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研究
2024-10-09王怀阳黄达厅
摘 要:小学田园课程是指在小学阶段将农业活动融入学校劳动教育的一种课程内容。这一课程内容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农作物,感受劳动成果,还能够促进学生从小形成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文章对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的价值进行了探究,从挖掘丰富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文化渗透几方面出发,对以劳动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发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教育;田园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愈发重视,劳动教育也开创了新局面。但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依然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盲区和短板。大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依旧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他们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上面,而不会让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去参与劳动实践,特别是田园课程实践。这不仅会影响学生亲近大自然,正确辨别农作物,了解粮食的珍贵,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还会影响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一、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学校在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田园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因为政策的主导对其提高了重视程度,但在实践中因为场地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忽视了小学田园课程开展的实践性和真实性,导致课程形式化和表面化。此外,部分学校由于对小学田园课程的偏见,形成了田园劳动就是单一、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一错误认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在田园课程中学到知识,还会让学生对田园课程形成错误认知,造成学生对此课程的厌倦。
2. 劳动教育缺乏完整体系
劳动教育缺乏完整体系,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课时不足、空间有限、内容单调、方法单一等方面。其中,课时不足主要是学校在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时,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只是简单引导学生在课间或课后做任务,不能帮助学生了解田园课程的教学重点和学习综合性知识。空间有限是因为学校没有为田园课程留足教学区域和板块,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从理论上了解这些内容,很少从实践中感受田园课程的真实性和价值。内容单调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课程资源,这就导致了田园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开展田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重视田园课程中简单、机械、重复耕地活动的开展,而没有注意播种、观察、施肥、收获等系统田园课程活动的开展,这就导致课程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规律。
二、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开展的价值
1. 引导教师更新劳动教育观念
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展,能够引导教师更新劳动教育观念。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田园课程教育结合,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以推动学生参与农事活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选择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丰富学生的生活的实践性、综合性活动。
2. 完善田园课程的教学体系
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展,能够完善田园课程的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导入理论、引导实践、开展游戏、深入探究、指导评价等多个环节的完善与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前设计多样化、实践性的田园课程活动,其中包括农作物种植、观察、收获等。在实践探究中,引导学生去调查、拜访当地农民,促进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虚拟展示田园课程中特有的农业生产体系。
3. 改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展,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田园管理、农业种植与加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劳动,从而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了解与从事农业活动有关的职业,展望农业科技的前景,深化对农业领域的认识。
三、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开展的途径
1. 挖掘丰富资源,搭建校本、班本田园课程
挖掘丰富资源,搭建校本、班本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既能推动田园课程的开展,又能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此外,这样的课程也能够解决家校田园课程中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劳动教育缺乏完整体系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挖掘丰富资源,搭建独具特色的校本、班本田园课程。这一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利用有限的资源与家长、社区、农场合作,联系自然科学。
校园资源主要包括校园土地资源的利用,如分班级和年级让学生种植花草、蔬菜等,全面了解食物的种植、生产过程。利用校园的厨房设施,让学生亲手烹饪自己种植的食物。社区资源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是指社区花草树木的种植、打理。这一过程需要学校教师与其合作,开拓学生的校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挖掘农场合作资源主要是指让学生走进农场,播种、插秧、收割庄稼、喂养动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农场合作资源,让学生知晓如何种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学习如何销售农产品。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包含的学科知识有很多,主要包含的是与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挖掘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了解田园课程中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整个过程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2. 开展多元化、趣味性的田园课程实践活动
(1)在田园课程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
在田园课程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可以让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还能推动学生劳动课程能力的提高,以彰显劳动教育主导下小学田园课程的实用意义。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跨学科整合、问题导向性学习、主题式教学、教材资源整合都是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跨学科整合是指将语文、数学、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田园课程融合;问题导向性学习是指结合田园课程教学内容,提出涉及跨学科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田园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学科知识;主题式教学是指将田园课程某一核心知识作为主题,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与这一主题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教材资源整合是指将田园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项目二 烹饪劳动乐趣多——我是做饭小能手”时,教师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开展田园实践课程,挖掘与“粮食种植”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一过程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田园课程联系在一起,既引导学生测量农田面积、计算种子数量,又可以渗透部分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写农事日记或宣传方案。在问题导向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项目内容和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能否结合田园课程了解粮食与烹饪之间的关系?能否从数学、语文、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思考、探究田园课程中的跨学科知识?通过以上问题,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够得到培养。另外,可以围绕这一项目开展“粮食的一生”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从种植、收获、销售、烹饪多个角度出发,掌握农业、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推动校社合作,引导学生走进田园。
引导学生走进田园,能够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教师应该推动校社合作,以引导学生走进田园。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特定区域田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接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附近农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田园劳动教育研究项目,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实践、学习。在了解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周围地区自然资源的分类特点及用途。实地考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到周边地区进行田园劳动教育资源的考察,包括农田的耕作、种植和灌溉,还包括当地的水库、湖泊、山川等。每名学生感兴趣的田园项目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或其他田园资源作为研究项目。确定项目之后,学生可以自行或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探究项目的影响因素、内容、问题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足不出户了解这一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如果觉得项目难度较大,学生也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田园劳动教育任务。
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上册“项目四 集体劳动我分担——班级植物角共创建”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植物生长类型和特点,挑选出适合养在班级的植物。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地植物的叶子形状、果实的图片等,引导学生初步推断出当地田园课程的自然资源。在了解当地的资源之后,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探究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选出符合条件的班级植物角植物。此外,创建班级植物角这一项目能够推动学生结合任务和自身情况选择探究方式。如确定某一植物为阔叶植物,学生就可以结合之前搜集的资料,对这一植物是否符合班级植物角的设计进行探究。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向农民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寻求帮助。如此开展的田园课程能够弥补劳动教育的不足,优化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师生更新劳动教育理念。
3. 注重文化渗透,促进学生了解田园文化
田园课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将这些文化资源与田园课程融合能够推动学生增强对田园文化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的田园课程教学时还应该注重文化渗透。文化历史的介绍、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都是开展这一课程的重要环节。文化历史的介绍主要是指在田园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介绍、了解学校周围区域或者是合作区域的农耕文化历史,如传统农具的由来、当地的农事风俗等。文化体验活动主要包括传统农耕技艺的学习、传统农耕游戏的体验等。在田园课程中融入这些活动,能够展现农耕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田园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的兴趣。文化艺术创作主要包括绘画、写作、摄影等。通过这些丰富的艺术活动方式,学生能够深化对文化田园的理解和感受,展示自己对农耕文化的看法。学生可以准备展板、画册、手工艺品、视频等,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宣传和推广田园文化。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项目四 吃苦耐劳勤耕种——小神农种植园”时,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农耕文化,以推动学生对田园课程中相关文化的了解。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讲解曲辕犁等农具的发展、传承,也可以从农民踏实、勤奋的精神品格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还可以从农耕中展示出农民的艺术表演,如农民歌舞、杂技表演等,感受歌、舞、剧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农耕技艺的体验活动,如稻田耕种、纺织编织、制作农产品等,学生不仅能了解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智慧,还能了解田园课程的拓展知识。此外,农耕历史的讲解、农耕文化遗址的考察、传统节日等也是推动学生从劳动教育角度了解田园课程内容的重要渠道。
四、结束语
以劳动教育为主导的小学田园课程还存在着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劳动教育体系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挖掘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文化渗透几方面出发进行了研究。结合实践探究可知,这一研究不仅能够引导教师更新自己的劳动教育理念,丰富田园课程体系,还能够改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建忠,徐莉. 走向整合创新:城郊小学田园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J]. 中小学管理,2022(4):25-27.
[2]陶继新. 感受劳动教育的多元价值:山东省临朐县东城街道兴安小学“田园教育”素描[J].新校园,2021(12):4-8.
[3]陈凌峰,李敏珍. 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模式探索:以浙江省台州市学院路小学“都市田园”教育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21(1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