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与问题导向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4-10-09张铁林
摘 要:以超重和失重课堂教学为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生活实际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各种场景下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讨论,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以物理情境为背景,以情境问题为驱动,以问题链为引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问题链;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4)9-0092-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通过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其中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二条指出: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2],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1]。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的第6节“超重和失重”课堂教学为例,创设了多场景的探究情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观察、思考、猜想、推理、论证、解释、交流等过程,深化科学思维,开展科学探究,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1 教学思路设计
本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2 课堂教学设计
2.1 课堂教学引入
情境1:用体重计称体重。
(1)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时安装iVCam 投屏软件(图2),利用该软件将体重计的表盘投影在大屏幕上(图3),请一个学生站到体重计上,其他学生读出她的体重值。
(2)请站在体重计上的学生做下蹲的动作(图4),其他学生再次读出她的体重值。
(3)师:刚才读数时,同学们基于生活经验,都是在这位同学静止时读出了她的体重值,我们知道,体重计显示的示数反映了人对于体重计的压力。
问题1:为什么当人静止时,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就等于人的重力?
问题2:刚才这位同学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始终不变的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场景——称体重引入,展示称体重的过程,先站稳、再读数,根据这一生活经验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牛顿第三定律等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在问题2中,根据人不站稳,体重计的示数就会变化的生活经验及刚才的观察,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在人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2 探究活动1:人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示数变化的规律
(1)学生在体重计上再次做下蹲的动作。
问题3:刚才这位同学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相对于自身的重力如何变化?
生:有时变大,有时变小。
设计意图:把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放大,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探究。由于体重计指针摆动的视觉快慢受人下蹲快慢、电脑运行速度、网络传输、大屏幕硬件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观察不太清楚,只能看出指针摆角有时变大,有时变小。
师:这说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有时大于自身重力,有时小于自身重力。我们把压力大于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把压力小于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把体重计显示的示数称为视重。超重时视重大于实重,失重时视重小于实重。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发生失重现象呢?
由于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太快,不太容易观察研究,因此用压力传感器代替体重计继续进行研究。
(2)压力传感器(图5)代替体重计。
情境2 :压力传感器实验。
①教师分析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及其优点:可以将压力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其精度、灵敏度高,可以直观显示出压力F和时间t图像(以下简称“F-t图像”),然后引导学生用手反复压压力传感器,并观察F-t图像的变化,增强传感器实时测量压力形成图像的直观印象。
②请一个学生站到压力传感器上保持静止,此时F-t图像为一条横线。教师提示,此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就等于人自身的重力。
③请这个学生做下蹲的动作,并实时显示出F-t图像(图6)。
问题4:图中什么区域出现了超重现象,什么区域出现了失重现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问题5:我们发现,在人下蹲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既有失重又有超重。可见,超重、失重的产生和人的运动有关。在人下蹲的过程中,人做了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生:向下加速,向下减速。
问题6:物体的运动可以用速度v和加速度a 同时来描述,在人下蹲的整个过程中v、a的方向如何?v、a这两个物理量哪一个和超重、失重有关呢?发生超重和失重时,这个物理量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和超重、失重相关的物理量是加速度。超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失重时,加速度方向向下。
问题7:我们本章的主题是运动和力的关系,请同学们用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证明:为什么加速度方向向上时就会出现超重现象,反之就会出现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借助压力传感器,即时展示人下蹲过程中的压力F-t图像,让学生明显感觉到下蹲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超重或失重,而是先失重后超重,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有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下蹲的动作进行探究,得到其运动性质,并反映到速度v和加速度a的方向上,然后找出和超重、失重相关的运动学物理量,并探究得出发生超重、失重时这个物理量的方向特征,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理论层面来证明已发现的规律。整个过程经历了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科学思维过程,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逐层进阶,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问题8:人在站起的过程中,是否有超重、失重现象?如果有,会是下列图像(图7)中的哪一个呢?
生:选C,先超重后失重。
然后,请一个学生先蹲在压力传感器上保持静止,听指令站起,通过传感器显示出F-t图像加以验证。最终显示出下蹲、站起整个过程中的F-t图像(图8),由学生再次总结出超重、失重的运动学特征:在下蹲和站起的过程中,如果加速度方向向上(包括向上加速、向下减速),就会出现超重现象;如果加速度方向向下(包括向下加速和向上减速),就会出现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下蹲过程中人对传感器压力规律的探究得到了超重、失重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解释,通过问题6把分析方法迁移到站起过程中,巩固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问题7,则对整个下蹲、站起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归纳出本质特征。
2.3 探究活动2:电梯中的超重、失重现象
情境3:电梯内实验(图9)。
(1)课前把压力传感器搬进电梯,请学生站到压力传感器上,让电梯从一楼运动到五楼,然后又从五楼运动到一楼,用压力传感器记录了人对传感器的压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同时利用手机记录了电梯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2)展示电梯上行、下行整个过程中传感器即时记录出的F-t图像和同时用手机记录的a-t图像(图10)。
(3)对比整个过程中的F-t图像和a-t图像(图11),请学生再次总结出在电梯情境下超重、失重的运动学规律。
(4)例题:从传感器图像上可知,电梯静止时该同学对传感器的压力是493 N,可算出m=49.3 kg,电梯加速上升时,电梯的加速度最大值可达到a=0.67 m/s2,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此时该同学对传感器的压力,g=10 m/s2。
经过计算,得出该同学对传感器的压力为526 N,然后再显示传感器显示的压力数值(图12)和同学们计算的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电梯问题进行研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显示人对电梯的压力和电梯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增加了超重、失重运动学特征的直观证据。从实验现象到运动性质、动力学解释、实验论证逐层递进,对超重、失重形成了完整的认知体系,并在这一情境下设置例题,推算电梯加速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计算结果和传感器显示的值一致,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完美融合。
2.4 实验:拉力情境下的超重、失重现象
情境4: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图13),从静止开始分别向上、向下运动直至静止,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设计意图:前面人下蹲站起及电梯实验反映的都是压力情境下的超重、失重现象,在拉力情境下是否也能产生超重、失重现象呢?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把拉力情境下发生的超重、失重情况补充进去,从而把超重、失重的定义补充完整。
2.5 实验:完全失重现象
情境5:测力计落体实验(图14)。
(1)自制教具:将圆盘测力计固定在整理箱内,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上一个钩码。如果这套装置做自由落体运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钩码对圆盘测力计的拉力为多少?
生:为0。
(2)静止释放该装置,请同学们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再慢放课前录制的视频,发现圆盘测力计的示数为0,然后给出完全失重的定义。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展示出物体完全失重时的作用效果,激发兴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用实际来验证理论。
2.6 视频:超重、失重的应用与防止
情境6:播放王亚平太空授课、神舟十六号的部分视频。
通过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让学生了解在完全失重条件下,液滴呈现标准的球形,水中气泡浮力消失。根据这些现象,人们思考利用完全失重的环境制作理想滚珠和高品质的泡沫金属(图15)。播放神舟十六号飞船升空、运行、返回部分过程,介绍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航天器中如何操作才能减少超重、失重对人体带来的伤害。
设计意图:介绍超重、失重的应用与防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担当。
2.7 实践性作业
作业1:图16为某位同学缓慢下蹲站起、快速下蹲站起的图像,通过标出的数据,分别求出两种情况下人加速下降时的最大加速度。
作业2:利用自制教具——完全失重演示仪,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图17):两个蹄形磁铁N、S极相对,间隔一定距离放在整理箱底部,静止时两个磁铁没有吸引到一起,释放后,两个磁铁吸到了一起,请分析原因。
作业3:请利用完全失重演示仪在课下研究更多的完全失重实验。
设计意图: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设置情境化作业,维持探究的热情,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 总结与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因此物理教学不能脱离情境,物理学也是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物理课堂上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另外,物理学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其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这就需要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及科学论证,逐步养成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4-06-2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