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编写策略与实践

2024-10-09谢晓宇胡茂永

地理教育 2024年10期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编写融科学性、时代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初中地理教材成为新时代赋予教材编写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新修订的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以新课标为依据,将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任务,在继承与发扬原教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教材修编原则及策略,全面优化教材体系结构,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理解内涵、提升思维品质,最终成长为具有地理核心素养以及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材修订;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策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0-0016-05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材编委会组织专家在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基础上,就内容选取、架构、组织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进行了全面修编。下面本文从编写原则、体系结构、素材选取、栏目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角度入手,阐述新修订的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以下简称“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如何在落实新课标的基础上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一、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确定修编原则

此次新课标修订,一个重要的、具有引领作用的亮点就是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地理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贡献,形成基础地理教育育人价值的连续体。[1]面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如何从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出发编写初中地理新教材,是教材编写工作者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教材编委会在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严把政治方向,明确教材修编重点,坚持创新导向,并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开展教材修编的各项工作。

1.严把政治方向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内容选择、语言表述及编写思路上都应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保持高度一致。[2]因此,教材编委会严格把握政治方向,凡是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海洋权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等内容,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教材的思想性。

2.明确修编重点

在把握地理学科性质的基础上,系统贯彻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明确修编重点,合理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的适用性,注重对实际问题作出有效回应。[3-4]与此同时,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为基点,精心设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促进学段衔接,细化育人目标,提升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5]。

3.坚持创新导向

自2001年第一版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通过教育部审定以来,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既注重吸取以往教材编写经验,又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以创新为导向,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成果和地理学科的新趋向、新热点,充分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同时,不断创新内容呈现方式,进一步强调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力求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扮演改革先锋的角色。

二、合理优化体系结构,体现学科特性

教科书要充分体现育人价值,为培育核心素养铺路搭桥。[6]教材编委会在继承与发扬原教材优势的同时,将原教材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教学结构进行整合,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教材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以认识人类家园——地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将地理工具和地理实践贯穿其中。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分为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共4册(图1),融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于一体,进一步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其中,七年级上册以认识全球为主题,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七年级下册以认识世界的区域为主题,将地球表层划分为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进行学习;八年级上册和下册以认识中国的区域为主题,前者侧重认识中国的整体面貌,后者侧重认识中国不同分区及家乡的地理事象。

三、精选内容素材,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编委会将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新教材谋篇布局的纲领,在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串联起教材内容的同时,精心选择素材内容和呈现形式,展现地理课程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追求,使教材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教材编委会在对内容素材进行选择时,注重突出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主要将目光聚焦于以下几组关系。

一是地理科学与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地理科学与地理课程之间的逻辑体系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作为地理课程的学科建构应当遵循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并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地理学的内容转变为适应课程需要的内容,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的首要任务[7]。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的工业”中,突破原教材中以地理学科分类搭建框架结构的思路(工业概述—中国工业的发展—具体工业部门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性地以“工业概述—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业的分布情况—影响我国工业分布的因素—高技术产业”为内容主线,并在素材选择上作出较大调整(如增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南造船厂”“珠江三角洲工业区”“新能源技术”“灯塔工厂”等),在保证教材内容选择和表述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对我国工业分布的情况有较为宏观的了解后,能主动思考“影响我国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微观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工业的理解,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体现地理科学向地理课程的转化。在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探究与实践:认识家乡的地理特征”中,有别于以往运用归纳法总结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式,新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演绎法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反推“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可以反映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等问题,形成初步判断;再通过野外考察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最后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思考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直击地理科学本质。

二是学科基础知识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基础知识是地理教材的基石,对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9]。另一方面,教材要体现时代性,需有机融入关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科进展的知识。教材编委会在修编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时,充分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以来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等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中,新加入2024年2月建成的中国南极秦岭站等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中更新了我国的人口政策等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矿产资源”中增加了西气东输、绿色矿山等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区域内外联系与协同发展”中增加“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外联系”“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等节,紧跟国家政策及发展成就;最后以“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结尾,按照“基本地理国情—我国7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风险挑战—对策”的思路对我国现代文明发展之路进行总体阐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三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表述不仅是输出原理或概念,更要联系实际,通过巧妙的设计促使学生对这些原理或概念建立起与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并具备用这些经验进行实证与应用的能力[10]。因而,教材编委会在修编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时,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等作为话题,进而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在讲述完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基本数据后,从生活现象入手,模拟不同交通方式不间断绕行赤道一周的时间,赋予“冰冷”的数据以现实的含义;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则从学生熟悉的天气与天气预报入手,引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由点及面,最后落脚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这一内容上;七年级下册以学生熟悉的“亚洲”开头,通过亚洲与欧洲的对比学习,尤其是欧洲有关内容的“以练代学”,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对比法”,并以此学习区域,再通过设计对亚洲进行分区的“探究与实践”,由宏观到微观,将复杂的知识具象化,为下一章“地区”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大胆创新栏目设计,凸显学科素养培育样态

教材的编排与呈现方式体现了编写者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科书的理解程度,是教材最终呈现的样态[11]。本次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在继承原教材的基本风格和体例设计的基础上,顺应课程改革要求,根据多年的教材回访与反馈,对相关栏目进行了必要调整,增设“发现”“探究与实践”等栏目,并对各栏目的编写原则和基本思路进行了统一(图2)。

1.节前新增“发现”栏目

为了更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教材编委会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在每节开头新增“发现”栏目,提出与本节内容或主题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创设真实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中,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平面图”,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问题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平面图,自主发现该平面图中缺少的地图要素,从而引出本节主题;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中,通过发现地球仪上的色彩差异,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和海洋面积大小”,从而引出“海陆分布”;在编写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日本”时,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樱花开花时间的不同与哪种地理要素有关”,既贴近实际,又与旅游相关,具有生活情趣。此外,在这一栏目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合多学科知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发现”中,以我国历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为引,融入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

2.章末新增“探究与实践”栏目

依据新课标中关于“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等要求,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新增“探究与实践”栏目,重点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以物化的学习产品为成果展示。在设计该栏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地理学习方式和过程为支撑,融入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栏目主题及内容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家乡环境等真实情境为主,问题设计兼具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三是学习形式多样,如单元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是加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材编委会在设计该栏目时,不拘泥于地理课堂本身,而侧重于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五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对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12]。

以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探究与实践:认识家乡的地理特征”、第七章“探究与实践:了解家乡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协同发展”和第八章“探究与实践:畅想家乡的发展与未来”为例。根据新课标中“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与他人交流各自对家乡的看法”“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等要求以及“认识家乡的内容可以融入‘认识中国全貌’和‘认识分区’中,也可以单独教学”等说明,通过设计上述3个“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将前置知识有机串联,并融合语文、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知识,在认识具体地理事象的基础上,通过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聚落、产业等地理环境要素的角度,从整体上分析家乡地理环境特点,并在阅读图文资料和观察、野外考察、访谈、调查等实践中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也得到同步发展。在学习成果的展示上,设计了填写野外考察记录表、撰写考察报告、制作海报、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班级讨论等形式使成果物化,达到培育学生热爱家乡和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五、渗透单元式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突出核心素养培育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也是亮点所在。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多学科融合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也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教材编委会在对新课标进行反复研究后,最终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确定为三段式,即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修编过程中,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课程内容充分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的过程重建中形成关键能力,在知识的理解体悟中养成必备品格”。

首先,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教材编委会将单元式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机融入新教材中,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提升素养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在“探究与实践”栏目中体现得较为深刻。

其次,在节前“发现”栏目、节中“排障”活动、“阅读”栏目和正文中,均适时、适当地将单元式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机融入。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中,教材编委会结合数学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计算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西亚”中,以古丝绸之路为引,跨学科融入语文、历史等,最后将问题升华,引发学生思考“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启示”;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中,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创造性加入“模拟三江源生态法庭开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感悟我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收获地理学习的快乐。

最后,本次教材的修编始终遵循新课标理念,统筹构建地理课程体系、优化体系结构、活化课程内容、搭建单元式教学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脚手架,着重培养地理实践力,力求把地理学科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落实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材“适教利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韦志榕,朱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4]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J].基础教育课程,2022(9):5-8.

[5]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守正出新,推进地理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47-56.

[6] 袁孝亭等.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7] 丁继昭.聚焦“协调”,增进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J].地理教学,2022(3):17-19.

[8] 柯旺花.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多元情境创设途径[J].地理教育,2023(6):49-52.

[9] 何宇,彭定洪.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路径探讨[J].地理教育,2022(3):62-65.

[10] 欧阳子豪.义务教育阶段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理解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37-41.

[11] 龙安邦.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与教:基于知识发生史的考察[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51-57.

[12] 郭元祥.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