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2024-10-09王丽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趣味性、启发性、主体性三个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画图辅助、认真审题、互换角色五种方式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旨在开创小学数学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教学策略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总结课程重难点知识后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兴趣爱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挖掘与课程主题有关的生活化元素,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储备探寻正确答案,促进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若是对课程内容或教学活动充满好奇心,便会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探究新课知识.相反,若是不感兴趣则极易出现分心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解题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秉持趣味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引入与课程主题有关的图片、视频等新颖的课外教学资源,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研究运算公式的应用法则.另外,教师还可以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生学情为中心,以培养解题能力为目的,组织不同类型的课堂游戏,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顺利完成各项闯关任务,为解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二)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系统性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对较短,且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不够成熟,很难独立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长久下去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启发性原则,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以串联新旧知识的方式探寻正确答案,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以此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摆脱思维的限制,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将之前所学内容与新课知识结合起来,在迁移、整合、应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课堂主体地位,教学目标、学习活动、随堂检测等均围绕他们的基本学情进行设计.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若想培养其解题能力,教师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两个等级,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应降低问题难度,以培养其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对于其他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创新性问题,充分锻炼其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主体性原则的落实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分析问题,熟练地运用现有的知识积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全体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解题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种常用的授课手段.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均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与教材中提及的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相关的课外素材,经过整合将它们以课件的形式呈现.或是教师自行录制微课视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新课知识,课程开始之前将视频发送到班级微信群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观看.多媒体情境的创设使他们对新课内容充满好奇,教师则在恰当的时机布置练习题,充分激发其解题兴趣,为问题的高效解决奠定良好基础.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例,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围绕具体的计算流程录制一段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呈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形成一定了解,并产生实际演练的想法.基于此,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若干道口算题,如:

25×20= 300×8= 50×800= 300×60=

教师组织“开火车”的游戏,要求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快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说出正确答案即可进入下一轮,若是答案错误或者回答超时便自动淘汰.该环节使学生复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学习做好了必要铺垫.在多媒体情境和游戏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解题兴趣得以激发,积极配合游戏活动的开展,同时使他们学会用串联新旧知识的方式解决问题,为解题能力的培养提供大力支持.

(二)联系生活,夯实解题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要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发挥出该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根据课程主题挖掘生活化素材,利用新课知识设计具体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展开多维度思考,起到夯实解题基础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生活化问题时,应确保问题内容与课程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本课重难点在于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回忆生活中去超市购物时的场景,一边导入新课一边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如下表格:

并出示要求:(1)选择你最喜欢的两种物品,填写在购物单中;(2)估算结果,再把你计算总价的方式列举出来;(3)同桌之间互相分享算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简单.经过自主探究得出三种方法:

方法一:元+元,角+角,分+分.

方法二:把元换算成角或分,再相加.

方法三:竖式计算.

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如0.67+5.15=5.82;0.90+5.60=6.5;2.00+5.15=7.15等等,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而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算式,如1.12+1.5,引导他们思考“将1.5改成1.50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将末位对齐?没有把末位对齐,但是将哪个部分对齐了?”.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逐渐理清学习思路,意识到相同数位对齐的深层含义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夯实解题基础.

(三)画图辅助,降低解题难度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发育阶段,面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习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分析,导致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知识内涵,久而久之便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了解题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带领他们仔细读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将收获到的信息以画图的方式呈现,既能使其理清题目包含的数量关系,又在无形中降低解题难度,达到一举两得的教育目的.另外,为了提高解题效率,教师还要提醒学生用尺规画图,必须保证图形的规范性,并尽量按照题目中的数据进行绘制.若是数据过大,无法在草稿纸中呈现,可以等比例缩小,在不影响梳理解题思路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调整,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帮助.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为例,为了检验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一道例题:电视塔的圆形塔底半径为15米,现在要在它的周围种上5米宽的环形草坪,问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如果每平方米草坪需要50元,那么种植这块草坪至少需要多少元?该问题比较抽象,教师指引学生根据一致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以此梳理解题思路.很快便有学生完成图形的绘制,如图1所示.

在图形的直观提示下,学生快速理清思路,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列出算式:

草坪面积:3.14×(202-152)=549.5(平方米).

种植草坪的价格:549.5×50=27475(元).

画图辅助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思路,使其充分意识到数形结合的必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此种数学思想方法,彰显作图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作用.

(四)认真审题,保证解题效率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审题失误的情况,这也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因素.审题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学生一味地追求答题速度,并没有逐字逐句地阅读题目,也没有深入思考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和出题者的真正意图,导致她们的解题思路出现偏差;第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对于题目中涉及的考点记忆模糊,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计算.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要求他们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图文信息,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还应从基础知识入手,带领学生从不同维度分析课程主要内容,确保他们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为解题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对题目的仔细分析使学生明确本题的考点,成功躲避了题目中的“陷阱”,灵活运用本课知识计算出正确答案,切实保障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五)互换角色,增强解题信心

角色互换是指教师与学生互换身份,不仅能营造愉快的班级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在解题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小老师”,鼓励他们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解题经验,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一些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使他们积极与“小老师”进行互动,形成和谐、欢乐的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出示典型例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道进行讲解,先详细介绍此题的考点以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后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有机会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在交流与讨论中使他们收获新颖的解题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

教师不要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去讲台上作答,并向其他学生介绍详细的解题思路.“小老师”分享道:“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5厘米,三角形和梯形的高也是1.5厘米,再根据三角形的底是1.2厘米,梯形的上底是3-1.2=1.8(厘米),再根据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随后在黑板上写下具体步骤:

三角形的面积:1.2×1.5÷2=0.9(平方厘米).

梯形的面积:(3-1.2+3)×1.5÷2=(1.8+3)×1.5÷2=4.8×1.5÷2=3.6(平方厘米).

教师要及时表扬该名学生,增强他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要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互换角色活动中,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解题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起到调动学生解题积极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提醒学生认真审题,归纳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并以画图的形式简化已知条件,降低解题难度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全新的解题思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还能在无形中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解题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3(26):130-132.

[2]陈东元.基于解题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12):51-52.

[3]赵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