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4-10-08杨小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2期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能够快速准确理解题意,并做出正确解答.但当前部分教师忽视学生解题能力培养,传授的解题策略单一,导致学生审题、答题能力均难以提升.文章立足于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现存问题,剖析解题策略、课堂氛围、建模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高效的优化对策,旨在通过数形结合、链接生活场景、注重逻辑思维培养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画图解题、建模解题、理论联系实际解题的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效率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创新措施

引 言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应紧跟潮流,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改变以往机械教学、题海战术的方式,开始从学生思维、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通过传授多样化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基本学情、课本知识,传授学生画图解题、建模解题、实践操作解题等策略,将题干中的数字信息转变为直观图形、模型等;也可以小组探究实践的方式,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推理、验证中扎实记忆数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解题策略单一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育思想,片面注重知识点教学,忽视素质教育,没有科学引导解题思路、传授解题策略与技巧,严重影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事实上,学生所掌握的解题方法对自身解题能力有直接影响,教师讲完一道题,有的学生便学会了该道题,有的学生则能够举一反三,通过该道题的学习,掌握这一类题,这便是掌握解题方法的重要性.从整体上看,数学习题的解答方式较多,如数形结合、数字信息转化、建模解题等,但因教师缺乏解题能力培养意识,学生未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师分析例题时目光只停留在该题本身,解题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二)数学课堂缺乏生活化气息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较多,且环环相扣,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育不够完善,学习难度较大.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更高,部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感到无从下手.为了充分理解课本知识,教师应将生活实践与课本知识相关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和轻松的课堂氛围,由此降低学习负担.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在课上盲目布置教学任务,增加课上教学内容,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机械地记笔记,很少有主动思考和师生互动的机会,对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义等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氛围枯燥,缺乏生活气息.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削弱,解题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

(三)忽视建模能力培养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核心素养受到广泛关注,建模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空间观念、模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自身对数学建模概念模糊,建模能力培养经验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尚未深刻意识到建模能力培养的意义,没有将其纳入教学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带来较大阻碍.在考核体系方面,往往采用笔试进行书面知识考查.建模能力尽管能影响学生的解题速度、质量,但很难通过考试直观体现,致使部分教师忽视该项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某些数学模型,忽视自主建模能力培养,而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理论知识教学,与新课改要求相背离,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画图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够成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难度较大,增加学习压力.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画图的方式将题干中的数字信息转变为直观的图像,更易快速理解题意,有效提高答题效率.

一是注重课堂引导,树立画图意识.要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先要帮助其养成画图意识,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表示题干中的数字信息,由此降低解题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画图法的应用意义,自觉增强画图意识.例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给出以下算式“15-8=?”,然后渗透画图策略,先在黑板上画出15根小木棒,然后擦掉其中的8根,与学生一同数一数剩下的木棒数.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可快速得到答案,深感数学的趣味性,并能够在后续题目中自己绘画和解答,画图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二是传授画图方法,提高画图解题能力.在画图解题过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常常因画图方法掌握不扎实,导致解题出现错误,主要表现为个别学生画图时缺失已知条件,图示不够完整,导致列式不够准确.对此,教师应注重画图技巧的传授,帮助学生提高画图能力.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重点知识在于“A比B多多少、少多少”等问题,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问题,一边阅读题干一边画图,首先思考是哪几个数字进行比较,哪个多,哪个少,然后再下笔画图,建立图形和数字间的正确联系,由此掌握加减法的运算原理.

三是依靠数形结合,化解学习难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完善,特别是中低年段的学生,在解答复杂抽象的题目时,常常感到吃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其用画图的方式化解学习难点,促进解题效率提升.例如,学生常常对“行程”类应用题抓耳挠腮,可在教师引导下,将文字描述内容转变为直观图像,依靠图像理解题意,便可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物之间的距离关系,列出正确算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链接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题能力

传统数学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师一板一眼的教学缺乏生活化气息,学生常常死记硬背,很少有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影响解题能力提升.对此,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场景创设问题,吸引学生参与,并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相融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方面,创建生活情境问题,激发解题热情.在学生解题能力培养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身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以“帮扶结合”的方式,联系真实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解题兴趣,从而自主阅读和思考,筛选提炼题干的关键信息,动脑思考,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再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此类问题的解答技巧,从而快速准确地答题.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王华想为妈妈送上一条项链,所选长方体礼盒的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高为2厘米.家中有两种规格的包装纸,红色纸的长为29厘米,宽为8厘米;黄色纸长为30厘米,宽为18厘米.请问:他该选择哪个尺寸的包装纸?在解题之前,学生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项链盒的边长信息和包装纸规格,再在教师指导下,依靠已知信息计算项链盒的表面积,即(10×8+2×8+10×2)×2=232(平方厘米).包装纸的表面积计算更为简单,但灵灵对此产生不同看法,她认为黄色纸的表面积为540平方厘米,为最佳选项;而逸轩认为,红色包装纸的表面积为232平方厘米,刚好与项链盒表面积相同,应该选择该规格.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并未直接道明缘由,而是开展小组探究,经过讨论可知,红色纸最短的一边只有8厘米,无法满足项链盒短边包装需求,因此不可使用.上述教学措施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以生活情境类问题调动学生的解题欲望,使应用题训练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解题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另一方面,动手实践操作,促进知识内化和应用.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应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动手操作,促进课本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此,教师应从课上课下着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操的契机,引导其主动思考,使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促进思维发散.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可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大小、颜色的圆,要求学生观察该图形的特点,然后结合已有经验,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圆的物体有哪些,学生略微思考后马上答出“车轮”“井盖”“钟表”等,这时教师借机引出圆的定义,并出示一些圆的模型与图案,提供直尺、软尺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直径、半径、周长等数据,近距离感受圆的特性,谈一谈有何新发现.经过测量,聪聪发现所有半径相同的圆都大小一致,通过这一发现,学生对圆的特点认知更加清晰.为促进知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围绕现实生活场景,设计相应的拓展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扮演建筑设计师,考虑在校园内设计一个圆形喷泉,该考虑哪些因素.该实践活动形式十分新颖,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答题兴趣,不但加深了对数学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注重逻辑思维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模型解题能力

建模能力是指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从已知条件中正确梳理数量关系,剔除带有迷惑性的信息,充分发挥逻辑思维,以推演、运算、验证等方式,增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取得更高的分数.对此,教师应迎合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促进其建模解题能力提升.

一方面,引导学生逻辑推理,促进思维发散.在数学教学中,解题训练十分重要,可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升.究其原因,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地阅读已知条件,谨慎审题,将新信息与脑海中的旧知识相关联,经过一系列推理和分析后,形成清晰明了的解题思路.对此,教师可采用解题训练的方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散.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时,此类习题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建模解题能力的经典题型,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已知条件,梳理题目所给的信息,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灵活运用抬脚法、列表法、建模等方式思考和分析,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掌握多种解题思路,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解题能力得到增强.

另一方面,解读数学概念,正确建模和解题.数学知识是由大量数学概念构成的,清楚掌握数学概念可降低解题难度.进入高年级后,数学应用题中常常出现带有特定意义的概念词,如“相遇”“相向”等,学生多因词义理解错误,无法正确建模和解题,如“相向”是指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部分学生将其理解成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导致后续解题出现偏差,所创建的模型与题意背道而驰,最终无法得分.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谨慎审题,正确理念数学概念,创建相应的模型,顺利得出答案.例如:A和B两个公园相距900米,小明和王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朝着相同方向前进,小明每分钟走55米,小强每分钟走65米,当小强到达B公园后,原路返回,与小明相向而行.请问:二者从出发到相遇共计用时多久?上述题目中已知条件较为清晰,难点在于正确理解二者的行动路线.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已知条件中的概念,创建数学模型.在正式解题前,先提问“同时同地出发,是什么意思?”,并邀请两名同学上台,背对背,同时齐步走,提问“这种情况是否可看成同时、同地出发?”.学生经过讨论得知,只要是相同时间出发,无论从何处走向何处,都是同时.然后,教师邀请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提问:“这种状态是相对还是相向?”学生思考后总结出“相对”是两个人面对面,“相向”是在相对的基础上,两个人朝着对方的方向逐渐靠近.这时教师延伸出“相遇”一词,学生马上回答:“是两个人在路上碰见了.”教师给予肯定,并提问:“这种情况该如何计算时间?”学生思考后答道:“将两个人的速度相加,再用路程除以速度之和,便是碰面的时间.”通过上述教师指导、学生表演,学生对数学相关概念的认知更加清楚,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的数学模型,解答应用题时能够准确理解词的含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先进教育理念引导下,结合小学生发展特点,帮助其掌握有趣高效的解题方法,减轻学习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数形结合、链接生活场景、注重逻辑思维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画图解题、建模解题、理论联系实际解题的能力,还要引导其养成认真审题、分析问题的好习惯,以免因马虎大意导致关键信息遗漏,增加答题失误率.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教辅工具,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读写算,2024(13):143-145.

[2]陈东元.基于解题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12):51-52.

[3]李英菊.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J].求知导刊,2023(13):35-37.

[4]李冬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J].科幻画报,2023(4):94-95.

[5]张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