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024-10-09陈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3期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教师既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文章将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挑战权威、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以及给予积极评价反馈四个方面展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分析,并结合北师大版教材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问题主动产生兴趣、思考和提出质疑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解题,更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其思维逻辑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养成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问题意识缺失的现象.他们往往无法自我发现问题,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部分学生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主动提出问题,不敢说出自己的疑惑或困惑,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受到班级氛围的影响,学生羞于发问.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教师通过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更多地处于接受教师指令和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不是思考和质疑.在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自主发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数学课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很多学生都羞于提问,不敢提问,担心提问出错被同学取笑,被老师责怪.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也会选择埋藏在心里.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受到限制.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是当前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乐于思考.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首先,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中,问题常常是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的契机,能够促使他们走出传统的学习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从而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建立起主体性的学习地位.这种主体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被动接受者.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提问,培养他们勇于思考与质疑的习惯,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深度.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提升对问题的敏感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具体情境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数学教材上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应用的情境.比如,小李以学校为起点,向东走了200米,再向西走了400米,最后到达了目的地.然后教师再拿出一张地图进行展示,让学生根据小明的行动路线,画出小明的具体目的地,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能否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来表示小明的位置变化?”比如“向东”与“向西”两个意思相反,则可规定“+”为“向东”,“-”为“向西”,则小李向东行200米,则向东加200米;向西走了400米,又向西减了400米,终于在学校西200米处找到目的地.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二次函数?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什么相同点和差异?”等问题.在课前不直接介绍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而是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提问,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对他们所提的疑问进行问题驱动式教学,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如“怎样设计能使篮筐高度与篮球架相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定义二次函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引发对问题的思考,还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能让复杂的数学知识更易懂,而且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与提问.

(二)鼓励挑战权威,敢于质疑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和教材在学生的心中常常是最有权威的,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过分相信教师和教材,养成了惯性思维,难以保持创新意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初中数学课堂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以及重难点,更应该让他们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只有当学生敢于挑战、敢于质疑,才能真正培养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的提问情境.通过质疑和思辨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挑战这一经典定理.比如,课本上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定义,并介绍了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以及“赵爽弦图”的证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上介绍的这几种证法外,是否有其他方法能够证明勾股定理,或者在什么特殊情况下这个定理不成立等问题.比如,学生通过问题引导进行探索,可以得到欧几里得证法,项明达证法等.并且勾股定理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成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学会了批判性思考,还可能发现新的观点或方法,提出新问题.再比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课本中“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会涉及许多数学概念以及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与概念都是课本中总结提炼的,但很多学生对其本质却并不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争议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例如,选择一个涉及分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运算.在运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我们所学的有些运算规则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不符,从而产生疑问,提出疑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运算规则背后的道理,鼓励他们挑战传统的运算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的运算规则.这不仅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问题意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拘泥于课本或教师的讲解,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信息时代的兴起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数字化工具.初中数学课堂中,常常涉及一些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很难通过传统的平面教学直观表达.根据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往往缺乏提问精神,他们常常直接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这也就导致他们很难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呈现得更具体、更生动.这为学生带来更为全面的学习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的方式展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直线、线段和射线,并让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与思考,可以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不同点:线段不能延伸,而射线有一端可以进行无限延伸,直线两端可以进行无限延伸.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问题思维.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进行演示,让学生深入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激发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之间的差别与联系问题的思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思维的引导.还可以利用微课堂的方式在短视频结束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将这些问题的难度进行依次提高,引导学生敢于反思、学会反思,培养其问题意识.

(四)给予积极评价,提升学生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值得鼓励的.即使学生的提问或答案并不完美或准确,教师也应对他们的探索和思考精神给予积极评价,然后再帮助他们改正理解错误或偏差的部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确保学生在接受评价的同时能够得到真正的成长.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有良好的信息反馈作用,让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满足学习的需要.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在提出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全新证明方法时,除了学生在课本上了解到的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两边以及夹角相等,其中两个角以及对边相等这些方法外,学生所提的新的证明方法即使是错误的,或者很难判断这个证明方法到底是对是错,教师也应该肯定他们的思路:“这个方法很有创新性,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思路很好,值得表扬.”比如,学生如果提出,利用两边相等和任一角相等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可以先表扬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再让学生先自己用这种方式去证明.当学生发现这样的方式证明不出来时,教师再去纠正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及时改正,并鼓励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出错.只有自己善于把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改正.正面评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能鼓励他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继续提问和探索.在对学生的问题和回答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使评价体系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结 语

综上,在数学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在无形中激发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注重创设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们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静君.初中数学中“提问障碍”的成因分析和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18(17):51-52.

[2]王美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66.

[3]姚慧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1(33):83-84.

[4]何留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2):46.

[5]张卫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