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2024-10-09俞和军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4年9期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积极心理学的融入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架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文章详细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针对积极心理学的融合策略展开分析,为全面提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支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融合策略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对传统心理学内容进行研究的新兴科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关注人类的幸福健康、和谐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借助两者融合的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内心的正能量,更加关注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的积极因素,已经成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初中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病态心理咨询与干预上,这种被动式的心理干预模式无法让更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这是因为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暗示,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有抗拒态度,与教师、家长的交流欲望低,最终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需要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在挖掘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潜力的同时,寻找并研究学生潜在与外显的积极品质,并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正向心理。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积极心理学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位,能够激发学生以积极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在预防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最终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信、阳光、健全的良好品格,充分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2.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单一性,即教师希望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促进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将研究对象的病态心理转变为积极心理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提高学生建立积极社会关系的能力,强化环境适应能力;(2)从体验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积极体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3)从社会(或环境)角度出发,希望通过积极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比,积极心理学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策略

1. 实现个体辅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的情况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实施心理辅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性格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不同性格的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异,且面对负面兴趣、消极事件的反应各有不同。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表现,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积极心理引导方法,让学生受到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而克服心理障碍,将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

对于内向型学生,其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偏爱独处、安静的环境。当受到消极事件、负面情绪干扰时,内向型学生可能不会主动寻求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在课堂活动中也不会主动释放情绪。因此,对于该类学生,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引导时,要采取更为柔和、私密的方式鼓励其表达心理。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树洞信箱”的方法,在班级内部设置“树洞信箱”,让内向型学生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烦恼写在纸上并投入信箱中,教师阅读学生的信件并书写回信,以相对私密的方式完成师生交流。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确保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达到了尊重学生个人隐私的目的。对于内向型学生,教师的回信应该以积极鼓励为主,如将有“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与进步,希望在未来你能更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等鼓励性质的回信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长此以往,教师能够逐渐帮助学生打开内心,成为自信的人。

对于外向型学生,其性格开朗,善于社交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更为主动,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为直接果断。然而,在情绪敏感的青春期,外向型学生在问题解决与人际交往中同样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对于外向型学生,“树洞信箱”虽然仍可发挥作用,但作用有限。针对该情况,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设计趣味性交互活动,如“情绪茶话会”,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情绪。由一名学生先提出一种情绪并加以描述后,其他学生需进一步讨论“面对该种情绪需如何处理”,借助这种契机使外向型学生主动表达情绪,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管理情况实施积极心理干预。例如,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出现异常时,教师可以主动写信询问学生是否遇到困难,鼓励学生采用同样的方式回信。上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保证了双方交流的私密性,可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关键。教师只有认识到不同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成因,才能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乐观、豁达的人。

2. 创造良好环境

校园环境和班级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融入积极心理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主动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

(1)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滋养心灵。

校园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积极心理学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作用,将人文理念、心理学思想与自然景观整合起来,使更多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受益。例如,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与归属感,茂盛的树木和鲜艳的花朵可以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清爽的自然环境中感到安逸,进而消除负面情绪。同样,在考究的教学大厅中,学校可以将与“生命成长教育”相关的宣传海报、名言警句张贴在醒目位置,并配合校风校训,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校园环境,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品、生命之用、生命之路、生命之师、生命之柱的内涵与意义,并将其作为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走廊文化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心理熏陶下,能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快乐、兴奋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2)完善班级人文环境,陶冶情操。

班级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积极心理学要求,在创造班级人文环境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关注不同元素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整齐摆放桌椅、及时清理地面杂物,可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在班级角落设置图书角、光荣榜和学生作品展示区,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展示才艺,体现学生的成长与变化,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来看,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未来成长有深远影响。除此之外,在创造班级环境时还需要高度关注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将班级荣誉与学生荣誉紧密关联,鼓励学生为班级建设献策献力,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体会创造班级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3. 关注情绪体验

(1)提升幸福感。

幸福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心理。例如,在开展“真诚悦纳自我”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回忆一些高兴的事和有趣的事,并不断放大上述记忆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保证积极心理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父母的赞赏、老师的鼓励、同学与朋友的羡慕,并将其转化为“幸福感日记”。这样,学生每次看到日记都会产生幸福感。上述方法能促进学生持续产生积极心理,提升幸福感。除了上述教育内容之外,参加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为集体或社会的付出,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团队协作带来的幸福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感,让学生在挑战中感到幸福与快乐,如对于学生百米跨栏训练成绩的突破、勇敢地完成一次登山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最终产生积极的心理享受,在积极心理作用下有效提升幸福感。

(2)培养乐观态度。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要求,教师应该主动培养学生形成解释过往及形成乐观态度的能力,最终通过浓厚兴趣带来正向体验,也可以通过消极体验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将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例如,当学生因成绩下滑出现不良情绪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主动分析原因,并应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快速走出成绩下滑的阴霾。从积极心理学教育角度来看,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帮助学生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又如,在开展“给情绪画像”活动时,教师也可以按照积极心理学要求帮助学生形成乐观态度。对于学生情绪低落的情况,教师可以带领其主动描述自己的情绪,如焦虑情绪下的内心想法,并将其写在纸上,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情绪变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科学角度介绍消除负面情绪的方法,如适当地聆听音乐,或者通过绘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学生身心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气球、画笔等教具完成教学。绘画时,在代表“晴天”的气球上画上笑脸,在代表“阴天”的气球上画上哭脸,进一步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晴天”与“笑脸”的关系、“阴天”与“哭脸”的关系,采用该种方式强化学生对不同情绪的感知。当学生对“情绪画像”产生一定了解后,可以结合自身近期的情绪表现绘制“情绪气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当前的情绪与心理产生一定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情绪舒缓、宣泄、释放的方式,以此避免学生陷入消极心理,从而能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学习与成长。

(3)树立希望观。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不明确,这也是学生出现消极、迷茫情绪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对当前的生活和自身情况不满意,则会进一步加重其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树立希望观,帮助学生设定适宜的成长或者学习目标,直至感受到目标达成后带来的喜悦。通过设定目标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达成目标后产生的积极体验,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uEdUJErRegMRN8TIsSQ7xWHJ4C4h4gLK3yrkW2Q30IQ=不断成长,保证心理健康。学生希望观的培养应该从日常细节入手,并注重赏识教育,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找准时机进行表扬,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未来成长抱有希望。例如,对于部分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同时明确对该学生的期盼,表示相信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会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采用该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教师对其充满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融入为教师创新教育方式提供了新方向。对于初中生而言,积极心理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实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推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创新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育方式,通过个性化的心理支持、良好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等措施,让更多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梅. 试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5):181-183.

[2]易倩慧,佟玉英. 积极心理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合路径[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2):108-112.

[3]林少惠.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育工作路径探索[J]. 创新人才教育,2021(2):26-30.

[4]胡楠. 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130-131.

[5]陆瑛.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教育观察,2019,8(4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