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资源耦合:路径开发、情境创设与教学指向
2024-10-09曹志宏叶先流林雪梅冯月銮
摘 要:地理教学中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应如何对其进行选择并使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乡土资源的调查和教材资源的整理,探究课程资源耦合情境在地理教学中的创设方式与实施路径,并提出课程资源耦合情境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资源;地理教学;耦合情境;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10-0056-05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学校所在地区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都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对教材资源与乡土资源进行耦合,不仅缩短了学生与地理知识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渗透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与学生需求,适度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教授本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深化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亲身体验地理过程,锻炼地理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能使其领略地理学习的乐趣与价值。本文以高中地理第二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内容为例,通过对教材资源与乡土资源创设耦合情境,探索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创造更为丰富、有利于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学习环境。
一、地理课程资源的梳理
1.乡土地理资源调查
除中图版教材之外,其余版本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内容中都对学生布置了探究乡土景观或乡土文化的活动。例如,人教版教材设置了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为题展开社会调查的活动;沪版教材安排了列举一项体现家乡地域文化的景观实例,并解释其文化内涵的内容;鲁教版教材在课后活动中建议指导学生分析家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推测该景观未来可能是被重视、被忽视还是自行消失,以及与同学探讨如何保护地域文化;湘教版教材要求学生考察家乡的一个古村古镇,了解其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针对其开发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融入学生本地生活景观显得十分必要,不仅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新方向,更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开辟新的培育路径。
本校生源全部来自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因此,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章节授课中可融入平潭的传统民居石头厝的案例,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加深学生的故土之情,培养他们的爱乡爱国情怀。对平潭石头厝景观的识别,需要从环境因子、村落形态、民居建筑、主体建筑等方面进行(图1),提取出景观中的相关元素,包括乡村形态与位置、建筑物位置与结构、墙体砌筑形式与表面图案、屋顶覆盖与形态等,并对其含义进行探究;[2]了解平潭传统村落的形成背景,并通过对石头厝组成元素的提取,对平潭区域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区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地理教材资源统计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内容中的案例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可知(表1),湘教版教材中案例使用数量最多,共18个案例;鲁教版教材中案例使用数量最少,为7个。其中,乡村景观案例的数量统计显示,湘教版有13个,其他4个版本教材均提供4个案例;在案例选择中,除沪版外,徽州文化(代表建筑使用不同)在另4个版本教材中均有体现;其次,红河哈尼梯田在4个版本教材(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中有所体现;福建永定土楼出现在2个版本教材(人教版、鲁教版)中;印尼高跷屋也出现在2个版本教材(湘教版、沪版)中。另外,城镇景观案例数量统计显示,中图版教材提供案例最多,为10个;鲁教版教材最少,为3个,在案例选择中,北京四合院在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沪版教材中均有出现;北京故宫出现在2个版本教材(中图版、沪版)中;骑楼建筑也出现在2个版本教材(中图版、鲁教版)中。其他案例在所有版本教材中均以单次使用。
二、地理课程资源耦合路径开发
1.地理课程资源素材筛选
地理课程资源服务于地理教学,应以课程资源耦合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探索教材资源和乡土资源的耦合路径,发挥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地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逻辑的研究是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生命线,因此,在课程资源耦合的研究中须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资源耦合点”,[3]深入挖掘各版本教材中的案例与乡土资源中的异同点,并组织“区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相关的教学内容。城镇景观耦合情境主要选取中图版教材中的广州骑楼景观和鲁教版教材中的福建漳州骑楼、海南海口骑楼景观,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平潭石头厝骑楼景观,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乡村景观耦合情境侧重选择湘教版教材中印尼高跷屋景观、沪版教材中日本合掌屋景观和胶东半岛海草房景观,与平潭石头厝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在区域文化耦合情境的筛选时,徽州文化案例作为唯一入选4种版本教材的乡村景观,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因此,应选取徽州文化和平潭石头厝文化进行课程资源耦合,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文化信息与人地观念,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图2)。
2.地理课程资源耦合的一般路径
课程资源耦合旨在将校内教材课程资源和校外社会课程资源(乡土资源)恰当地、自然地融入地理课程教学中,以实现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地理教材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内容进行编写时,运用了大量国内外案例,需对其进行案例筛选,使之能够与乡土(平潭)资源进行有效耦合;其次,在遵循学科逻辑、认知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区域差异乡村景观、区域综合城镇景观和区域文化等多种耦合情境,促进学生在探究耦合情境过程中,完成“通过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4]的教学目标;最后,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评价(图3)。
三、地理课程资源耦合情境创设
在“区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教学中可从城镇景观、乡村景观和区域文化3方面的课程资源耦合,并进行情境创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合适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快速进入研究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中渗透核心素养培育,完善学生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必备品质。[5]
1.城镇景观耦合情境创设
从城市的传统民居中可反映出该区域的制度和价值观。鲁教版和中图版教材中都有城镇骑楼景观的介绍与学生探究活动。骑楼是一种近代从南洋传入国内的商住建筑样式,福建的骑楼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广东,平潭南北街此类建筑亦为同一时期引入。在考察平潭南北街骑楼景观后,融合教材中的骑楼景观,创设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地理生活情境(图4),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骑楼代表的景观特征与区域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增长知识、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在探究平潭南北街骑楼的内部结构与居住习惯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材料一:东南沿海城市中的骑楼建筑源于20世纪初,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其外观多样,最大特色在于将外廊串连为沿街长廊。廊上为人居生活区,廊下一侧朝街敞开,另一侧设有商店橱窗,居民可在其内自由选购商品。
材料二:平潭南北街至今仍保存着古老的青石板路与闽南特色的红砖骑楼建筑。昔日的南北街曾是平潭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核心,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沿着潭城港码头打造了物流集散地。2021年6月,政府正式启动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改造项目。
(1)解释骑楼建筑在东南沿海出现的原因。
(2)试分析四地骑楼建筑特征的异同。
(3)尝试从地理角度,分析南北街修复改造的意义,并为其改造建言献策。
2.乡村景观耦合情境创设
乡村是农业活动区域,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其景观更能体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聚落的建筑形式也更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各版本教材中对乡村景观都采取了使用大量图片呈现的方式,考虑到平潭地处东南沿海,海洋文化浓厚,因此,选取湘教版教材中印尼高跷屋以及沪版教材中日本合掌屋、胶东半岛海草房等素材资源,结合平潭乡村传统聚落石头厝创设区域差异情境,创设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地理生活情境(图5),引导学生思考在同样海洋性气候影响下,不同地理环境中呈现出不同乡村景观的成因,并试分析传统民居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加入本地乡土民居案例,能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与点拨,促进其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培育。
材料三:海草房是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其以石为墙、屋脊高耸、海草为顶,具有冬暖夏凉、顺滑雨雪、经久耐用等特性;合掌屋是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传统民居,其地处暴雪地带,屋顶陡立、厚铺蒲苇;高跷屋是印度尼西亚沙摩西岛上的传统民居,其地处热带湿热多雨环境,屋脚木结构悬空,屋顶高大陡立,两头翘起而形似牛角。
材料四:平潭主要的传统聚落皆为石头厝,在此专指石砌墙式建筑。平潭坐落于东南沿海,土层浅薄,地表多为花岗岩石铺陈。为适应地理环境,当地居民大量采用条石、毛石及青石等散状石材作为墙体主材,同时,以木材质作楼板与屋顶结构,从而构建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民居。平潭石头厝堪称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1)四地均为海洋性气候,解释民居形式不同的原因。
(2)结合四地传统民居,分析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
3.区域文化耦合情境创设
区域文化具备地区特性明显、多样性独特、稳定性强的特点。不同地域因其地理环境、资源产物、生活方式及习惯、社会结构与发展程度各异,孕育出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6]各版本教材对区域文化描述与案例选取最多的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虽对徽州文化的介绍详略不一,但都重点指出徽派建筑在徽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可结合福建重要传统聚落之一的平潭石头厝,创设材料五和材料六中的地理生活情境(图6),引导学生在徽州文化和闽东海洋文化两种文化差异中,从地理环境与民风习俗等方面分析与阐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能够准确描述出文化差异在传统聚落中时空尺度上的体现,同时,深化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
材料五:徽州地理环境呈现出“群山环抱,盆地居中”的地形构造,这种四周高、中间低的形态具备优越的封闭性,有助于维持区域内部的紧密联系。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徽派建筑是其典型代表,该类居所依山傍水,以正堂为核心,采用高墙包围、马头昂首、黑白相间的瓦片墙壁,并采用天井式布局以缓解室内采光与通风。徽州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同时,也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以及皖南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材料六:石头厝是平潭岛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缩影。平潭岛地表裸露,花岗岩遍布全岛,而其植被的覆盖率较低,木材资源稀少,所以选用更经济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常年大风天气,夏天更是台风不断,石材相比于木材具有更好的抗风性能,同时,石材耐久性好,在沿海地区不易被海风侵蚀。海岛灾难和危险远远大于内陆,对于海岛人民来说,住所是他们内心安全感的重要依托,而石头厝厚重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稳重的感觉,能给住所里的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1)简述徽州文化形成的地理原因。
(2)从平潭传统民居石头厝的角度,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地理课程资源耦合的教学指向
1.聚焦课标内容,挖掘教材资源
教师要深入研习新课标,解读其对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并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比较各个版本教材的优势,对教材进行充分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多维度信息。针对教材中丰富的图文信息材料,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选取能够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相关素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综合达成。
2.发挥乡土优势,创设耦合情境
新课标对这一章节内容提出“通过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的要求。各版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布置了调查本地传统民居特征并分析成因,以及其指代地域文化意义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与实践、讲演等,以此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理解。教师需对教材中选取的相关素材和乡土素材进行耦合,创设适应新课标对本节内容要求的情境,促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与生动化,吸引学生注意力与主观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3.注重生本课堂,渗透素养培育
生本课堂强调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主张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尊重并激发他们的自我展示需求。在生本课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创设耦合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其认知冲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探究耦合情境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情境中的地理事象,加强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渗透;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实现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在阐述城乡景观特征和地域文化关联时,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并提升核心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也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代晨阳,候婉晴.浙江省江山市乡土地理研学课程资源开发[J].地理教育,2020(1):55-58.
[2] 肖宝芳,黄美云,叶菁,等.平潭濒海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与特征研究[J].南方园艺,2019,30(6):49-56.
[3] 张现瑶,郇雅慧,朱丽东.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耦合:类型、路径及教学指向[J].地理教学,2022(20):19-22,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曹志宏,许丽华.基于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以平潭海岸地貌为例[J].地理教育,2024(S1):214-216,219.
[6] 覃静.应用乡土素材进行地理学习探索情境创设的实践——以湘教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J].地理教育,2024(S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