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
2024-10-08马林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鉴于此,文章通过活动设计、情境创设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这些教学策略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旨在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与实践能力,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活动设计;情境创设;动手操作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深度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还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连贯和层次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他们整体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一、活动设计启思维,分层练习促深化
活动设计和分层练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策略.活动设计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而分层练习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节奏和能力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深化理解.
(一)策划多样活动,深化思维体验
活动和体验是深度学习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教育模式.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在其中动手操作、实验、探索;体验是在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与认识,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提升思维层次,达成更高级的认知目标.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周长概念开始,引导他们逐步过渡到对二维空间概念的理解.这个转变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他们需要从线性思维跳跃到平面思维.教学面积概念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图形间的面积大小.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把握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起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比较两个形状之间明显不同的面积大小.这种方法依托于学生的日常经验.之后,当遇到面积差异较小的图形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使用重叠法.这两种方法都建立在直观之上,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但是,在面对无法直接通过观察或重叠比较面积的情形时,教师就要引入更深层次的探究方法.剪拼法是一种,它允许学生通过亲手剪切和拼接,把复杂的图形简化后进行对比.而拼摆法则更进一步,要求他们在小组合作中使用各种形状的学具,找出比较两个不同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于面积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并积累了宝贵的数学实践经验.他们不只是掌握了如何比较面积大小,还体验到数学学习本身的快乐和意义.
(二)组织分层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深度学习强调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种应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迁移.教师在设计课堂和课后练习时,应注重通过分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新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用连乘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构建练习题,使问题解决的过程与他们的现实经验相联系,进而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关于连乘问题的深层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一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操场跑两圈,每圈400米,那么他一周总共能跑多少米?这个题目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连乘计算,巩固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并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场合中.
其次,教师可增加一点难度:如果游泳池长25米,一名学生游了三个来回,他总共游过多长距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来回”的含义,并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出一道综合题目:假设有五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学生在篮球场上练习投篮,女学生每人投了10个球,男学生投了20个球,那么他们一共投了多少个篮球?这个问题涉及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目的是防止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他们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最后,为了让学生发挥更大的创造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先补充一些必要的数学信息,再求解问题,如学校图书室里有多少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几层?每层放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补充信息,选择合适的计算步骤和方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促进他们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差异化的分层练习不仅尊重每名学生的独特性,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按自己的节奏取得进步,而且通过逐级挑战更高阶的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当重视设计富有层次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入参与、深入探索、深入理解并且深入内化所学的内容.
通过巧妙设计的活动和分层练习,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注重活动设计的策略性,以及分层练习的差异化,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水平上取得进步,实现知识的深化和技能的提升.
二、真实情境促参与,知识关联建桥梁
情境模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还能够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真实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通过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技能的提升.同时,教师应当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一)模拟实际情境,提升参与热情
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与其面对的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紧密相关.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在策划教学方案时,应紧密结合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不仅要真实可信,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学“沏茶问题”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沏茶场景,为学生构建一个既熟悉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场景:假设家里来了客人,你需要为他们沏茶,该如何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了丰富的数学逻辑和优化思维,足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情境,提供沏茶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时间的详细信息,如烧水、洗水壶、洗茶杯、接水、找茶叶和沏茶等.这些具体而翔实的数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实际依据,还使他们能够在模拟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关键问题,如沏茶的顺序应该如何安排?哪些步骤可以同时进行以节省时间?如何确保沏茶的过程既合理又高效?这些问题不仅直接指向了核心,还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探究的方向.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和方案比较,学生可以逐步探索出最优的沏茶方案,从而深刻体会到合理安排时间和优化流程的重要性.
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深度参与和深度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二)串联知识要点,构筑理解桥梁
掌握新知识并把它融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帮助学生构筑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知识网,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和真实.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将新学的知识嵌入旧有的体系里,让知识的吸收变得系统化和结构化.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这一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的一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之上,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逻辑和步骤上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致的.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迁移自主完成竖式计算,目的是使学生最终构建起关于整数乘法的结构化知识网.
首先,学生尝试笔算312×13,并将其与12×13的过程进行对比,从而初步感知整数乘法笔算的逻辑.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你们没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怎么就会算了?”学生经过思考后通常会意识到: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其实算法是一样的.随后,教师继续指导学生举例并比较12×13和312×13的联系与差异.这种互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算上的一致性,并将模糊的理解转变为清晰的认识.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技能,还促进了他们推理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生将对比312×13和13×312的笔算过程,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本质.验算后,学生讨论计算过程并阐述原理,教师则通过提问深化理解:这两个竖式都是表示312和13的乘积,为什么312×13中间的步骤有两行而13×312有三行?这样的辨析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两种不同位数乘法在细节上的联系,增强了他们对整数乘法笔算方法的认识.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不断练习、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每个单独的知识点,还能帮助他们把握整个数学领域的知识结构.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致力于真实情境的精心构建与知识点间关系的明晰串联.这一双管齐下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深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美学魅力,教师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
三、动手操作强技能,实践探究展才华
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等方面均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价值.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无疑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深切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数学实践性作业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有规划、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后,一位教师在练习课上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组实践性作业.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个圆柱体茶杯,并测量出茶杯的各项数据.这组作业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学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这个茶杯放置在桌面上时,它会占据多大的地方?这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圆柱体底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圆柱体底面积的大小,进而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其次,教师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将茶杯放倒并滚动两圈,它会压过多少平方厘米的桌面?”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滚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再次,教师提出了一个关于圆柱体容积的问题:“若茶杯盛满水,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要求学生运用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圆柱体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拓展问题:“你能利用这个茶杯测量并计算出一个小石子的体积吗?”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寻找解决方案.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这组实践性作业的操作实践,学生能够将圆柱体的底面积、侧面积、容积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等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所探讨的活动设计、真实情境模拟及动手操作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建立系统化知识网络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不断优化这些策略,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以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相信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数学教育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莫海宏.关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82-84.
[2]王凤金.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143-145.
[3]姜梦莹.结构化教学助力学生深度学习[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S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