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4-10-08陈拳刘仁三丁成际
摘 要:思政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是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金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高校精神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养分和文化基因。将高校精神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内容当中,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力度和效度,推进思政课讲活、讲深、讲透。
关键词:高校教育;精神文化;思政课教学;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1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党和人民全面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工作治理的战略位置,全方位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针对性的新观点和新论断,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成果,是党和政府新时代文化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资源库。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简短的话语透露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的深刻理解,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发挥作用指明了教学要求、明确了教学重点。因此,将课程内容转化为通俗道理,是讲深、讲透、讲活的重点,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当中则是方法之一。
高校精神文化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德行和操守。因此,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精准性、实效性,从而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一、新时代高校精神文化的内涵解读
马克思指出,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劳动是一切文化的源泉”[3]。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文化是各个民族与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积极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理论创造力回答了文化所承载的重要意蕴,并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实践奔涌最前沿,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法全面实现[4]。为此,新时代应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而展开,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则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丰富内容。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发展处在一个高质量上升阶段,各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时代性,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引领校园发展新风尚,培养了一批批文化新人。在各类校园文化中,高校校园文化作用则更加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5]可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体系中的重要有机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基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体现。
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目前,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如价值观论、三元组合论、文化氛围说、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符合说等,但总结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校园文化,即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从这三方面而言,校园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的价值意蕴,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立足新时代,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解读应把握高校文化价值体系,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增强青年学生高校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目前,学界对于高校精神文化内涵的解读大都从大学文化的广义层面进行阐释,将其看成是学校物质文化的直接反映,往往忽略了不同时代赋予的精神文化的核心旨义,进而没有从其本质和价值层面进行阐释。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所蕴藏和折射的校训、校风、学风、班风等,并形成校园各类群体所共同遵循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群体观、成才观、治学观、道德观等价值观体系。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作AZH19ndqVFYoAQ1rRHa4Rw==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容,着眼于新时代基层文化,立足当代大学生精神建设来阐释新时代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义。本文所阐释的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新时代各类高校校训、校风、学风等彰显的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教育家精神等为核心的精髓,并用以直接影响高校各类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容,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和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的基层精神文化。
简言之,高校精神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的理想、价值、信念与国家意志 、社会观念的融合,是时代精神文化精华的重要呈现。
二、高校精神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体现
新时代高校精神文化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方面产生直接影响。
(一)以高校人文精神引领学生崇德,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2]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人文精神涵盖着校园的发展历程、校史校情等所形成的校训、校风、学风等思想文化,是“德”的重要精髓,而这正好契合了学校思政课的根本教育目的。因此,作为高校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促进思政课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引领学生崇德向善,增强学生的校园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政治信仰,引导学生树立大局观。各高校在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校史文化承载着校园内各生活群体的成长经历,更容易提升大学生学校认同感、自我归属感。可见,以高校校史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来源,能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历史观的全过程把握和自身价值认知的全方位理解。将校史内容补充到思政课教材和思想育人过程中,并以大学生自身校园成长故事为引入点,阐述大学生在校园集体生活的经历与感悟,引导学生对身边小事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起学生产生更强烈的集体认同和情感共鸣。总之,紧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直观感悟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在情感上自觉接受和认同国家教育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上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洗礼,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以高校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增信,有助于树牢高校思政课的真理性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指明要将科学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内容融入校园活动中,以此培养广大青年科学素养,增强科学认同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代,全国各高校大力倡导发扬科学精神,特别是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党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科学精神丰富了高校精神文化底蕴,为大学生发展注入活力,并发挥出强有力的社会辐射力和群体凝聚力,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以高校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力行,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互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6]由此可知,思政课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育人,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紧跟党的教育方针。创新精神是时代所需,更是思政课在教育上应强调的内容之一。因为高校在引领时代创新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国家大力支持高校走在创新发展前列,积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打造校园创新文化平台,全方位营造创新精神文化。基于此,新时代各高校在校园文化上重点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品牌,引导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基础理论的素养。因此,高校所形成的创新精神可以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内容,提升思政课实践效果,使学生所学理论更好满足时代所需。
三、高校精神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高校精神文化内容丰富,涵盖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如何找寻其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点和切入口,共同承担铸魂育人的使命责任,可通过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丰富思政课内容,全方位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一)讲活高校人文精神,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成分,包括校园的校史发展和校训、校风、学风等。将校园人文历史融入思政课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认同感。
一方面,将校史发展历程所折射的精神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和教学案例之中。思政教师围绕人文精神,挖掘出关于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典型史料、名人事例等作为鲜活案例,讲好学校发展故事,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如依托思政课堂,讲述学校发展过程中所折射出的精神。另外,社会调查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安排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促使学生走进本校历史,感悟高校的变化。校史发展也折射着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轨迹,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校史的长河中,能够增强爱校情感,进而对党和国家产生更坚定的信念和更诚挚的认同。通过学校党委牵头,组织编写校史材料和先进典型人物故事,以史实为依托,将校史内容融入到学校开设的各课程体系中,用好开学第一课,从而激起大学生自觉学习校史热情,增强“校史即我史”的身份认同感。此外,将校史发展变化与城市发展改革结合起来,以小见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高校还应打造校史发展体验馆,组织学生自行编辑和制作校史纪录片和宣传手册,通过亲身感受校史来回顾自我发展历史,强化自身职业规划,并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强国建设中,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各高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校训校风是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呈现。对此,可以将校训校风等有效融入思政课当中,如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道德与精神讲述的章节中,丰富教材内容,使思政内容更贴近现实、更具体、更具感染力。可见,以直接质朴的方式讲述高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同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7]。
总之,思政课教师以学校发展的历史故事为出发点,讲好、讲活校园故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大学人文精神实质,进而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课程。
(二)依托高校科学精神,优化思政课建设思路
高校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正确价值观、科学方法论准则、严谨学术道德等为精神动力的校园科学文化,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内容。这其中就隐藏着重要的思政课建设思路。
首先,思政课程建设需要科学有效的规划,而大学科学文化则为思政课程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将科学文化与思政课程改革有机融合,并从顶层设计出发,以不同学科专业为落脚点,对教学结构、师资力量等统筹设计安排,精准化小班化开展思政课程教学。
其次,要将大学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科技发明成果等融入思政课程,开设单独的思政科学文化教学模块,凸显学校科学知识和科技发明成果的时代价值,丰富学校科学文化底蕴,进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政课教师科学素养水平,打造以科学文化为主题的思政教学单元,适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最后,以各科目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托,将思政课元素科学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制定合规合理的考核指标,综合评定高校科学文化内化为思政教育的效果,找出与各思政课程相契合之处,并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反思和完善课程教学。
(三)依托高校创新文化,开创思政课教学新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明:“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创新文化是思政课创新发展所需的重要“养分”,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突破现存的思政课教学的薄弱瓶颈,提升思政育人的专业性。
一是以创新精神为引领,打造开放性的思政课堂。传统思政课程在授课中以“说教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方式,不利于创新文化发展。作为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应起到引领作用。学校党委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企业对接,建立典型思政案例素材资源库,构建以教师和企业创新先进代表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思政育人模式,挖掘企业文化创新元素,打造思政育人+就业创业一体化平台,促使学生真切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二是开发思政课情景互动式教学模式,打造学生思政互动创新平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也紧贴时事,有更为丰富的现实性内容。现实性内容因此,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点。例如,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思政典型案例,以创新文化为主题,采取情景再现、主题演讲、情景解说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并通过校企合作、参观走访、实地体验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创新精神的认同感。
(四)立足教育家精神,打造专精思政课教师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2]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国家教育能不能办得好、学生能不能学得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各类学校教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事关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进而使得教师队伍在法制上不断得到保障,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历年来,全国各类教师队伍发生了历史性改革,塑造和培养了大批国家专尖精教育人才。他们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并形成了一种“爱国、爱学生、爱教育”的教育家精神。在全国各类教师队伍发展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以教育家精神为出发点,打造专精思政课教师团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着眼于自身知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对于新时代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8]。对此,思政课教师在加强自身发展上也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做理想信念坚定的好教师。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与党和国家意志保持一致。时刻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来发展自己,练就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厚的政治认同,积极主动唱响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主旋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忠实捍卫者和领路人。二是做道德情操高尚的传播者。“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9]思政课教师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方面首先要做好表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道德体系,自觉践行党最新理论成果,以坚定的职业使命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10],讲好身边榜样与道德模范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做理论学识扎实的大先生。思政教师能力硬不硬关系到思政课堂有没有吸引力、影响力,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好不好。因此,强化自身学术能力和提升理论素养则显得尤为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9]为此,思政课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特别是中央党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题研究活动,同时“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做仁爱可亲的贴心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关键一招在于思政教师要引发学生共鸣,以参与性、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去理解学生、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贴心人身份,保持仁爱之心,在思想上、行动上建立起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并通过生动鲜活的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操,真正让思政课有温度、有灵魂,实现教化引导学生的目的。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是思政教师教学的根本旨向。思政课作为新生入学的基础性必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三观育人方面显得举足轻重。一是要深入分析各班级学情状况,进行课前“摸底”。通过调查问卷、头脑风暴、摸底测试等方式摸清学生对于本校校史、校训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和认同感,根据调查结果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二是课中积极进行课程效果评价。思政课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个讲课中以效果为导向进行过程评价,考核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及所展现的职业道德素养。三是进行课后的结果反馈评价。对于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效果要及时进行反馈,并构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公平、多元的效果评价体系,以此来作为思政课教学成果的重要考查指标。
总之,立足教育家精神,思政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高校校园内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11],塑造大批奋发向上、敢于斗争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结语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新时代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力军,也是树立校园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承载者。高校文化中所凝聚的精神文化是大学生追求精神生活的基础,也是体现新时代青年独立人格、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代表。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在长期实践中所积淀和创造的高校精神文化,其底蕴深厚,并又随着不同时代的酝酿、发展、变革,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功能,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凝聚精神、引导价值观、厚植理想信仰的作用 。
作为系统化学习和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接班人的基础性必修课,高校思政课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高校精神文化有效融进思政课教学中去,是拓展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新方式。通过构建高校精神文化教育共享空间,创新校园文化资源传递样态,促进校园精神文化资源形象化,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空间,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西方错误价值观侵入,从而最大程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强化思政课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2-04-26(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6.
[4]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 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沪宁韩正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10).
[5] 习近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3-12].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2).
[9]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 周玲玲.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 设[J].巢湖学院学报,2015(2).
[11] 谢金翔.聚移风易俗之力 铸乡村振兴之魂[J].社会主义 论坛,2023(11).
[1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