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开
2024-10-09马卫巍
【作者简介】马卫巍,山东阳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03年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多部,近百万字。
墨染斑斓花自开
六月来了,蜀葵开花了,麦子也要成熟。
时光让风给吹跑了,杳无踪影,唯纸张上的笔墨可成追忆。零落的纸张、懒散的文字、艳丽的颜色以及随意的涂抹,终究氤氲了一团心气儿。这团心气儿是我对五彩斑斓的世界的渲染与反思,是我对生命的思考,当然,也不排除我对是非名利的追问与呐喊。
可呐喊又有什么用呢?
当热闹的人群散去,当喧嚣的声音散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后空留马行处”,“霎时间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水墨永不过时,但颜色依然存在,存在即合理。春夏秋冬四时之变化,无不透露出各自迷人的色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幼时故乡小河中散发着金色光芒的鹅卵石和碧绿色的水草。小鱼小虾几乎透明,像极了点点水晶。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心爱的女子时,她眸子里透出的一抹水色,如玉、如珠、如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我依然记得,那年的梨花盛开时竟被一场大雪覆盖,雪里裹白,神圣不可方物。
记忆永恒,而回首时却已不在。它们顺着额头上的发丝悄悄地溜走了,不着痕迹。美好的事物淹没在尘土里,渐渐褪去了光鲜的颜色。哪怕是伤痕,也在流沙中被轻轻抚平,了无火气。纸张上面,我们经营着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微妙的变化,小心翼翼亦个性张扬,纵横驰骋却举步维艰。这种无时无刻的变化,足以证明我们在文化的河流中的渺小与微弱。但我们是光,是红色、蓝色、黄色和橙色,我们把一个微不足道的带有跳跃性的思绪洒在纸上,像数不尽的繁星一样,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毕竟曾经闪亮。
我们在某一刻闪亮,照耀方寸之间,纸张上便有了动人的颜色。我们无时无刻都在闪亮,因为总有一团火在心底缓缓升起,继而化成滚滚烈焰,照亮漫漫长夜。
花开无声落笔有言
古人“敬惜字纸”“惜墨如金”,代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传承,也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优秀思想。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画画时间的延长,我对于纸张的偏执和热爱却愈来愈强烈了。面对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面对眼前的笔墨和颜料总是难以下笔。并不是害怕画不好,而是敬畏洁净如雪的纸面上会留下春夏秋冬不同花卉的盛开,还是留下岁月如流水般的痕迹呢?
我总觉得,宣纸上的挥洒恰恰是美好年华的一种回忆。落笔的刹那间芳华永驻,水墨交融间便有了人生的升华。眼前的花儿在纸上绽放,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了人间。
花开如梦,同样,岁月并无痕迹。时光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各种经历如白驹过隙,烟消云散处,我们依旧在路上。我珍惜所有走过的路,所有经历过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一切。宣纸上的五彩斑斓,留下了我们永恒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充满了未知数,却永远是新奇和难以忘怀的。
花开无声、落笔有言。我珍惜每一张纸、每一笔墨、每一个瞬间。
端午杂忆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过端午节时,母亲弄两把鲜艾草挂在大门左右便自顾忙去了。北方的端午节,也是收割麦子的关键时期,任谁也不会大张旗鼓地聚在一起把酒言欢。这个时段燥气上升,碧油油的麦子眼看着变成金黄,热浪滚过,夹杂着一股麦香扑面而来,有些温热,也有点粘稠——风也有了重量。
北方最为普通的农民并不把端午节看得那么隆重。但这毕竟是个节日,至少得稀里糊涂做个样子,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无非走走过场罢了。我幼时并不记得吃粽子,而是蒸一锅馒头,配一个腌鸡蛋。不要小瞧这枚小小的腌鸡蛋,这里面大有讲究。腌制时间约两月有余,蛋黄中需起了油才香。最为精致的则是蛋黄和蛋清混为一体,呈暗灰色,入口先有淡淡的臭味,继而转化为甘甜,愈发香气诱人。
在北方,农人多养鸡,鸭鹅养得倒少,腌鸡蛋蒸熟之后,只在椭圆的一端磕开枣大的小口,用筷子慢慢插进去,一点点拨滑出来,小心翼翼递到嘴里然后慢慢舔开了,那才叫香!腌鸡蛋配壶地瓜干酒,也能凑合着过个端午。前人画作中多画鸭蛋,可能与生活在南方有关。我最喜白石老人画的鸭蛋,淡墨细笔勾勒出切好的鸭蛋边缘,留白的是蛋清,蛋黄用朱镖加洋红点之,别有意境。
我们小伙伴们则喜欢荡秋千,秋千也简单得很。从家里找跟结实的绳子,在两棵紧挨着的槐树上一捆,几乎能荡一个下午。稍微讲究些的人家,则屁股下面拴个小木板凳,非常惬意。阳光从枝丫中落下来洒在身上,斑斑点点,花花绿绿,起伏之间,有风从脸颊划过,倒也清爽。远处,父辈在麦地里劳作,他们的脊背变成了一座座小桥。阳光呼啦啦刮过去,整片麦地便升腾起了一团团黄色光芒,令人沉醉。
南方这个时节的水果多为枇杷。任伯年、吴昌硕的画作中,除粽子、蒲草等物之外多画枇杷,满纸金黄垂涎欲滴,齐白石还画荔枝和樱桃,大大小小点点曙红,多了一些清趣之味。他们的画作中也多见宽长的蒲剑,圆浑雄健,一笔呵成,足见功力。而北方正值李子和杏子成熟,也是满纸金黄,味道却不尽相同。清郎世宁有幅画作《午瑞图》,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宫中档案说《午瑞图》“端阳节备用”,表明清代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丰子恺有幅漫画《买粽子》,母女二人附身于窗前,用绳子拴了竹篮,卖粽子的则在楼下等候,诸多趣味。我观此画,一定是母女俩已买好粽子向上提篮,这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平淡纯真的生活。
张大千有多幅画端午的佳作,他则多画蜀葵。这个时节,蜀葵花开如斗,清香阵阵、蜂蝶飘舞,蔚为壮观。我喜欢蜀葵花,总记得上小学时教室外墙下的一排蜀葵,单花瓣、复花瓣,粉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有风吹来迷人眼,让人分辨不清,红花绿叶如星星点点。
今年端午节,父亲依旧在家收麦子。他给我发了段视频:收割机所到之处,金黄的麦子倾泻而下,像一轮金色的月亮落进四轮车里。尘土飞扬间,荡漾起我阵阵思家的愁绪。
端午时节,蜀葵花开,杏子熟时。我拿起毛笔,氤氲了一纸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