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导向下的高中乡土地理研学设计

2024-10-09陈轶飞朱丽东

地理教育 2024年10期

摘 要:地理研学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本文对五育融合的时代内涵及其与地理研学的联系进行阐述与探究,通过“金华山风景区”的乡土地理研学点的研学设计,探究真实情境下五育融合与地理研学结合的可行性,最终构建五育融合度水平划分表和研学活动评价表,以检验育人成效。

关键词:五育融合;乡土地理;高中地理;研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0-0067-05

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时代下,五育不再是割裂、独立的个体,促使五育有机融合,并渗透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刻不容缓。

地理学科是五育融合的重要阵地,其综合性、区域性与实践性等特点,为五育融合与地理研学的结合奠定基础。2019年,《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中就提到:“课程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线,让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做全面发展的人”[3],但目前五育融合在地理学科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4]、教材分析[5]、考试分析[6]等领域中。尽管有学者尝试将五育融合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但仅在宏观层面上将二者联系的意义与实现的路径进行阐述[7],在具体的研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上仍值得探究。因此,对“如何将五育融合与地理研学相联系?”“如何将五育融合具体运用于地理研学的实际案例中?”“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些问题的探讨与阐述,成为本文重点所在。

一、五育融合与地理研学的概述

1.五育融合的时代内涵

1912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五育并举培养学生实现健全之人格,他强调了五育的均衡性和独立性,但忽略了五育的融通性和渗透性。新时代下,五育并举不断革新,并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五育融合便是迭代的产物。五育融合以五育并举为前提,促使五育从独立开展的割裂状态转向相互渗透的融通状态[8]。从特性的角度来看,五育融合可划分为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想和育人能力,它不仅预设了学生的成长,提供给学生理念支撑,还要求以实践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学习能力[9],而这些能力正是核心素养的体现。从融合的角度来看,五育融合不仅是内部要素的相互融通,更是育人与教学的有机联结,是指导教学目标、内容与实施等方面的一体化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理论。

2.五育融合与地理研学的联系

通过对五育融合时代内涵的探究不难发现,其与地理研学有着潜在联系。地理研学依托地理课程,通过实践培养和综合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孕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与五育融合的任务和目标相一致。此外,地理研学围绕五育的主线,以德育为先,以地理学科知识作为智育支撑,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乡土之美、锻炼意识、磨炼体魄、体验劳动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五育融合与地理研学的联系图(图1),认为地理研学是五育融合的载体,智育和美育是地理研学的基础,体育和劳育为其赋能,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

二、研学线路选择和活动设计思路

金华山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浙西中山丘陵区的一部分,东接义乌、浦江县界的红岩丘陵,向西南终止于兰江河岸丘陵,南侧为金衢盆地,北侧与龙门山遥遥相望,西南侧是一条25千米长的石灰岩岩溶洞穴群。金华山整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山脉走向、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等差异而有其相应的小气候。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沟谷众多、溪涧交错。这里既有宋代诗人金履祥留下的《洞山十咏》,也有徐霞客游览双龙洞后留下的近5 000字脍炙人口的游记,人文底蕴丰富。可见,景区研学资源多样,适合开展地理研学课程。

1.研学路线选择

金华山风景区研学资源点丰富。考虑到趣味性、安全性、经济性、便捷性、情境真实性和美学价值等因素,本次研学旅行以双龙景区为主线,确定如下研学路线:景区入口—毛泽东主席视察双龙电站纪念馆—双龙溪峡谷—双龙洞—九龙村小冰岛—景区出口(图2)。该路线不仅涵盖了地形地貌景观、植被与土壤、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要素,还包括水电站选址、采矿点选址等人类活动要素,融合了人文底蕴之美和现代红色精神,符合五育融合导向下的地理研学旅行考察要求。

2.研学活动设计思路

本次金华山风景区研学活动以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为活动对象,走进山岳森林,以水电站、双龙溪峡谷、双龙洞、九龙矿山为真实情景驱动,在五育融合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回顾水电站选址、河流地貌演变、植被与土壤、生态修复与国家安全等课本知识内容,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为确保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每个情境驱动与活动实施都对应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和五育融合落实目标,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还从多角度、多方位深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图3)。

三、研学活动过程设计

具体研学活动过程设计见表1。

四、研学评价与反思

1.研学评价

五育融合评价融入地理研学课程评价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它既促进知识的融通与深化,又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评价是全面、融通的,它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同时,强调以五育融合程度为评判单位[10]。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五育融合度,本文构建了五育融合度水平,将五育融合度划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1到水平4,五育融合度依次递增,是学生理解由表面到深层的变化,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的过程(表2)。

地理研学课程是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的实践课程,要求遵循全方位、多主体、重实效、顾全面的原则进行评价。因此,依托地理研学的真实情境,将五育融合度评价融入地理研学活动评价中,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培养和综合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复合人才培育。基于此,本文从“水电站、峡谷、喀斯特地貌、矿场”的真实情境出发,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主体对五育融合度进行评价,判断本次地理研学课程五育融合的育人成效(表3)。

2.研学反思

在多主题活动的真实情境下,地理研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新时代五育融合与地理教育实现交汇,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基于五育融合的高中乡土地理研学设计,是五育融合在地理户外教育中不断渗透与拓展的一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一线教师提供新视角,帮助学生深化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4-26]. http://www.gov.cn/zhengce/ 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4-26].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 郭锋涛, 段玉山, 周维国, 等.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J]. 地理教学, 2019(6): 4-7.

[4] 黄万沙, 赵宇鸾, 苏兰兰. 基于跨学科的五育融合教学案例实践探索——以“花样·生活”为例[J]. 地理教育, 2023(5): 29-32.

[5] 陈诗吉, 李婧, 赵亚茹, 等. 五育并举融入高中地理学科教育的框架构建[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9): 21-25.

[6] 吴俊和. 高中地理试题落实“五育并举”的策略例析——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为例[J]. 地理教育, 2020(10): 40-42.

[7] 洪帅. “五育”并举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的路径[J]. 内江科技, 2023, 44(2): 132-133,74.

[8] 李政林. “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4): 13-17.

[9] 李政涛, 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7-16.

[10] 钟柏昌, 刘晓凡. 论“五育融合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1): 86-94,104.

通信作者:朱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