没进得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主瀑布下游的一个小侧瀑布,在没有看到大瀑布之前,这也算是一道景观了。此时,还不见大瀑布,先闻其声,还有大片的水雾从几百米外的地方飞腾起来,等进得大门,壶口主瀑布就在不远处了。

壶口瀑布,就像一个镶嵌在大地上的水壶,收尽黄河之水,也收尽天上、人间的烟火。它奔流向下,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或归宿,以晴空洒雨,旱地雷鸣的气势,让水底冒烟,使霓虹戏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挖出十里龙槽,让亲爱的大河,九曲十八弯,奔涌入海,是黄河在我心目中的模样。

黄河从上游200多米的宽度来到壶口只有几十米并且是半环状的主瀑布时,形成了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据说,壶口在正常情况下瀑布的宽度在五六十米,雨季水大的时候会达到上百米,而在最枯水的时候,可能只有10多米宽。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以每秒上千立方米水流量,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我甚至在想,《西游记》里观音菩萨那个倒不完水和可以收尽河水的宝瓶,也许就是受到壶口瀑布的启发写出来的。

严格来说,壶口瀑布是一个瀑布群,在主瀑布泄流的同时,也有部分水流从河床的低矮处流到了瀑布下游,形成众多大大小小的分瀑布流入龙槽。有的水量较大,落差也大,同样保持着排山倒海、波涛汹涌的气势,有的只如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地缓缓流淌下斜坡。此时此景,黄河有咆哮、激昂的一面,也有温柔、可人的一面。

黄河中游河段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有一段话:“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后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成为谚语,原意为因为黄河水极为浑浊,即便跳下去也不能有什么清洁作用,后引申为比喻很难摆脱关系,避免不了嫌疑。

古人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来到黄河边就没法再往前走了,只得在此折返,另寻其他道路,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成语,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为了亲身感受一下黄河水,我在溪流里深情地抚摸着河水,并且用它来洗净双手,我相信,只要我的双手是干净无邪的,我的心灵是明净透亮的,就能在母亲河里越洗越干净,并能得到她的庇护。很多人在黄河边的长廊里挂起祈福牌,就是希望得到母亲河的保佑和祝福。

黄河从青海出发,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到达陕西时正好是中游,陕西往下,黄河基本就是一马平川了,再流经山西、河南、山东就在东营市流入渤海。特别是在河南段水流平缓,河道开阔,造成泥沙大量沉积,水位抬高,为了防止河水溢出,人们不断地筑高堤坝,久而久之形成了悬河、地上河,历史上多次决口,造成很大的灾害,其中以开封最具有代表性,据考古发掘,开封地下有七八个不同时期的文明层,也就是说,这座城市至少被洪水和泥沙掩埋过七八次了。

大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夸张地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告诉我们,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后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成为了交响乐、歌曲、大型纪录片等文艺作品的名字,表达出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如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势不可挡的气势。

眼前的大黄河,历经九曲十八弯的磨砺,多少次,不得不在困惑中另寻出路,却始终没有改变雪山巅峰上最圣洁无私的初心。在涤荡和浸润过一个民族的历史后,心向东方,融入大海宽广的怀抱,完成最后的理想和抵达。

我深情地望着这条黄水河,颜色就是你的名字。你用温情、血性与宽慰接纳着中华儿女的苦乐年轮。黄河,你也用咆哮和怒吼的姿态教会一个民族怎样去敬天、爱人、尊崇自然。还有,在面对困难与险阻时怎样冲闯出新的方向和道路。

有句古训总是说你“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其实,善变与随意不是你的本性,数万年来,这一河黄色的激流染浓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为这片文明镀上厚重的金色。几千年来,这一股黄色的血脉,积淀成一个种族的肤色与文化。

在回来的路上,导游又跟我们分享起壶口瀑布的10大景观,历代文人骚客,感叹于壶口瀑布的神奇壮丽和变幻多姿,概括出“壶口十大景”。这十景观分别是孟门夜月、晴空洒雨、十里龙槽、山飞海立、旱天雷鸣、壶底生烟、霓虹戏水、冰峰倒挂、石窝宝镜和旱地行船。其中旱地行船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从上游用船运输的货物,到壶口前面卸下,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货物改用马车运输,过壶口后,船再入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给下游的客商,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

在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下,我仿佛又回到了瀑布边上,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水雾濛濛,湿人衣衫。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