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探析
2024-10-08李怡
摘 要:导学共同体是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新思路,能够培养其科研创新的基础能力、合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应以导学共同体为引领开启复合培养模式,以理念创新、思政为魂的课程教学夯实知识结构,以问题驱动、合作互通的项目牵引提升能力,以目标导向成果转化的科研赋能拉动创新,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导学共同体;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4107(2024)10-0098-03
研究生教育是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素养的学科专业化与高层次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教育。当前文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下文简称“文科学硕”)群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需要以导学共同体为引领开启复合培养模式。
一、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旨归
导学共同体是一种复合多维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合作促进学科资源共享、研究优势互补,贯通导师引导、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方式,促进研究生良好发展,对于提升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提升科研创新基础能力
导学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导师、学生和各类资源的协作联动,实现“在一个动态、开放和创造性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和群体学习的紧密结合”[1],帮助学生切实提升自身能力,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在文科学硕的学术创新基础能力培养中,导学共同体发挥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培养学术动态掌握能力与研究评述总结能力。在导学共同体中,研究生可以得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指导,这些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还可以给予学生实践方面的建议。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提供研究资料、研究途径等资源。学生团队内部及团队之间开展学术合作、广泛交流思想,因而在专家、导师、同学等构成的共同体场域中研究生得以不断提升学术敏感和专业素养,激发涵化学术动态与研究评述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研究框架设计能力与规范学术表达能力。导学共同体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通过组织各种交流、讲座等学术活动,让研究生广泛接触学科领域知识,增强自身学术素养;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使其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和理论成果,明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培养研究框架的设计能力。导学共同体立足学术交流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反馈,研究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演讲等方式,有效提升学术表达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未来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二)提升科研创新合作能力
导学共同体立足“整合校内外导师团队、校内和校际研究生团队等学术资源”开展协作学习与科学研究,将导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学术团队,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提升[2]。在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中,文科2e454dc8243d74914a54c00e49f0428022c783087a2ec9817b4515ad188b8fa9学硕科研创新合作能力体现于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学术策划与活动组织、业务沟通与协调配合、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四个维度的合作能力,需在导学共同体引领下通过多元途径加以提升。导学共同体为研究生提供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与学术协作模式,立足知识互通与合作学习、资源共享与协作配合,激发研究灵感,培养学术思维,加强专业能力,夯实学术背景,切实提升文科学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学术创新需要与其他研究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以激发新的思路和观点。导学共同体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资源支持,文科学硕在此能够与导师以及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共同讨论问题,分享研究成果,相互启发、互相借鉴和学术创新能力。导学共同体提供更系统的学术指导和更多的学术平台,研究生能够申请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有机会与不同领域研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提升科研创新合作能力。
(三)提升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具备综合性、多元性、创造性、反思性的创新思维和通过多角度思考强调逻辑推理、证据支持和假设检验的批判思维是研究生学段的关键培养指标。导学共同体引领文科学硕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设计与文献搜集,参与研究过程的讨论调查与成果写作,借鉴学科前沿的研究经验和科研成果,培养造就问题意识即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潜在机会以寻求新的观点、方法和策略的思维意识;引导研究生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拓宽研究视野,获取科研价值,造就创新思维;引导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源、多元的学术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观念动力不足,开放思维疏于主动
文科学硕的教育培养基本沿袭传统灌输方式,知识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容易引起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降低。同时,课堂教学模式知识传递在大多数情况下呈现典型的“一对多”态势,可能忽视学生个性化知识诉求,缺乏学生之间朋辈效应的知识串联机制,这就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难以充分发掘知识价值并缺乏知识共享愿望。导学共同体视域下较为固化的教育体系导致文科学硕在从事研究过程中缺乏相对独立的认知和独特的见解,往往局限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多年来,以考试选拔为目标的机械教育使得不少研究生强于死记硬背,疏于对不同文化知识体系的主动探索与全面融入,知识面、视野度和技能畴不够宽阔广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吸收转化效率,不足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导学共同体视域下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动力不强,创新思维、开创精神的培育不力,批判性思维、挑战学术前沿的勇气不足,这些都是造成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科研实践平台较少,指导创新欠缺推进
高校文科专业在培养经费、硬件设施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与理工科专业存在差距,且文科学硕专业领域偏重于以文献梳理与推理考证、档案研究与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实践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包括场地器材、人才支持等方面,而在有限的资源下学校或研究机构可能更倾向于在实际需求更大的领域进行投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科学硕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文科学硕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掌握轻拓展、重结果轻过程、重单向轻综合、重单体轻合作的问题,且部分研究生处于被动学习状况,难以提升创新思维。
另外,导学共同体视域下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导师指导创新推进乏力以及个别导师科研功底的相对薄弱,都容易导致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进步与学科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文科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专业化的实干才能和广泛的社会认可,然而仍有部分导师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特殊荣誉,忽视应当履行的专业职责和对研究生的指导,培养仅局限于对学位论文的把关,少有涉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
(三)培养链条有待完善,科研评价激励不足
当前对于文科学硕的培养分为前后两个学段。课程学习作为第一学段按照培养计划以专业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课程结束以开卷、闭卷考试或提交结课论文为考核方式,以此考察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情况。第二学段以导师为主导,I9uVU8MRe1cVDgJNiuLmHQ==研究生以参与者身份学习知识、写作论文。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此种路径培养出来的文科学硕虽然基础功较为扎实,但缺乏相应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链条,遂不能有效激发并发展创新思维,也不能使其高效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创新热情不足。
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文科学硕培养的科研评价机制创新激励不够完备。一方面,评价缺乏多元化标准。科研评价体系常以论文发表数量为主要指标,忽视学术活动参与度、成果社会影响力等因素,不能够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评价缺乏创新激励。往往仅强调学术成果的等级、数量,不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积极表现,同时缺乏导师对学生指导、支持的评价及对学生参与力、合作力的考量,遂无力激励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导学共同体视域下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实施
针对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应标定人才培养的时代属性,明确科学育人的价值取向,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大力拉动课程教学、项目牵引、科研赋能的路径联动,推进三大路径之间前进力、内驱力和涵养力,进而形成集聚效应的育人合力,成就系统高效的导学共同体场域,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奠定基础。
(一)导学共同体以理念创新、思政为魂的课程教学夯实基础
导学共同体坚持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是人才培养第一阵地,落实课程思政核心要义的全程贯彻,加深研究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从现实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文科学硕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理念创新牵引的三个创新:一是内容创新,以引入跨学科融合知识达成能力与素质有机结合体现高阶性与综合性,以强化内容前沿性、时代性和形式先进性、互动性实现教学成果创新性及成效性。二是手段创新,通过慕课、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与其他新型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强化教学进程的互动性,打造多元主体优化协同与良性循环的课程教学支持平台。三是方法创新,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创新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协同联动型教学方法。
导学共同体以理念创新突出文科学硕培养的课程教学主阵地,需要思政为魂、理论统御、时代向导、学生中心。思政为魂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统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实现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构;时代向导是通过顺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内容设置和体系建构体现时代发展需求;学生中心是课程结构设计及展现形式更多地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者。课程教学要以课程思政与研究型教学双重教学理念为指导,内容建设推崇多元综合的大文科教育,以信息化手段为辅助突出人文性、综合性与特色性,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与深广化。
(二)导学共同体以问题驱动、合作互通的项目牵引提升能力
导学共同体作为导师、专家、教师、教育研究者、学生及其他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和科研互动社群,以科研项目研究为纽带,发展目标同行同向,教育过程自由沟通,化学术资源为育人优势,以科教融合推进研究生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3]。基于导学共同体的培养模式,以项目牵引为科教育人途径,通过引入具有理论价值与科学意义的研究项目,在学术场域中进行互动式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引入更多基于项目和实践的培养环节,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从而增强研究旨趣,培养创新能力。
导学共同体视域下,以问题驱动、合作互通为特点的项目牵引培养方式注重从问题出发进行科研实践。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导学共同体使研究生参与项目研究工作,通过探索真实存在的问题形成研究对象,并围绕真问题展开真科研、真实践,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渴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与批判力。导学共同体是学与研的紧密结合,学生在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断回顾、总结、反思并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培养科研思维与创造能力。据此,植根于教研相长协同互动的导学共同体,“最大限度地保障各方力量的数量最大化、作用最优化、方向一致化、共线可能化”,使课程育人、科教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推进项目引导创新、多元培养创新、过程协同创新,有效提升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4]。
(三)导学共同体以目标导向、成果转化的科研赋能拉动创新
在导学共同体视域下,以目标导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以科学研究推动创新思维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赋能文科学硕培养。一方面,目标导向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能力为要旨,着重培养创新性批判思维。在导学共同体场域中,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亲身接触到真实的问题和挑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另一方面,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之中。导学共同体立足学术指导、资源共享、学术合作和互动交流,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与研究课题,经由科学实践、资料分析和研究报告等方式实现研究成果的理论产出或方案转化。
科研赋能拉动培养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导学共同体视域下的文科学硕培养,一方面使学术研究落实到课堂。在多维创新型培养模式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当中,课内不断转换课堂学术展示与学术研讨的形式方法,课外探索项目引领、理论加实践的新型道路,调动研究生积极思考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前沿成果切实进教材。将得到广泛认证的学术前沿成果编入教材,对教材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整合,推进高质量教材编写出版是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能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过程更具针对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结论
文科学硕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人才工程,在导学共同体引领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秉承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交互式指导方法、自主式探寻过程、渗透式激励机制,努力培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德才兼备、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青梅.地方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因素及对策[J].高教学刊,2020(7).
[2] 王洪秋.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学术共同体视角[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 胡洪武.师生发展共同体:破解研究生导学矛盾新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4).
[4] 张静.导学共同体:概念辨析、运行阻碍与现实重构[J].高教论坛,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