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的学习路径与教学策略

2024-10-09梁海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集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包括基础概念、原理与方法,不仅覆盖数学的根本理论,而且融入了问题解决策略和创新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规划学习路径时,需注重知识建构的系统性,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从具体到抽象迁移转换,以及从已知到未知全面探索,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触碰数学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知识;学习路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作为数学学科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学生理解更高级数学概念的基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小学数学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结构,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挖掘起点型核心知识,合理规划学习路径,以本源回归带动整体构建,采用慢推进、多向度、重迁移的策略实施,达成育人与教学的双重目标.

一、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概述

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即数学教育领域中一种初始且基础的知识类别,构成了整个数学学习体系的基底.这一类知识主要涉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础原理、核心方法以及基本思想,作为“种子”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技能发展提供初步的认知框架.具体来说,起点型核心知识涵盖数与运算、几何图形的特性、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等,旨在通过初级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对这些基本数学元素有清晰而准确的认知.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点型核心知识具有多个明显特征.首先,这些知识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不仅广泛适用于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也是更高阶数学概念的基石.其次,这类知识点具备强大的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新的、未曾直接教授的情景中,体现数学知识的生发性和结构性.此外,起点型核心知识是知识体系的“承重柱”,支撑学生自主探索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有待教师立足慢性建构开展长程教学.

二、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的学习路径

(一)锚定学习方向,明晰认知起点

起点型核心知识学习路径规划的首要步骤,即立足知识的核心内容,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精准制定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理解基本数学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更为复杂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从数学的大概念出发,科学确定指向全方位育人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随后将这些宏观的学习目标具体化,确保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清晰可行的方向指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为例,本节教学内容重点包括正确计算小数的乘积,理解乘法的本质和运算规则.“小数乘法”概念包括“乘法”和“运算”.“乘法”是数学的基本的计算方法之一,主要涉及数的组合和增长;“运算”则是数学中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各种数学操作和原则.教师由此确定教学方向后,可明晰学习目标为:①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规则,能够正确进行两个小数的乘法计算.②理解小数乘法的实际意义,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③理解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点在乘法运算中的位置变化规律.④学习小数乘法计算过程的简化方法.⑤小数乘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通过以上具体的目标设计,教师可明晰起点型核心知识学习的基准点.

(二)细化理解层次,优化学习进程

起点型核心知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统摄全局的关键作用,但其掌握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需教师按照次序层层深化,引导学生逐步达到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级认知层面,逐步建立起对数学原理的深刻洞见.为此,教师需要先确保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然后逐步引导探索更高层次的数学应用,重点强调数学知识内在逻辑和结构序列,让学生在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深入把握它们的内在关联.

同样以“小数乘法”为例,教学内容应具有清晰的层次性,涵盖从简单的概念理解到复杂的应用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理解层次细化为:①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小数点的位置如何影响结果(扩大或缩小数值).②能够熟练计算不同类型的小数乘法问题,如单个小数乘以整数、两个小数相乘等.③能够理解和应用小数乘法的基本性质(交换律和结合律).④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小数乘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购物时计算总价,或在科学实验中处理数据.通过以上详细的知识理解层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基础概念到复杂应用,逐步深入“小数乘法”的学习重点.

(三)立足认知特点,串联教学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偏好直观、具体的教学组织形态,其思维方式更倾向于通过实际操作、视觉化材料来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小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还在发展中,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与其认知水平相匹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串联教学活动,结合问题情境构建,设计核心导向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操作任务与变式训练,助力其将起点型核心知识融会贯通.

仍以“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可串联如下教学活动:①教师使用图形块来表示0.5米的绳子,然后展示如何通过重复放置这些图形块4次来模拟0.5×4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每一步的变化.②教师使用动画或互动白板展示0.3米的绳子剪成0.2米长的小段,让学生通过模拟剪绳子的活动,直观感受小数乘法的过程.③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些小数乘法练习,例如计算0.2×0.3和0.3×0.2的结果,并比较两者是否相同,从而理解交换律的概念.④教师提供诸多带有常见错误的乘法题目,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并解释错误的原因,强调小数点正确的位置.教师借由以上步骤设计,可让起点型核心知识串联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知识建构,夯实本节课程学习基础.

三、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长程教学,贯通学段

起点型核心知识因它的基础性而居于小学数学学习的中心位置,以普遍性为主要特征,可链接不同学段、单元、主题,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从大局出发,拉长教学过程,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保证各个学段和单元之间的连贯性.具体来说,教师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都应强调起点型核心知识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知识与后续学习内容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学习链,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保证学生在不同学段平滑过渡.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学活动应基于学生之前所学“面积”的概念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延伸至本节课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更复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以此实现知识深化.首先,教师通过动画或图像带领学生回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展示“长×宽”的计算方法并提供相应的练习题,如让学生自行计算一个4cm×3cm的长方形面积.其次,为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准备剪纸材料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将一个长方形纸张剪成两半,并将其中一半重新拼接到另一边,形成完整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是如何从长方形变形而来.最后,教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测量的数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此外,在引入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拼接材料自行操作,并探索梯形怎样由两个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组合而成,也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小组活动,要求利用之前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综合题目,如给出一个由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复合图形,让学生计算整个图形的总面积.如此,借由发掘并利用不同教学单元的结合点,教师可实现起点型核心知识迁移与高效整合.

(二)对接生活,经验切入

生活中的经验和具体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可以成为学生掌握起点型核心知识的逻辑起点.如生活中的简单计算、空间关系和时间概念等,都适用于切入起点型核心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对数学的基本认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与实际情境相关的数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放慢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新知识.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本节内容为常见的几何形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实际情境.课程伊始,教师准备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如书籍、鞋盒、玩具方块等,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这个鞋盒的边有多少条?”“这个玩具方块的顶点有几个?”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几何特征.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学生利用尺子对所提供的实物进行测量,每组学生选取一个或几个物品,测量长、宽、高并记录数据,测量完毕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指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每个物品的体积,随后展示一个虚拟的卧室布局图,让学生设计自己理想的卧室模型,要求所有家具都采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教师提供纸张、彩笔、尺子等绘图工具,学生根据实际尺寸在纸上绘制家具的比例模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件家具的长、宽、高,并计算所需材料的体积和表面积.完成设计后,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展示卧室模型,并介绍每件家具的尺寸和用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且能在小组的互帮互助中,加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几何特性的理解,以此强化起点型核心知识的全面感知.

(三)拓展覆盖,整体感知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点型核心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关联不同多角度、全方位、广覆盖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做到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而全面推进课程实施.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措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以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手段,提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知识触及范围,引导学生探索起点型核心知识的多样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愿,在感知知识的宏观视图中掌握学习方法.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为例,本节内容聚焦于用数对表示位置,为后续坐标系知识铺垫基础.教师首先通过实物、图像展示一维空间中的位置:使用绳子或直线画在黑板上,标记不同点的位置,如标记点A在1米处,点B在3米处.学生观察这些标记,并记录每个点的位置,接着,教师引入二维空间的位置概念:在黑板或地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坐标系,标明x轴和y轴,并演示如何使用数对来表示一个点在这个平面上的位置,如点C在(2,3)的位置.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在纸上自己绘制坐标系,并标记几个点的位置.然后,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验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准备立方体模型,并在模型的不同面上标记点.学生需要观察这些点在立方体中的位置,并尝试描述空间位置,如“点D位于立方体的顶部中间位置”.为深化应用理解,教师邀请学生在教室内自由选取一个物体,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位置,比如“笔筒在第二排桌子的右上角”,之后以黑板为原点、1米的距离为1个单位用数对其进行描述,即“笔筒位于坐标(3,4)”.教师通过整体感知的方式,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位置”这一起点型核心知识,为后续更复杂的空间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多次回归,疏通堵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够深入,经常会陷入理解误区.而通过反复巩固起点型核心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为坚实的进步.

结 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理解起点型核心知识的广泛适用性和基础性,确保学生能从简单的数学操作逐步过渡到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通过具体的学习路径设计,如从小数乘法的基本规则到实际应用,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起点和学习目标.同时,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活经验切入、经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实际性,使学生在具体和抽象的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桥梁.此外,教师还需要采用长程的教学设计,保证各学段的知识连贯性,通过多次回归基础概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从而全面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红成.基于长程设计的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凸显式教学[J].江苏教育,2022(89):39-42.

[2]魏光明.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长程教学探索[J].江苏教育,2022(33):6.

[3]吴玲.“起点型”核心知识教学路径探寻[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