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途径的探索
2024-10-08苏鑫
【摘要】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以往注重应试成绩、依赖大量刷题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亟须探索和创新更为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应当前教育环境,推动教学深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聚焦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首先深入剖析了“双减”政策的内涵及其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次阐明了在该政策引导下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最后从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优化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多种教学改革途径,旨在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供有效策略参考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双减”政策旨在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让教育回归本质.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度追求分数、依赖题海战术的现象与这一政策导向形成鲜明反差,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压力,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面对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如何在“双减”政策引领下,有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困境,实现数学教学由“重负低效”向“轻负高效”的转变,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背景及要求
为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回归教育本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它强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而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一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提高课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效率,避免依赖大量课外作业巩固学习成果的现象;二是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三是倡导回归教育本质,将生活情境融入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从而在落实“双减”的同时,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层面看,“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实现个性发展,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提升.同时,改革倡导的趣味化、生活化、实践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新型人才的转变.
从教师层面考量,“双减”政策推动教师重新审视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无疑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教育教学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它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改变了以往过度应试的教学倾向,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途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强化核心知识掌握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设计往往存在覆盖面广而不精、过于注重知识堆砌的现象,容易导致学生疲于应对大量琐碎知识点,而忽视对核心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精简冗余或过于繁复的内容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层次梳理,将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化呈现,通过问题导向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核心知识.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适当融入趣味元素,使数学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学科关联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一课为例,教师应当围绕钟表的认识、时分秒的概念、换算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核心知识点,精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直观认识钟表结构、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规律等基础知识上.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实物钟表的观察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中感知时分秒的流逝,以此加深对抽象时间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精心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间元素,如赛跑100米所需的时间、唱一首歌所需的时间、自己吃饭所需的时间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
(二)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为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增效目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实施分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层次,制订出不同难度和深度的教学目标及内容,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挑战与发展.具体实施时,教师在教授同一知识点时,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探究性的高级任务,而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采用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其理解和掌握.
以“测量”内容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之外,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任务,如实际测量并计算校园内建筑物、操场长度等,引导他们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并通过探究如何使用更复杂的测量工具(如卷尺、测距仪)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比如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如用小立方体拼接成1米,使学生真切感知和理解单位间的关系.通过精准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既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业压力,也有效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了“双减”政策的核心精神.
(三)融合生活情境教学,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学习.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化情境,如购物消费、测量计算、规划行程等,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情境中,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授“倍的概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家庭聚餐的场景,准备不同数量的食物或饮料,如苹果、橘子和果汁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如果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买的苹果数量是妈妈的2倍,则爸爸买了6个苹果.教师通过这种真实情境,让学生直观理解“倍”的含义,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类似问题的思考与解答.进一步,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如“如果我们有10个小朋友参加聚会,而每个小朋友需要喝2杯果汁,请问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杯果汁?”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画图、画线段,或者拿代替物去实际分配操作等形式,形象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即倍数关系,并通过计算得出答案(需准备20杯果汁).这样,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法将“倍的认识”这一抽象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在落实“双减”目标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借助科技手段创新,打造互动式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如制作微课视频进行预习辅导、实时答疑,运用互动白板进行动态展示和即时反馈,以及结合数字化教学平台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通过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能够打破传统单向传授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形成深度互动的学习氛围,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落实“双减”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以“长方形与正方形”课堂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初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互动白板,动态地画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现场测量其边长、计算周长,让学生在多媒体设备上亲身动手,通过拖拽、缩放等操作直观理解图形性质,增强空间感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即时给予反馈和评价,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针对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形成闭环式的教学系统.
(五)创新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提高效率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项目研究、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互动交流中提炼知识,发展技能素养.在活动中,教师需要扮演引导者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合作互动来共享学习资源、交流解题思路,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六)注重作业减负,强调质而非量的提升
针对作业减负的要求,教师需要将重心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精心策划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作业内容.对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水平,采用多元化、差异化的作业形式,包括综合性题目、探究性问题、生活实践任务及思维拓展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控制作业总量,避免机械重复练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高质量的作业,从而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
例如,在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作业时,对于掌握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简单实践理解题目,如“记录家中晚餐分配食物时使用到分数的实际案例,比如妈妈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8份,爸爸吃了其中3份,写出此情境中的数学表达”,以此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分数意义;对于熟练掌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道结合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如“如果你有一块长方形的蛋糕,想公平地与三位朋友分享,请找出不同方法并画图、用分数表示”,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运用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符合“双减”政策要求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有效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与效率.
(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综合数学素养
在“双减”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提质增效,教师需摒弃单一的、过度依赖笔试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转而构建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小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多元评价维度.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发言次数、阐述问题思路的准确性、贡献度以及最终探究结果的正确性等;自己做题时的速度、解题思维、口头表达思维等;还有动手操作动作是否规范、获取数据是否准确,方法是否合理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同时,教师要设置灵活多样的评价任务,如口头报告、项目展示、同伴互评等,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逻辑思维发展及实际应用能力.科学合理、公正公开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 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立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目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融合生活情境教学、借助科技手段创新课堂、丰富教学活动、落实作业减负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途径,教师能够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期在“双减”政策指引下,构建更加科学、健康、和谐的小学数学教学新生态.
【参考文献】
[1]邓清梅.“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23(3):129-132.
[2]陈亚丽.“双减”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途径的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31-33.
[3]马天祥.“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策略[J].智力,2022(15):98-101.
[4]高丙显.“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35):109-110.
[5]符前贵.“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3(1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