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结构整体设计
2024-10-09王民
摘 要:本文从8个方面介绍了中图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新教材主题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编排方式仍采用“先中国后世界”的“由近及远”方式。新教材构建了“课文、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系列体例结构,详细介绍了8个项目式学习主题,提供了三系列体例的有机结合模式。
关键词:中图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结构;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0-0012-04
本次中图版初中地理新版教材修订,全面吸纳多年课程改革经验,强化教材的整体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力求体现整体内容上的一致性与认知层次的螺旋式上升;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将“课文、探究双系列”体例结构扩大为“课文、探究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系列”体系结构,突出探究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一、编写思路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性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教材。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特别是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加强整体设计,选择适当的融入点和融入方式,同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文件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和细化为地理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围绕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深入挖掘育人价值,精选反映时代特征、学科特色的学习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以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1],对全套教材的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新版教材整体从“双系列”结构扩大为“三系列”体系结构,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文适当增删,对文字和图像内容进行推敲与修订。本次修订使用能获取的最新且权威的数据,体现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优化图像系统,强化学法指导功能。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习题,使习题更具多样性、兴趣性、层次性与综合性。例如,增加实践活动类习题,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等。
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使用习惯,对正文辅文的混排风格、图文配置的组合风格及装帧风格等,从形式与内容相协调的角度提升视觉美感和艺术性,使教材在保持科学严谨的同时增强视觉感染力与冲击力,也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地理学科的审美熏陶。
在本套新版教材修订过程中,贯彻“纸—电”一体化编制的思路,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地图、音频和视频资源,有效解决纸质教材开本及篇幅限制的问题,实现纸质教材数字化。
二、主要内容
本套新版教材的内容切实遵循《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严格落实其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精心设计。教材章节设置充分考虑各册内容的相对均衡性,此设计特点便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
七年级共设7章内容[2-3](图1)。第1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主题。围绕该主题,新版教材从“地球在宇宙中”和“太空探索”两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第2章“地球和地图”主要对应“地理工具”主题,新版教材主要从“地球和地球仪”“地图”“地形图”三节对地理工具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认识中国”这一主题,新版教材分别从中国全貌、认识分区和认识家乡三个尺度进行详细介绍,从抽象到具体,引导学生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全面认识。第3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4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5章“自然资源与产业活动”、第6章“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主要落实课标“认识中国全貌”内容要求;第7章“认识中国的区域”主要落实课标“认识地区”和“认识家乡”两部分内容要求,对应“认识地区”,教材选取了“首都北京”“四川省”“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认识家乡——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几个不同类型的地区,结合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全面落实课标要求。
按课标要求,有关认识家乡的内容可融入“认识中国全貌”和“认识地区”,也可单独教学。本套新版教材引导学生从省、县、村不同区域尺度认识家乡,其中村级尺度的“认识家乡”以案例形式呈现,同时,配有方法指导,使不同区域的学生可使用其中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能深入了解和认知自己的家乡。
八年级共设八章内容[4-5](图2)。对应课程标准中“地球的运动”这一主题,八年级上册设置了第1章“地球的运动”,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两节分别进行了详细阐释。围绕“地球的表层”这一主题,新版教材设置了3章内容,分别从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阐述。其中,第2章“海陆分布与海陆变迁”和第3章“世界气候”均对应“地球的表层”中自然环境相关内容;第4章“世界人口、城乡景观与文化”和第5章“发展与合作”则对应的是“地球的表层”中人文环境相关内容。
围绕“认识世界”这一主题,新版教材分别从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三个尺度进行详细介绍。在第6章“认识大洲”部分,教材主要对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详细阐释。在该章课题部分,以非洲为例,介绍了认识大洲的方法,以便学生按此方法认识和了解其他大洲。
第7章“认识地区”部分,主要结合课标内容要求,选取了“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5个比较典型的地区进行介绍。新版教材在每个区域中都有机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区域与我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第8章“认识国家”部分,新版教材从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分别选取一个国家,结合课标中的内容要求进行详细阐释。大体按照各国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关系进行排序,分别为日本(东亚)、俄罗斯(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和埃及(非洲)。教材结合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落实课标中具体的内容要求。
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各章内容结束之后,新版教材还专门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栏目,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有助于全面培育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编排方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编写者要合理组织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可依据不同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形成不同的教科书结构体系。本套新版教材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先中国后世界”的“由近及远”的方式编写教材,主要依据如下。
“先本国后世界”的编排方式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6]。七、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是初中学生基本的认知方式。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和初中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本套新版教材在编排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采用“先中国后世界”的编排方式,七年级是中国地理,八年级是世界地理。新版教材编排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先本国后世界”的编排方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排方式。根据对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研究,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展开方式是从身边事物开始,逐渐向远、向外展开,即由近及远展开课程内容。对于中国广大地区的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所获得的地理知识有限,也不全面,因此,由近及远展开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是适宜中国广大地区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我国自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来,近40个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大纲内容研究发现[7],大多数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按照“先中国后世界”的顺序呈现的。1993年以前,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均是按“先中国后世界”进行内容编排的,得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本套新版教材20多年来一直采用“先中国后世界”的教材编写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与我国中学历史同步,历史课是先学中国历史,再学世界历史,相对应先学中国地理,再学世界地理。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学习,也有利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8]。
目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先了解中国,再认识世界,也是很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要求。
四、编排体例
为了深化课标中“探究式学习”“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理念的要求,本套新版教材构建了课文、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系列体例结构。
1.课文系列
课文系列的体例为章、节、目、作业题。本套新版教材依据课标的要求编写,课标中的每条“内容要求”均有落实,均可找到相应的节,每一节的内容组织力求突出课标相关内容要点;每一目则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展开详细论述。作业题既考查学生对每一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通过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正文中有活动(包括思考、实践等)和阅读两类栏目,每节后均附有作业题。正文是各个章节的主体,用简练的语句表达了地理基本知识、原理与规律。针对正文的语句表达,本次教材修订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对于复杂句式阅读兴趣不高的特点,对教材每句的文字与字数进行了精选和限制,强调突出重点,以简短精练和通俗易懂的语句准确地描述了章、节、目所要呈现的知识内容。
作业题是本次教材修订着力改造和突出之处。本次教材修订选择最新的现实材料,编制出符合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的题目,每节3道题,占1页左右篇幅。此外,在部分章节还设置了一些与地理实践相关的作业题。
2.探究系列
探究系列包括课题、探索、学习指南等部分。
(1)课题
“课题”设置在每章的章的首页,一共15个课题。每个课题包括4个部分: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总结。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之前,先明确实践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并将探究式学习贯穿始终。在所在章的部分节末设有“检查进度”。
(2)探索
每节节首设计一个“探索”活动,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力求有新意。探索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7种方式(表1)。以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活动、调查活动等)引入的探索;以使用图表引入的探索;以观察地图引入的探索;以景观图片和漫画等引入的探索;以资料列举引入的探索;以材料选择和对比引入的探索;以问题思考引入的探索。
探索活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将地理知识以合适的形式转化为学生感兴趣或生活化的地理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3)学习指南
在“探索”活动后、课文开始前设计“学习指南”,以问题、任务说明等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学习指南”下有“阅读提示”,告诉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和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对每节主要的学习要求和方法等做出简要说明。
3.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板块中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并明确要求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形式主要包括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
依据课标中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要求,本套新版教材修订时设计了“课文、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系列”体例结构。跨学科主题学习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呈现。本套新版教材中的项目式学习主题由项目概况、项目目标、项目实施、成果示例和学会评价5个部分组成,结构体系完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案例(表2)。
4.三系列体例的有机结合
课文、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系列相对独立,但在具体组织编排时可实现有机结合(图3)。
从版面排布来看,三系列位置分布的规律性较强,非常容易辨析;从内容呼应来看,课文、探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三系列相辅相成,“课题”栏目对应章节的某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是对课文正文的深化探索以及具体实践应用或内容补充,“课题”活动的实施进程依据章节的课文内容推进,并依据“检查进度”对实施的环节进程进行规划;“探索”作为每节开篇的固定栏目,是对每节知识内容起到引导和连接作用的“先行组织者”;“学习指南”栏目通过提问、任务说明等对章节内容进行统括,并结合“阅读提示”点明课文系列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求、方法与价值观;册后的“跨学科主题项目式学习”着眼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实践与综合学习的角度对课标要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民.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4.
[3] 王民.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4.
[4] 王民.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5.
[5] 王民.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5.
[6] 王民, 李泠, 张鹏韬, 等. 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9.
[7] 王民, 何亚琼, 蔚东英, 等. 中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发展与演变研究(1902—2019)[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R/OL]. (2023-10-25)[2024-06-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