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

2024-10-09李文华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9期

摘 要:“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指引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对“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探究,通过探析“五育”融合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的价值,归纳提出“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五育”融合;综合素养

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贯彻实施“五育”融合理念,将德智体美劳深入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教育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主要载体,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十分必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五育”融合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

1. 符合教学改革要求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因此,教师要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教学思维,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的一项举措。

2. 顺应教育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未来方向,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助力民族复兴。“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与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劳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助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有效实现,顺应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

3. 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新时期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五育”融合理念与核心素养内涵有着密切、统一的关系,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落实,提高中学人才培养水平。同时,“五育”融合以综合育人效能作为依托,能够将德智体美劳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有效整合,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五育”融合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1. 更新教育理念与目标,助力“五育”融合落地

更新教育理念与目标有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严格按照“五育”融合要求,深入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力开展。

首先,教师要从“五育”的各个层面上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其中,德育目标: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智育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目标:引导学生意识到健康的价值,注重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美育目标:引导学生感知生命中的自然之美,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劳育目标:使学生能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增强其劳动观念。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丰富的社会生活”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走进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相关内容。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基于“五育”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德育目标: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有全面了解;智育目标:传授有关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综合把握并进行生活体验,正确认识责任的含义;体育目标: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培养其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与意志;美育目标: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责任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知美,形成热爱生命的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劳育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其次,更新教育理念是推进“五育”融合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内容。积极优化、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理念,可以推进“五育”融合理念的有效实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准确、全面把握“五育”融合理念的基本内涵,明确“五育”之间的联系,还要综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进行全面掌握,灵活进行“五育”融合教学。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要求,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以“五育”融合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有效加强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与沟通协作,依据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发展,全面探讨“五育”融合的实质。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渗透“五育”融合理念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五育”融合理念的主要举措。

首先,推行教师集体备课机制。集体备课机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有效开展的主要举措。在集体备课时,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处理,把握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备课质量。此外,教师要从教育需求角度和“五育”融合理念出发,不断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坚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开展独具特色的“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要建立一支有信仰、专业技能强、综合素养高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队伍,促进“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实。具体而言,一是学校要定期组织在校教师进行先进教育理念、专业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学校要积极为在校教职人员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积极拓展实施多元化教研形式是“五育”融合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多元化教研形式主要包括听课、评课、公开课、同课异构等。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体需求设计教研活动目标、活动任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作业设计等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这种教研形式能充分展现出“五育”融合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

3. 丰富教学形式,打开“五育”融合新路径

丰富教学形式,是“五育”融合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举措,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合理运用生活元素创设课堂情境。教师要依托“五育”融合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实际,整合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连接,按照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角度开发充分的生活资源,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应用生活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五育”融合新路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知程度,又能推进“五育”融合教学的实现。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遵守规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实例的图片或者视频:在汽车客运站的候车大厅,一位女士抱着熟睡的孩子正在候车,而邻座的一位男士则不停地大声打电话,旁若无人,一直“高谈阔论”,最终把孩子惊醒了,哇哇直哭,更加引起周围乘客的侧目而视和不满情绪。通过这一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与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社会规则和遵守规则必要性的认知程度,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进一步推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积极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五育”融合实现的主要形式是知行合一。定期组织生活实践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道德修养。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坚持知行合一,定期开展各种生活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积极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助老助困等志愿服务。此类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让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学校可以举办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开展相关讲座或实践课程,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教育性。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提升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

4. 优化教学评价,促进“五育”融合形成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师育人效果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对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教师要在“五育”融合下积极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创新教学评价形式,明确教学评价原则,推进“五育”融合理念的有效落实。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虽然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师要改变以往以纸笔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灵活使用课堂反馈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便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而言,在实施教学评价前,教师要对评价对象有全面的认识,并能灵活地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小组活动之后,教师应该引导组员进行学习态度和合作水平的团体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围绕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使教学评价有效助推学生“五育”发展。

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对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五育”融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把全面、综合发展作为学生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在实施“五育”一体化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五育”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首先,教师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综合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方式,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维度了解学生表现,构建全方位的评价框架;其次,教师应该遵循结构化原则,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内容细化为可操作的评价项;最后,教师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动态调整评价标准,定期反馈评价结果,通过不断跟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成长档案,确保“五育”融合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充分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为此,教师需要灵活渗透“五育”融合理念,更新教育理念与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推进学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成科.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3):149-150.

[2]官灿元. “五育”融合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4(15):83-86.

[3]张芳. 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J]. 学周刊,2023(23):75-77.

[4]邓生伟. 五育融合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 名师在线,2023(30):53-55.

[5]余耀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五育”并举实践策略[J]. 吉林教育,2022(3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