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4-10-08吴艾卿于伟男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0期

摘 要:科学家精神是助推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在创新突破中成就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重价值。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精心部署顶层设计、精细抓好有效衔接、精准施策多方共建,发挥课程、网络、实践、文化、朋辈等育人作用,让科学家精神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经纬之势、呈纵横之态,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16-03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的意见》,要求全社会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科学家精神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将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的外在体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生动力。可以说,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科学家精神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科技界价值观的凝练和升华,具有深厚的历史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民族性,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为祖国繁荣昌盛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才的重要课题,更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高校作为科技高地、人才基地、文化重地,肩负着以加强基础研究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承载着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新型科技人才力量支撑的重任。所谓立德,即是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砥砺品格树信念、锤炼品德传薪火、勤学苦练强本领、守正创新展英姿,逐渐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栋梁之才。所谓树人,即是在专业教育中培养青年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潜心研究、善作善成,能够以“强国之任、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助力强国伟业,成为为社会主义事业铺路架桥的建设者和建功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科技事业堪堪起步,老一辈科学家在基础薄弱、条件困苦的艰难条件下攻坚克难,凭借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让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从0到1”实现质的飞跃,在许多领域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1]。科学家精神正是这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科学实践、科技探索、科研攻关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伟大产物。其中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正是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源头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创新的源头力量,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有德青年、有志青年、有才青年、有为青年,使其能够自觉将个人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矢志服务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的结合体,更囊括了诸多科学家胸怀祖国、潜心研究、集智攻关的生动故事。发扬好、传承好、利用好科学家精神,一来可以让青年学子从“红色教材”中领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价值遵循;二来可以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轨迹和科研历程作为青年学子自身思想成长和行为准则的教材范本;三来可以让青年学子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卓尔不群的光辉事迹中汲取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奋进力量,承前继后、事业永续。这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教育青年大学生“见贤思齐”,将个人奋斗理想与国家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革,屈辱的历史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到冲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创新力的博弈,而高科技快速发展也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青年学生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是科研报国、科技兴国的新兴力量和中流砥柱。因此,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他们将精神符号和红色基因融入血肉,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立场、补足奋斗动力的进程中以自身技能才智成就科研许国之信仰、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坚定报效祖国之信念,是培育一批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一环,更是支撑国家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落实助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先行之举。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遵循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统筹部署、精准实施、资源整合,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多条线同步推进,同时要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需求,整合各类育人资源,搭建各项育人载体,以系统化的育人体系、分层次的培养模式、统筹化的实践平台更好地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打造系统化的育人体系:精心部署顶层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牵头开展,但在具体实施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往往专注学科理论教研,相关职能部(处)和二级学院分别从各自的侧重点组织落实,忽略了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实际特点。这也容易出现各教育主体单位“各自为政”致使育人合力被分解的局面。因此,精心部署顶层设计,打造系统化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统筹协调各单位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学识、思政教师的理论所长、辅导员的实践优势,建立“课程思政”“理论思政”“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科学家精神育人体系。将第一、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结合起来,让科学家精神走进课堂、走入日常、化作平常,将其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贯穿党团组织建设全过程,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科研作风,着力推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度和力度的首要一步。

(二)构建分层次的培养模式:精细抓好有效衔接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然而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学历学生的培养目标、方向和路径各有不同。区别于其他伟大精神,高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在于探寻如何立足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横向融入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堂,让学生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学科发展背后映射出的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如此,不同学段学生在专业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还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低年级本科生处于价值观初成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求真务实的科学家故事引入创新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竞争力。而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成型,在日常教学科研过程中融入科学家勇攀高峰、潜心向学的宝贵精神,可以帮助他们摒弃“摆烂主义”,拒绝“躺平文化”,引领他们恪守科学道德,提升学术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并将科学报国、服务人民作为人生追求。总的来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正视学生的发展需求,着眼学生的思想状态,搭建“螺旋式”“递进式”分层次培养模式,做好各学段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纵向推进科学家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三)搭建统筹化的实践平台:精准施策多方共建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创新实践上。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则是发挥大学育人功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孕育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科学文化的理念与氛围和作为科学文化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是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3]。基于此,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实践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的育人平台。一方面,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同时靶向促进学生在各项科技创新项目、科研竞赛、校园文化等活动中产生活力与动力,并通过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孵化保障制度推进链条式发展,深化创新文化教育,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扎实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深刻的洞悉、丰富的想象、缜密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扬首创精神,大力推进原始创新[4],让他们在学思践悟中深刻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轮廓,自觉将其作为行为准则和教学范本。

三、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让科学家精神行之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从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等方面深入推进,让青年学子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创新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作为引导、感染、影响思想和行为的实践范本。

(一)立足课程思政,推动科学家精神成为课程

育人的新素材 课程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扎实理论功底、增长学识才干的直接途径。高校可开设“高配”版思政课,将袁隆平、邓稼先等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历程及“墨子号”卫星工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我国科技成就例证作为“活教材”嵌入“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等通识类教学内容中。这样一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界“大咖”的认识,又能让青年学生真切了解到科学家潜心科学、善作善成的个人利益与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的契合点,切实提高课程教学中科学家精神育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依托网络载体,推动科学家精神成为网络育人的新活力

“00后”“Z世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因此,随时而变、因时而新地将科学家精神创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PXRhiyI5lqG9Oo5V+2VhAQ==果。通过利用好易班、微信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青年人“常驻”的新媒体平台,依托有形载体将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科研攻关鲜活事例,融入“微图文、微视频、微活动、微课堂、微直播”的“五微一体”融媒体矩阵中,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输出形式转型成功,对于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增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扎根实践科研,推动科学家精神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抓手

通过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组团”申报科创项目、开设科普项目,制定“科研启蒙计划”,促进大中小学科普、科创共建,不仅可以发掘科研苗子,培养科研后备军,“从娃娃抓起”让中小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将崇尚真理、团结协作刻进成长之路;还可以助推青年学生身份从教育客体到教育主体的自主转变,从“受教”到“施教”,从“自学”到“领学”,真正实现科研育人。此外,高校应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申报创新训练项目,广泛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以赛促学”。

(四)聚焦文化润心,推动科学家精神成为文化育人的新风尚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各环节以配音大赛、名人访谈等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有效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唱响主旋律、激扬正能量。同时,依托校史馆、档案馆、成果展示室等校本院本文化资源,举办学科发展历程科普讲解、课题组成果风采展等主题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进而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敬畏之情、探索之欲、进取之心,最终以自我教育的形式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五)坚持榜样引领,推动科学家精神成为榜样育人的新方向

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一方面,寻访、选树自立自强、潜心科研的优秀榜样典型,评选“学习之星”“科研之星”等荣誉称号。以讲座、风采展示、校园新闻等形式,耕耘好宣传表彰“责任田”,在加强榜样宣传教育同时,鼓励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激发内生动力[5]。另一方面,组建科学家精神学生理论宣讲团,逐步构建起“浸入式学习—多角度辅导—立体化宣讲”的递进式、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宣讲机制,并利用学风建设月、支部共建等形式让青年学生“走上讲台、走出校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中用青年之声奏响时代强音,用青春力量营造好学乐学、向上向善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余晚霞.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21(1).

[2] 姜子晗,金彤.一支科研先锋团队的追梦弹道[N].解放军报, 2022-08-05(10).

[3] 汪长明.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N].山西日报,2023-02-14(10).

[4] 邹霞,唐钱.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论坛,2023(9).

[5] 王彦岩,李洪斌,苏克.榜样引领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