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维度探析

2024-10-09吴明永孙博杰

文化软实力 2024年3期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兴盛的必要条件。面对精神追求、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文化困境,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合理生产分配文化产品以及提高文化享受质量尤为重要。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逻辑;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1-142.自2020年我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人民的精神生活就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场域和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04.由此可见文化在人民精神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探析文化维度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

一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要义与文化意蕴

探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运用联系观和系统观是最科学的。一方面,要分析精神生活就必须先阐明其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明晰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作用。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其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兼顾各个方面。此外,由于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精神生活本身的内隐性,需要将文化之维作为切入点,针对性地探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困境和路径。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要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满足个体更高层次的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等精神活动,实现个体内在精神面貌昂扬、精神生活丰实、精神境界崇高的状态。”周明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溯源、价值诠释与实践进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61.要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应把其拆分为“精神生活”和“共同富裕”。可以运用联系的观点,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出发;运用系统的思维,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整体推进入手。

一方面,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首先,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先决条件与根基。恩格斯强调:“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只有在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时,才可能萌生出享受或发展的需求,由此生发出精神生活。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精神生活就只能是黄粱一梦。其次,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能够为精神生活提供评估参考。人们的物质生活具有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但精神生活具有内隐性,难以精准地衡量其发展进度,只能通过观察其外显行为和物质生活状态来建立指标体系,间接评估个体的精神生活质量。最后,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具有指导作用。精神生活作为更高级的生活层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深度、情感丰富度及创造力的发展,能够对起决策作用的大脑产生影响,指引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

另一方面,要用系统思维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子系统的实现是整体实现的前提。首先,主体上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都富裕。与共同富裕的整体目标一致,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关注个体的精神成长与发展,更强调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坚决抵制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其次,内容上是精神生活的各方面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定是精神生产丰富多样、精神需求积极向上、精神消费高雅理性、精神享受丰盈美满,各方面都达到高水平、高层次。最后,方式上

是共建共享成就共同富裕,人民是精神生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共建中人民可逐渐丰富阅历和提高素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共享中人民的精神生活可由量变逐渐质变,实现精神富裕;在共建共享中社会精神面貌可以实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意蕴

习近平强调:“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是人的精神观念的充分表达,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人民的精神样态可通过文化表征出来,同时,文化又可成为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大利器。从形态上看,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物质文化如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文化基础设施等是人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精神文化如文化传承记忆、文化价值观念等是人民精神生活的核心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维度则是主要探讨文化之维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所在,以及如何解决文化场域、文化产品、文化享受等方面的困境,探索如何通过唤醒文化记忆、共享文化资源、提质文化享受来找寻进路。

二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从文化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个体—国家—世界”三个层次皆具有显著价值,在人的文化自觉中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在文明建设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文化共享中引领世界文明更加兴盛。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6.换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辩证统一。物质是基础保障,而精神生活质量是影响一个人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文化自觉作为人精神富裕的重要特征,在其自由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由此可见,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是真正决定人的自由发展程度的社会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分离,致使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异化,人与类本质

均发生异化。在一个以资本积累为最终目标的社会里,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往往取决于其经济贡献,而非其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导致个体失去了自我实现的机会。

反观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社会制度的保障下人民的自由时间在逐步增加。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指标,极大程度的精神上的满足会促使人们产生文化自觉,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枢纽,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催化个体在文化认知的广袤场域中进行自我审视并进行自我提升,而且是铸就社会凝聚力的黏合剂。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自觉更显出其价值,个体与社群在多元文化的交往中定位自我,应对纷繁挑战。简言之,文化自觉使人民于获得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在闲暇时间多方位地提升自己,击穿资本逻辑的束缚,洗涤掉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异化之毒,实现个人价值。此时的人是得以释放自我本性和自由个性的人,是摆脱了物的依赖的获得解放的人,他们不再受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束缚,不再被异己的力量支配,完成了人的现代化,是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7).,是解决社会矛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五位一体”是对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整个过程,在各方位都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关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建设不仅是一种总体布局,更是一种战略布局。它旨在通过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四个全面”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进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首先,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建设,通过强化意识形态的构建,起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性要求,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释和高度宣传,巩固了全民的政治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塑造了国家的精神脊梁,构筑起强大的思想防线。第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构筑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还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第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断提升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判断力。这种道德力量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再者,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通过改革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也为社会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此外,文化繁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弘扬革命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强基、赋能。最后,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公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契合。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中奋力向前。综上所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中得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它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强化文化认同,提升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保障。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兴盛

追求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是相辅相成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兴盛的关键。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国际责任心和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担当和决心。随着中国社会文明不断达到新高度,整个世界文明将共享这份繁荣,携手共进,走向兴盛。

社会文明的进步得益于文化的传播与共享,在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更是古今中外各种卓越文化融合与升华的集大成者。它汇聚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包容的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文化,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也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这种文化不仅服务于中国人民,也服务于世界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文化交流和互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而是扩展到了全球的范围。中国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成为“世界的中国”,其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在这样的世界观下,“世界的中国”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普遍性,它击穿了西方社会长期以来所推崇的所谓“普世价值”的虚假表象,抨击了所谓的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平等”。而中国所倡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文明新样态,“成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遇到各种挑战与冲击的应对法宝和精神规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全新的文明秩序”刘喆琼,仲帅.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指向[J].理论视野,2022(4):34.。通过这样的文明新形态,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一种共同发展的文明之路。这种以“世界的中国”为代表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它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困境

进入新时代,新的社会矛盾出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文化困境也在更新,主要涉及精神追求、精神消费以及精神享受三个层面,导因则体现在文化场域、文化产品和文化享受三个方面。

(一)多元社会思潮致使精神追求异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愈加繁荣,而这背后的文化嬗变和精神追求的异化现象,阻碍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步伐。

当代社会中的精神追求困境往往与多元社会思潮有关。这些思潮相互交织、碰撞,共同构成了社会冗杂的文化生态,个体面临着信息过载、社会关系疏离和符号消费的问题。首先,信息过载容易导致精神价值迷失。各种思潮的涌现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为个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选择空间,有助于个体思维的开阔与创造力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信息过载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成了威胁,容易引发精神价值的迷失。过量的信息使个体在价值判断与信息处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难以有效地筛选、整合与运用信息,更难以在繁多的文化思潮中坚守自我、明确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和找到自我价值,甚至导致精神追求异化。第二,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特征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并在西方的推动下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凝聚力,引致精神追求的异化。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和物质利益,认为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主张把个人主义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试图削弱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试图挑起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挑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会带来消费主义。原本以社群为中心的活动可能被个人化的、以消费为中心的活动所取代,削弱了社会凝聚力和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此外,当物质追求成为首要目标时,精神层面的追求如情感联系和交往关系等可能受到忽视甚至致使社会关系商品化。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关系归属感,自己的本真追求和他人的社会联系断裂,陷入一种内在的空虚感和孤独感。第三,符号消费主义引发人们精神世界的贫瘠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衰减。其将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凌驾于实用价值之上,导致一种文化异化,促使个体将自我价值与利益消费绑定,通过具有社会认可度的符号性商品来表达自身的社会地位。个体的精神满足和自我认同越来越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标志,而非内在的文化充实。这种趋势使得精神文化需求被物化为符号竞争,消费者的精神满足感不再来源于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而是物化为对更多、更昂贵、更稀有的符号性商品的狂热追求。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价值的空洞化和文化产品内涵的流失,个体的精神世界变得单一而贫瘠,社会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受损,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难以实现。

(二)文化产品生产分配不均阻碍精神消费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文化生产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制约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首先,文化同质化和文化过度商业化,暴露了当前文化生产中创造创新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文化同质化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可能导致文化特色的流失,出现创新乏力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导致公众接触到的文化产品缺乏深度和新颖性,从而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丰盈度。另一方面,“文化一旦进入市场,牟利就容易被放在首位,讲究的是物以稀为贵,猎奇是资本取舍文化的重要标准,并非优秀文化都被看好,能被看好并推出的不一定是优秀传统文化,也可能

是旧封建糟粕,即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能因转化为商品而变味,因为牟利才是资源配置背后资本力量的真正抓手。”曹泳鑫,马蕾.现代化普遍缺失精神文化的无解之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3):18.文化过度商业化的趋势可能导致文化产品的庸俗化和低俗化,降低人民的文化品位。这不仅有损人民的精神文化境界,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第二,文化资源供给分配不均的存在,对个体精神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一方面,数字鸿沟是精神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关键诱因。文化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在数字时代愈发凸显,因为数字技术虽然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但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新挑战。由于经济、教育和社会基础设施等条件的不均衡,农村以及部分偏远地区对于信息技术掌握浅薄,形成了信息壁垒,难以充分融入数字化浪潮,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因资源获取受限,而难以享受知识红利,无法均等地接触和吸纳新时代文化的精髓,在文化资源分配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不仅加深了社会各地区的信息断层,也加剧了群体间的文化差距,形成一种潜在的社会分层,更深层次地固化了社会阶层。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全民均质受益,社会各阶层在文化资源获取上的差异愈发突出。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作用下,较低收入或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往往难以触及那些蕴含更高层级知识与信息的文化资源,一味地沉迷于低俗文化中,造成知识鸿沟。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影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宽度和广度,还可能削弱其文化认同感、文化参与感和精神享受感。这种不均等的文化资源获取,对社会整体而言,不仅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趋势的加剧,而且会损害社会和谐性和社会精神面貌。因此,如何缩小文化鸿沟,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进而推动构建一个包容、多元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生态,成为提升全民精神生活质量的关键挑战。

(三)文化享受低质困境制约精神享受水平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精神享受层面会受到物质经济、文化享受目标模糊以及共同目标与个人享受难以平衡的制约和束缚。在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享受与经济追求的协调问题、文化享受目标的明晰问题以及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文化享受的平衡问题。

第一,文化享受与经济追求的协调问题。物质经济问题与自由时间的缺失是制约文化享受、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首要社会因素。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以获得物质财富。这种对物质的追求使许多人的自由时间受到严重挤压,从而限制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享受精神生活的机会。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而对于低收入家庭、农民工等群体,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往往被忽视或被视为次要。自由时间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文化享受的深度和广度,也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阻碍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因此,如何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

第二,文化享受目标模糊,难以针对性提质也是一大难题。一方面,从宏观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与实践时间较短,虽然一直在强调其重要性,甚至处处可以看到张贴在墙上的宣传标语,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指引。没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提升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工作就难以精准施策,效率与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从微观来看,虽然有大数据的支持,但受到个人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过度依赖个人的主观感受,使我们难以抓取精确的数据信息,也不能像人口普查一样采取普通的调查方法,确定精准的目标,人民精神文化享受无法进一步提质增效。

第三,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文化享受之间的平衡问题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这种矛盾源自两者目标的差异性:个体往往专注于自我实现与个性化发展,而社会则着眼于集体福祉与社会均衡发展。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协调这一矛盾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个体的精神文化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于追求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和个性的充分发挥,这种自我导向的精神生活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观社会层面,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强调的是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机会的公平获取,旨在通过缩小差距,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因此,个体过度专注于自身享受就会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社会向心力低下,全社会的整体意志和精神需求也就难以平衡。

四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路

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0.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进路中的文化困境,以“点对点”的方式解决是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可以借文化记忆化解精神追求S5qmAjufGOrgkEcpC02GGA==异化问题;可以优化文化产品共享破解精神消费桎梏问题;可以凭高质文化享受解决精神享受水平低下问题。

(一)以文化记忆唤醒精神追求共识

文化记忆是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共同记忆,它深植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每个个体的思想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叙事和文化话语的传承,构成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唤起了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共识,这种共识成为鼓舞我们团结奋斗的源泉和精神力量,能够消弭多元社会思潮所带来的精神空虚、交往疏离、个人主义以及精神价值迷失等困境,引领人民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向导,在内省慎独中反思,找回自我价值。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通过学习《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个体可以培养仁爱、诚信等美德。在修身养性中个体能够摆脱个人主义,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强集体归属感。道家倡导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的法则。通过学习《道德经》等所阐述的“无欲则刚”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个体可以减少内心的焦虑、空虚和孤独,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安宁,从而提升精神境界。佛教强调“内心修行”,通过打坐冥想等方式,帮助人们观照内心,认识自我,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消除符号消费主义带来的精神价值空洞,实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要以革命文化矫正精神追求异化,凝聚社会共同理想和信仰。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革命文化承载着伟大的建党精神,对于规范人的精神追求作用巨大。

首先,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叙事和红色符号构成了我们的集体记忆,能够强化集体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激发公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主义情感。其次,在意识形态层面,要以革命文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引领力,增强个体对于党和国家的忠诚和信仰坚定性,强化社会归属感。最后,要将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奉献精神、大无畏精神等,转化为个体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增强其面对多元社会思潮以及社会挑战时的心理韧性,激发个体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促进其价值观的重构。

第三,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盈人民精神生活,引领个体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人类精神内在蕴含着鲜明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选择性,这决定了个体能够基于自我认知与价值判断有意识地对环境作出反应和选择。而不断涌现的信息流、多元交织的文化观念,使个体的选择受到掣肘,公共理性也难以达成。鉴于此,恰当的引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出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文化的非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创新的产物,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为取向,引导个人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价值观的反思和重构,以辨识并抵御消费主义和符号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首先,要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激发爱国情怀,强化国家认同感,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和追求,唤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构筑起一股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其次,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念,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后,要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质,在内涵修养与外在实践层面双向发力,促使个体明确价值追求,涵养道德情操,锤炼意志力和自律力;在丰富精神涵养的同时,实践于日常生活;内外兼修,逐步实现价值观的深层重塑与精神境界的持续提升。

(二)以优化文化产品共享破除精神消费桎梏

在文化产品的供给分配方面,要优化文化产品共享,更好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和激发人民的主体参与性应双管齐下,破除精神消费的桎梏。

第一,针对文化同质化和文化过度商业化问题,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文化产品共享提供创新型、高质量的文化资源。在资本的运作下,文化生产主要迎合市场的趋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衡,导致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低下。首先,要实施“文化创新加速器”计划。政府和相关机构设立专项资金和奖项,鼓励和支持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作品,强化文化创新的激励机制。对于高风险但潜力大的文化创新项目,政府应与企业、教育机构及艺术机构合作,共同投资支持,发挥带动作用。其次,构建“文化多样性市场平台”。政府引导的同时要避免过度干涉,让市场充分激起文化创新竞争的热潮。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消费者精神需求和文化发展趋势,为创作者提供市场导向的建议,确保市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再者,推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计划”。采取“VR技术+文化遗产”模式,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呈现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感召力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此外,强化“文化消费者教育”项目。通过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展览和互动体验活动,提高人民对文化艺术的理解、鉴赏能力和参与度,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审美能力的文化消费者。让人民群众在文化体验中增强精神满足感,提升其精神境界。最后,建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与全球各地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吸纳国际先进的文化创新理念和经验,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美美与共的文化世界。

第二,针对文化资源供给分配不均的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全体人民是精神生产的创造者和享受主体。首先,要激发群众主体意识,让群众成为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推动者。使群众站在自身立场,以提升精神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积极主动地接触并内化高雅文化,摒弃低俗文化环绕于身的庸俗气质。这就需要教育引导、社区文化熏陶、榜样示范激励等多种方式综合施策。国家政策和补贴在积极推进的同时,激发人民的主动性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民广泛地提高了文化素养,才能产生共建共享共治社会精神生活的共识。其次,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对于偏远、穷苦地区,网络虽已普及,但使用仅限于娱乐消遣,鉴于此,一方面,短视频等使用率高的平台应加大力度建设高质量文化传播机制,改进个性化推荐算法,提高信息推送门槛。另一方面,提高群众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要内在地促发群众主动搜索高水平知识,自觉规避庸俗文化,共同治理网络文化环境。最后,要以公共服务保障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享有公平。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激活文化资源在偏远地区及弱势群体中的传播力度,亦需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让优质文化资源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无界限共享,确保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文化滋养。此外,我们要认识到文化从本质上看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服务,它更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涉及价值的生产和交换。因此,还要促进文化资源的流通,精准打通堵点,引导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搭建多元互动的平台,促进文化资源的横向流动与纵向深入,营造美好精神生活家园。

(三)以高质文化享受提升精神享受水平

为提升人民精神享受水平,应提高文化享受质量。拓展文化享受空间是经济问题的解决之策;板块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制定是文化享受目标模糊的应对之法;精神共同体的构建是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文化享受平衡问题的处理之道。

第一,针对当代人时间贫困、自由时间缺乏现象,拓展文化享受空间、提高文化享受质量尤为重要。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层面。国家应该加大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整体社会效率,政府应当制定和推广有助于社会精神面貌提升的政策,如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度,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以及增加公共文化设施,从而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文化享受空间,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个人层面。首先,个体应当采取生活简化策略,减少低质的物质消费和文化产品消费,以减轻时间贫困。通过简化生活方式,个体不仅能够减少对经济资源的依赖,还能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受。其次,时间优化是关键。个体应运用时间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合理分配时间资源,确保每单位时间的效益最大化。这要求个体通过采用时间优化策略,如时间分块和优先级排序,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时间分块即将时间划分为专注于特定活动的区块,而优先级排序则要求个体评估活动的重要性并据此分配时间,降低那些低效益活动的时间使用,如对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与此同时,设定专门的时间块进行文化享受和自我提升,如文化学习和文化创造活动。总之,通过优化时间可以为高质量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空间。最后,个人要增强文化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自我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导向和最终目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享受精神文化资源。在改善个人精神面貌的同时助力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针对文化享受目标模糊、提质困难问题,可以拓宽视野,提出不同的板块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梯式地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大目标的制定和逐步实现中不断明晰小目标的评价标准。如此一来,在大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文化享受这种小目标也能够明了,不再受制于主观因素的限制。习近平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我们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要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3.我们可以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细分为三个板块及三个目标。三个板块即精神文化资源、个人精神境界和社会精神面貌。目标一是国家精神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高度发达;目标二是个人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养提高、理想信念坚定、心理素质健康;目标三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三部分齐头并进,久久为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落脚点,因此对于这三个目标的实践可以通过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等贯彻落实。需注意的是,因主观要素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阶段目标和战略任务。

第三,平衡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人文化享受。个体的自我实现并不与集体福祉相冲突。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能够为个体精神世界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反过来,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既满足个体精神文化享受,又能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推进。精神共同体的构建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凝聚内在的精神共识,以独属于我们的民族标识,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共同体。首先,发扬团结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联结是辩证统一的。应使人民在民族情感的联结中更加团结,在团结中增强民族情感,形成坚韧的精神共同体纽带。其次,要让人民主体发扬斗争精神。在各种风雨中,精神共同体的坚强构建必须以斗争精神为支撑。人民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要发扬奉献精神。精神共同体的长久维系需要每个个体的自觉力量,要使个人在奉献社会中点亮自我价值,激发自觉奉献意识。此外还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主导的时代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整体推进的引领力量。

另一方面,以公共权力和国家形象兼顾硬性和软性的引领,在公共理性构建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一,以公共权力维护精神共同体秩序。精神共同体作为一个集体生活的家园,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国家既要保证秩序的稳定,又要激发个体精神生活的活力和创造力。这要求形成一种精神生活层面的社会契约。不仅要限制最低精神行为限度,也要保障个体精神生活自由,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二,充分发挥国家形象的引导作用。国家与个人意志的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理想走向现实。这就需要树立牢固的国家权威性和信仰力,发挥国家形象的引领力。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活跃于世界舞台,始终呈现出一个包容、开放、精神文化繁荣的大国形象,这种国家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意识,通过网络媒介宣传,让这种国家形象深入人心,有利于人民精神享受水平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健康发展。

Exploring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the Common Wealth of Spiritual Life

WU Mingyong, SUN Bojie

Abstract:Common wealth in spiritual life is the necessary step to realize common wealth. It connotes deep cultural meaning and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lead the worlds civilization to flourish. Facing the cultural dilemmas in spiritual pursuit, spiritual consumption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ration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diversified cultural enjoyment.

Keywords:spiritual life; common wealth; cultural logic About the author:WU Mingyong, professor and dean of Marxist Schoo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ist in Marxist the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N Bojie, postgraduate student of Marxist Schoo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陕西工院)重大专项研究项目“以自我革命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机制研究”(SGSCZX23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明永: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博杰: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