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探析

2024-10-08江可可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0期

摘 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在要求。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是指钱学森在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过程中形成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精神。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利于将抽象道理生动化、形象化,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而言,至少可从世界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三个层面融入,由此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功能,诠释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原理,彰显人民主体性原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技自立自强;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12-04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为我国科技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钱学森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他曾言,“我近30年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的工作”[2],他以自己的科技成就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中融入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对于引领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价值,增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时代使命感具有重要价值。

一、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的精髓要义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概括了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是指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为党和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过程中形成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3]。鸦片战争后,科学救国的社会思潮便逐渐兴起,孕育出中国科学界的独特精神底色。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落后状况,全国掀起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钱学森在大学求学期间便以科学报国为远大志向。在美留学和工作时,他很快成为美国军方认可的顶尖火箭专家,但他丝毫不留恋在美国获得的名利,所想所念便是以所学报效祖国。在得知钱学森打算回国后,美国当局曾采取拘捕、软禁等形式重重阻挠,最终经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钱学森才得以成功离美回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无论是面对西方的利益诱惑还是威逼阻挠,钱学森都未曾动摇过将祖国利益置于首位的想法。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4]钱学森将眼光聚焦于世界科技前沿,秉持创新精神不断钻研,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系统科学等领域都有突出贡献。1956年,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由钱学森担任综合组组长,聚焦于攻克我国发展“喷气和火箭技术”的难题。正是由于秉持创新精神,钱学森及其团队投身于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自主研制,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使中国在短时间内奇迹般地造出了“两弹一星”,拥有了自己的战略威慑体系。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追求科学真理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探寻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钱学森的开拓性贡献,还源于他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钱学森的手稿中有严谨的公式推导,系统的符号标注,清晰的重点标记,规范的数据制图。据他的秘书涂元季回忆,在攻克薄壳失稳问题时,当钱学森在档案袋上写下“Final”以示定稿时,意识到认识的永无止境,紧接着便补上“Nothing is final”[5]。

这种严谨态度也体现在他对青年学子的要求上。1961年,他曾在课堂上严肃批评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小数点点错等错误,认为这类错误将给国家科研工作带来潜在危害,并在黑板上写了“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八个大字,这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在座的大学生[6],也促进了科学家精神的代际传承。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1]。钱学森为回国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学术头衔,也在艰难条件下将自己全身心奉献于国家战略需求。钱学森曾将自己《工程控制论》的稿费悉数捐赠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以资助贫困学生,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曾将自己出版的两本书籍《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所获稿费作为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5]。在对待名誉和地位问题上,钱学森也丝毫不在意官职的大小和待遇的好坏,还曾主动请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等行政要职。潜心科研数十载只为至诚报国,钱学森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在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式地进行科技攻关,绝非靠一人之力可以完成。马克思曾强调过团结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第一国际的基本原则就是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7]。钱学森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始终注重“集体思维”,在留美期间就经常组织学术沙龙进行交流,回国后也经常围绕航天工作开展讨论会,主张在科技工作中也要贯彻民主集中制,既要通过民主方式调动积极性,又要注重组织的纪律性和贯彻决策的执行力[8]。钱学森还参与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组建工作,领导科学家小组展开科研攻关。这种协同精神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推动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科技领域的奇迹般突破。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性奋斗。钱学森面对当时我国培养出的科技人才相对于国家需要的不足现状,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反思,对于中国推行教育革命、探索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钱学森本人也十分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经常提携和举荐优秀人才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年轻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钱学森亲自组建近代力学系并担任首位系主任,他还邀请了严济慈、赵九章等一流的科学家为本科生上课。他在1959年5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一文中指出,研究工作的基础包含政治觉悟、专业知识、阅读外文能力等多方面内容,提出重视基础理论和强调有效研究方法的重要性[9]。钱学森还提出,在旧社会和资本主义国家里,有些科学家“用基本训练来难住年轻人,吓唬年轻人,不希望年轻人很快地出师,与老师竞争。这在我们国家里是不该有的了”[10]。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高校教师更能够突破旧制度下部分教师的自私心态,应该无私地促进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快速成长。

二、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现实价值

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是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时代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需要,同时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一)将抽象道理生动化、形象化,增强“原理”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理念,为高校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指导。“原理”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如何将抽象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阐释才能抵达人心。在自媒体平台发达的信息社会,对于本科生而言,照本宣科式的枯燥理论灌输已然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理论的阐释需要与生动的历史故事相结合,与教学对象熟悉的榜样人物相结合,如此才能增强理论的亲和力,使教材中的知识理论更为具体化、立体化、生动化。典型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呈现典型人物或事件将抽象的道理转变为生动的故事,通过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钱学森作为科技报国的先进典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创造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其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科技人才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其故事具有直接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因而,挖掘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思想理论资源,将“原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上共同发力,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对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理论思维素养,树立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思想,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既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主体保证和战略支撑,又为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唯物史观是“原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劳动者是劳动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事关劳动者质量问题,而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可以与生产力的三要素结合起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并日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而,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才为第一资源。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11],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本质上就是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1]面对西方技术“卡脖子”的威胁,我国要时刻保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紧迫感。钱学森作为著名科学家,不仅在科技方面有重大成就,在教育人才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因而,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进一步挖掘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在“原理”课程中的育人价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三)为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提供精神动力,服务于民族复兴伟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主题。古代中国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有着独特贡献,特别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等对于工业革命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大助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曾提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12]但遗憾的是,这些先进技术却未能成为推进中国进入现代化的科学力量,乃至于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用由火药制成的大炮打开了国门。1840年后,各种救国思潮兴起,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得以孕育。新中国成立以后,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等科学家胸怀祖国,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不朽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书写恢弘篇章。立足“两个大局”,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起着愈加关键的作用。要于变局中下好先手棋,就需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讲清楚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阐明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的“四个面向”,既能鼓励青年学生培养民族自信心,引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提供精神动力,又能继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三、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应景的强行拼接,而是因为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所占据的真理和道义两个维度上的制高点。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可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世界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教学内容之中,既有利于增强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说服力,又能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从而实现双重育人效果。

(一)从世界观层面融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功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创造性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后人正确地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了理论思维对于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13]。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世界观教学,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自然科学领域方面的真理光芒。

一方面,要讲清楚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中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理论自觉。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曾感慨道,自己在国外期间对待科学问题颇有心得,而回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他认为:“觉得我那点东西就太肤浅了,经典著作里都有,而且比我说得好得多,深刻得多。打那以后,我就感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14]由此,钱学森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科学研究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为他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科学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讲清楚钱学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将其视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而非教条公式。钱学森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将对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方法论的理论高度。在他看来,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还应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层次的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原理指导下,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统领,囊括十余个科学部门的开放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图1)[15]。由此可见,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是就文本而论文本,而是在科学研究中自觉融入原理,逐步内化为指导自身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示范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体现了科学理论思维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既深刻体现了科学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又以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深刻的理论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力量。

(二)从认识论层面融入,阐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问题涉及的是主观符合客观的问题,即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价值问题涉及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即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蕴追求科学真理和崇高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认识论教育,一方面,要讲清楚钱学森的科技成就离不开他孜孜以求、敢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要引导学生遵守科学研究规范,不断产出高水平原创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讲清楚钱学森的科技成就离不开他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价值理想。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蕴含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育人精神,都彰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始终坚守。在归国后,钱学森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科技攻坚的实际行动,使落后的中国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有效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的大国重器,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安全感、更有尊严。在“原理”课程教学中,以典型事例向青年学生讲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使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深刻领悟价值选择的原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16],自觉担当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

(三)从社会历史观层面融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彰显人民主体性原理的价值

群众史观是“原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突破了以往思想家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从而与神、超人、观念创造历史的各种观点相区分。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其科学家精神充分彰显了人民主体性原理的宝贵价值。

思政课教师要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彰显人民主体性原理的感召力,就要实现教学创新,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更有沉浸感和获得感。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数字技术增强教学吸引力。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高等教育形态。思政课教师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助,引导学生通过智能答疑系统提问,深度了解钱学森个人经历与人民立场的关联性。思政课教师还可与理工科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运用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再现钱学森先进事迹,使学生在三维可视化的学习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另一方面,优化教学话语,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结合多媒体技术提升课程的感染力。教师需要在遵循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基础上提升教学话语的通俗性、鲜活性,可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丰富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兼顾“以理服人”和“以情化人”,引导学生在“听故事”中深刻理解人民主体性原理的现实意蕴。例如,在“原理”课程上,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现钱学森生平中的经典场景,彰显他作为人民科学家的赤子情怀。譬如,呈现钱学森一生中的“三次激动时刻”:第一次激动是即将回国时,其恩师冯·卡门告知他学术上已经超越了自己;第二次激动是因为党组织接受他入党;第三次激动是他得知《史来贺传》的序将他与焦裕禄等人共同作为群众心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通过教学案例的生动呈现,思政课教师可进行说理性的总结升华,阐明钱学森的激动时刻无关虚名和利益,而是将人民群众的认可视为比任何荣誉都要高的成绩,从而引导学生在共情中自觉树立群众史观,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将知识点内化为个人的价值理想,进而转化为科技强国的实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科技创新关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关乎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关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原理”课程教学,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从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中汲取思想营养,沿着钱学森的足迹永攀科学高峰,传承钱学森的精神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念,在新时代扎根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对标攻坚“卡脖子”难题,助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具有突破性的战略性科研成果,以所学知识助力新时代我国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13.

[2] 李建臣.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50.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6.

[5] 郑成良.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2,168.

[6]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 钱学森:严谨、严肃、严格、严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1).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0.

[8] 钱学森.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147.

[9] 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N].人民日报,1959-05-26(6).

[10]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编.集大成得智慧:钱学 森谈教育[M].2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7.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0.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14] 顾吉环,李明,涂元季.钱学森文集:卷四[M].北京:国防 工业出版社,2012:179.

[15] 钱学敏: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社,2010:60.

[1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