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策略的三重逻辑
2024-10-08黄天静祖丽君
摘 要: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下,教育强国建设对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加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思路举措。因此,文章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进行剖析,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水平的理论本质、时代要求和实践方法,助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实践逻辑;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0-0047-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1]深入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愈发显著,但是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也对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与实践逻辑,通过对现有研究及理论分析,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水平的理论本质、时代要求和实践方法,为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
一、理论逻辑: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策略的理论本质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更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教育相关会议及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系列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位,清晰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蕴和理论逻辑。因此,高校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化“四个正确认识”,持续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注入活力,不断强化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不仅是宏大的理论体系,更是面向当代现实、回应时代问题的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创新”[2]。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更迭。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随着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断发展。当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突破了中国传统德育观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教育理论体系,要求高校必须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把学习、研究、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高校应在契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深化育人工作,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为教育注入生机活力,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将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育人工作中,不断提升思政育人工作内涵。
(二)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把握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提升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培养什么人阐释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它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怎样培养人阐释了大学教育的方法,要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把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落实到位,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不断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最后,为谁培养人阐释了大学教育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战略定位,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四个正确认识”,为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性和根本性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格局性的变革、创造历史性的成就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5]。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这要求高校在思政育人工作中,必须深入探索并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走向,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应不断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树立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这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以客观的态度解读中国和看待外部世界,引导学生保持客观理性的思维,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国际比较认识到中国道路的特色与优势,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之中,努力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者、开拓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积极力量[6]。四是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重视思想引领和信念培养,引导广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指向性和前瞻性。
二、时代逻辑: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策略的时代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鲜明特色、优良传统、政治优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思政工作高度重视,就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出台了系列政策,充分彰显了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及任务。在新时代征程下,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推进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重要论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7]“大思政课”建设,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一脉相承,旨在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争做“大先生”、善用“大资源”、汇聚“大能量”,努力培养青年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推进要求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推进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课程思政和现实紧密结合,让理论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大视野”和“大体系”来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结合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思政课”的大格局培育时代新人,助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改革创新发展。
(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基于一元化的文化价值观,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信仰和观念交织在一起,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具备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种挑战。多元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价值观冲突的问题,不同的文化群体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容易引发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同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其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教育数字化改革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创造了新方向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教育数字化改革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更为多元,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开辟了新方向。一方面,教育数字化打破了时空限制,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虚拟还原与全面复盘,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多场景全覆盖。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改革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而数字化技术则可以通过多媒体、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向交互式参与、自主化学习以及智能性管理转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高校师生关系。此外,教育数字化改革还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使高校可以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然而,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的过程中也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数字化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避免数字化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都是高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育人方式,加强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力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有效开展与提质增效,积极开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三、实践逻辑: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策略的四维路径
在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演变下,国内外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凸显,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愈发激烈。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发展局势,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务必时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德属性与树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全局发展目标,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从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握内在要求、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工作方法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理论指引,把握思政育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来说,同样如此。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够帮助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才能够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更好地深入实施“怎样培养人”的科学方法,更加深刻认识到“为谁培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思政育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和领会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研究阐释其科学内涵和理论实质,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行动要求,深刻把握思政育人的内在要求,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来阐明思政教育本质,建立科学的思政育人理论体系。首先,高校应该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的精髓,引领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其次,高校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确保青年学生这一“新时代主力军”在成长成才的征途上始终沿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路不断前进,矢志不渝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最后,高校应当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实际,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深入调研,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形势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态势,使得学生的思想认知更加多元化。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思想认识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学生思想进行全过程跟踪和掌握,及时发现思政育人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是实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深入调研是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方面,从现实逻辑层面出发,只有深入调研,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进行深入剖析,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对症下药,实施有效的内容供给,才能最终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基于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供给进行优化和调整,包括调整课程设置,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新思政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高校应当特别强调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体系推进,搭建科学思政育人平台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首先,从体系推进、平台搭建方面出发,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参与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活动中来,增加他们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其次,可以优化沟通渠道,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传达思政教育相关信息,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议事会、思政社团等机制,使学生参与到思政活动中,让学生的声音被听到并得到重视。思政社团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讨论、演讲、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最后,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还可以通过引入数字化教育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加强思政育人工作的信息传递和互动性,通过数字化教育技术,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四)扎实落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述他们的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深深扎根,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学生思想引领的深切关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思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不仅是我国高校的特色,更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等思想层面价值浸润至关重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我们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理论为指引,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内在逻辑,充分践行“大思政课”育人要求,肩负起当代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持续提升育人水平,培养更多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和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轲.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1-11-17(1).
[3] 李忠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以实践系统论为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34.
[5] 李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学生基层党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
[6] 陈吉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师德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