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管理类专业“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10-08方永恒王益君贺娜
摘 要:新时代要发挥好管理创新在创新驱动中的独特作用,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课程单一、考评结果不全面、缺乏专业教师、实践不足等。文章基于“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构建了以课程、师资和保障体系为主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推动本科高质量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课赛一体;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24-04
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沿阵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课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课赛一体”中的“课”指创新创业课程,“赛”指创新创业竞赛,“课”是“赛”的前提与基础,“赛”则是对“课”的巩固与加深。“课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为目标,能够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可以说,“课赛一体”的人才模式在新时代管理类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一)就业形势严峻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高校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管理类本科生就业情况亦不容乐观。管理的核心是人,自然绕不开与人打交道,这一属性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能力,包括自制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管理者需要通过运用这些技能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可以说是管理者的必备技能[2]。相较于管理专业知识,管理者的社会性技能更为重要,与管理人才在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密不可分,是管理者个人的魅力体现。创新创业训练能够使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得到发挥,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个人的社会性能力,进而在实践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因此,在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而从现实教育情况来看,管理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陷入故步自封的困境,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导致学生参与实践不足,创新创业能力欠佳,管理技能难以得到锻炼,难以适应市场对管理者的需求,未来职业发展受阻。所以,高校应积极探索,丰富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双创项目,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求。
(二)社会快速发展与复合型人才缺口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永不停息的长跑。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对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迭,企业更为青睐复合型人才。管理专业人才在具备专业理论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做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而培养这部分人才的途径主要是“课赛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对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管理者不但要系统学习管理专业知识,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养,更要有良好的组织控制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变化,以免陷入故步自封的尴尬境地。可以看出,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一走向复合,吸纳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如何通过加强知识理论技术学习来提升专业素养,如何通过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做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如何提升创新意识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成为当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市场环境变化与创新人才要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感染疫情的交叠,给我国经济外部环境带来了冲击,市场环境亦发生了变化,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创新创业人才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3]。从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现实来看,人才培养呈现创新性不足的特征,严重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初见成效,正处于全面实现教改的关键时刻。同时,创新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应做出调整,紧跟市场变化,理性分析判断,适当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管理人才创新意识、应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管理类专业构建“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4]。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5]。新时代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应与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努力推进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此同时,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开展了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成功将创新创业竞赛和专业课程相结合[6],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创新创业竞赛实践,以创新创业竞赛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让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项目和社会中,使其接触企业实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类人才的竞争意识,培养管理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课”与“赛”相结合的“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求。
(二)“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管理类专业在创新教学中的投入较少,但在近年来创新创业教改的倡导下,高校逐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课赛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倡导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对接,将双创竞赛引入日常教学课堂,针对竞赛特点和要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教学和竞赛指导。同时,根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适当调整教学体系,将管理专业必备技能和双创竞赛衔接起来,使课堂教学、双创竞赛和社会需求相统一。在“课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实践检验专业知识,从而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被抑制了创造力。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参与竞赛,沉浸感受团队协作与项目策划,真正地以一位管理者的身份站在行业角度去看待项目,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课赛一体”是新时代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管理学科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国管理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管理学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起步较晚[7]。在课程特征上,由于多借鉴国外的管理学理论,因此具有较强的外来性,同样也具有高综合性和强实践性。管理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模型剖析社会现象和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难题,需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管理类专业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教师,往往专注于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要想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形成“以实践检验教学成果”的教育理念,应在传统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融入实践课程的训练,并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快速认知能力和管理能力,让其更快适应未来职场的工作。当下全球进入高科技主导和创新推动的发展时期,推行“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提升管理者技能水平,为管理类本科生步入工作后尽快适应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是未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管理类专业“课赛一体”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育理念滞后,与“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初衷不符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一方面,“课赛一体”育人模式是从专业知识出发,通过与双创竞赛的衔接,以竞赛准则重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双创竞赛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检验,同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但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仅单方面将创新创业理论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相关知识,不仅抑制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显然违背了“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另一方面,未来市场环境变化要求管理者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来塑造更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合格管理者。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教学方式单一,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实践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足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与热情,反而可能阻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
(二)创新创业课程单一,教学考评结果不全面
管理类专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包括管理学科教育,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教育,注重的是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就目前来看,多数高校仍对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重视,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还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单一,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在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课程虽是必修课,但课时相较于专业课程较少,部分高校更是将创业课和就业课合并成一门课程,旨在完成教学任务,使得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指标未做出明确规定,导致考核环节难以全面考察学生整体表现。创新创业课程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仍未建立起全过程考核体系,多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仅关注最终结果,忽视了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一刀切”式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在时刻变化的社会中竞争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不到训练,也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难以提供有效指导
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能够使“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朝着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稳步前进。但目前,高校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熟知各类创业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仍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难以担当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8]。在管理人才培养中,除了要把握管理的“科学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更要注重其“艺术性”,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创造性管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在理论基础上下足功夫,同样不能忽视实践经验的训练。另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承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为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行政岗教师在内的兼职教师,组成相对复杂而非专业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支撑,在学生创业指导方面难以发挥作用,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创新创业课程形同虚设。“课赛一体”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课”与“赛”的结合,以课堂理论指导竞赛实践,在竞赛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学“活”。而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如果没有相关创新创业经验,那么很难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在竞赛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过少,双创环境不佳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提升管理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是“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而“课赛一体”的教学模式离不开高校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业环境维护抑或竞赛保障都与高校“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息息相关。但由于教育经费限制,部分高校无法购置合适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所需设备,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不全面,整体创新创业环境不佳,难以为“课赛一体”的育人模式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由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经费不足,难以支持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感受真实的管理环境,无法提供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以供学生参与实训。这就导致管理专业学生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理论,但难以结合实际进行管理应用,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生能够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技能。但由于高校创新创业环境不佳,学生对管理知识及方法论难以实践应用,自身能力无法得到检验,进而进入到一种迷茫的状态,不利于专业自信的培养。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管理类专业“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学生、教师、高校等多主体协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的体系,能够提升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
一是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衔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内容。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将社会需求与高校课程设置衔接在一起至关重要。当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高校教育中尤为重要,决定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密关注社会需求,根据学校实力和办学理念设置课程内容。二是将竞赛项目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课”与“赛”的融合。在传授管理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的同时,穿插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丰富性,进而促进竞赛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双创”教学目标。三是调整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时间,使其与竞赛同步。从以往双创竞赛的举办时间来看,多数竞赛的举办时间和赛程相对固定。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能够对竞赛起指导作用,在创新创业课程制定时,应将相关课程与赛程相对应,实现课赛一体的成果转化[9]。四是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创业者数量的增加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10]。这就要求创新创业课程考评不能唯结果论。因此,在考核形式的选择上,要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进行阶段性动态考评,包括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开拓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质。
(二)“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建设
一是加强教师对“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果教师对“课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不够深入,那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收到的知识则会浮于表面,无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教师须深入了解各类竞赛机制、要求等,在课程传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竞赛技能传授给学生,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二是建立优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是“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实施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具专业性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拥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可以更好地实行“课赛一体”教学模式。高校可以积极引进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双创教师,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并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三是制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在提升教师双创素养和能力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达成合作交流的共AAvj17cbQTw8YdNwceBQtqE4lQO2ScxLuTq6By5pI00=识,定期组织“企业家进校”等系列活动,让身处创业一线的企业家与在职教师进行交流座谈,传授创业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高校也可以鼓励在职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研修,为入企研修教师提供相关保障措施,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素养。
(三)“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与项目孵化平台。做好前期的宣传与动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赛事准备阶段用大赛基本准则对作品进行评估,对有创新、有潜力的作品,积极组织专家辅导团队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定期在技术、方法、理论、具体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保障“课赛一体”的成果转化[11],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训练孵化系统。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与资源富集的企业之间进行强强联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项目孵化、政策指导、服务咨询等系列保障,为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工作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岗位操作、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更有实践价值的指导,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三是建立“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激励机制。“课赛一体”的多元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激励,包括基础的创新创业环节学分和额外的体现在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评选、毕业推荐等方面。通过激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激励,可以通过将双创成果进行量化赋分,并体现在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方方面面,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企业实践等,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四是积极开展跨学科教育实践活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使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关键点能够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管理类专业应拆除围墙、打破壁垒,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管理学的多学科融合发展,促使管理型人才全面发展,造就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始终把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摆在重要位置,立足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保障体系三位一体全面构建“课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应结合高校现实情况,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走出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从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10-12)[2024-01-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2] 吕国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9).
[3] 孙桂生.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04)[2024-01-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5/t20150514_188069.html.
[5] 人民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5)[2024-0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925/c1001-29555656.html.
[6] 张宝生,闫秀荣.管理类专业竞赛实践对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效果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6(S1).
[7] 白彦,李国正.管理类专业课程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
[8] 许玲,汪高.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9(5).
[9] 韩净.广告学专业“课赛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究[J].青年记者,2021(20).
[10] 马永斌,柏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 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16(5).
[11] 卢东祥,曹莹莹,于建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江苏高教,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