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学课堂”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024-10-08吴小洁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2期

【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教学改革背景下,“立学课堂”理念产生,强调以育德为先、素养为向、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以推广,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发展.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文章在解读“立学课堂”理念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出教师可以通过目标内容“立精”、具体学情“立实”、活动建构“立场”、拓展延伸“立新”等方式落实“立学课堂”理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学课堂”理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立学课堂”指以学为中心,拓宽学习空间,建设学习共同体,实现由认知性学习向活动性、过程性学习的转变.“立学课堂”旨在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达成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融为一体,“立”体现为目标与结果,“学”重视过程与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落实“立学课堂”理念,能使学生以“学”的姿态、“人”的姿态“立”在课堂上,有利于其核心素养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立学课堂”理念的特点,探索基于“立学课堂”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解读“立学课堂”理念

南通教育于2020年11月江苏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区域推进现场会暨“立学课堂”专题研讨活动上,亮出“立学课堂”概念作为多年课改成果的集中体现,并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建构,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其具有育德为先,政治站位高;素养为向,教育视野宽;学为中心,操作落脚准的突出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学课堂”理念的具体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能有效建立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立学课堂”理念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学生在学习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方向,其学习意志、情感以及能力都将获得高质量的发展,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在不依靠外界督促的情况下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现阶段,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整体建构意识.如果要有效落实“立学课堂”理念,教师需深入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围绕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这样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智慧化的课堂中,学生中心学习地位将得以强化,在更具自主性的课堂中主动构建知识,逐步提高自身核心素养,为后续参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3.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强教学的精准性.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需要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设计.在“立学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来看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整体性、发展性,在课堂中学生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成为不迷信、不盲从的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的总结能够看出,“立学课堂”理念中的“立学”即“立人之学”“立根之学”“立身之学”,教师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立学课堂”理念的具体特征,基于实际学习情况与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培育更多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基于“立学课堂”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立学课堂”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并非教师单纯地依据学科育人价值开展教学活动,而是要在解读教材、理解学情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确保全员参与、教育平等、学科与生活相联结.下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具体组织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目标内容“立精”

“立学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具针对性,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重点任务、重点问题以及重点内容的方式,直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样能有效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在“精度”较高的课堂中获得发展.因此,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秉持着“少而精”的原则以简驭繁,突出目标的指引性与聚焦性,使得学习内容更具典型性与针对性,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在开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一课教学期间,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教材中包含了容量单位知识、升和毫升的运算、生活中的容器容量,以及容量的大小比较等相关内容,指向“容量”这一核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升和毫升的基本概念,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围绕知识内容,基于“立学课堂”理念,教师可以聚焦两个问题“什么是容量”“如何正确区分容量”,引导学生从容量单位、容量的大小比较等方面思考探究.据此设计本课教学目标:1.探索生活中的容器,初步了解“容量”的具体概念,尝试对容器的容量进行猜测.2.通过测量、观察、对比等方式,感受升和毫升的差距,建立“1升=1000毫升”的基本概念,强化数学符号意识.3.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容量进行大小比较,了解容量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自主探究还有哪些物品用升和毫升作为单位.4.在原有学习内容上,与其他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究是否有比“升”还大的单位,在班级中进行集中讨论,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深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上目标,既突出了本课知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又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立学课堂”理念得以顺利推广.

上述案例中,教师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重点内容设计精简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能够“立起来”,凸显“立学课堂”建构的核心,使学生通过目标内容及时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真正实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二)具体学情“立实”

在“立学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始终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位置,合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开展学情调查,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构建“立学课堂”.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盲目设计导致教学进程过快或过慢,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等相关问题,使得学生在更贴合自身发展区的课堂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进一步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开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期间,可以采用学情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值得关注的是,学情调查并非教师简单地观看学生的学习表现,而是要通过交流、面对面沟通等方式,深度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与学生充分接触才能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学习疑点、问题以及困难.首先,教师先是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分数”“分数有哪些性质”,结合学生的反馈,考查学生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章节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出现遗忘现象的学生进行统一指导,引导其复习分数的性质与概念,为学习加减法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前预习中掌握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先进行通分,将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进行计算”“可以运用画图的方式计算分数加减法”.但因学生的操作技能大部分是建立在家长辅导的基础上,对相关计算原理并未产生深刻的认识,就此现象,教师可以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分析: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存在什么异同?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吗?如何能准确地找出应用问题中的“单位1”?以上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指向本课重点知识,能帮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讨论以及分析的过程,深刻地体会分数计算与整数计算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计算法则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分享相关练习任务,指导学生基于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提高运算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

上述案例体现了“立学课堂”的针对性,只有教师结合实际学情设计教学方案,才能有效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取得收获,逐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三)活动建构“立场”

区别于传统机械化的教学方式,“立学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身体在场”,还要保障思维以及认知的“全体参与”.因此,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在场”的条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数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创新“立学”时空,尝试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在任务驱动下实现认知活动与构建活动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协作意识,进一步发展自身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开展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期间,本课重点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对比教室内长方形与正方形事物的大小,尝试对其面积大小进行猜测.真实的场景能引发学生猜想,激发其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热情.基于实际学情,教师可以设计名为“制作明信片”的项目,并拆解为三个子项目:1.了解明信片的组成;2.制作明信片;2.邮寄明信片.这样的活动构建能充分吸引学生关注,教师需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与.在参与项目1的实践中,小组成员需要自主收集明信片的相关图片,了解到明信片是由一张长方形的卡纸组成的,需要粘贴正方形的邮票后才能顺利邮寄.基于对明信片的了解,各组成员可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集中讨论明信片的设计方法.在参与项目2的实践中,各组成员需要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的方式明确明信片的大小,计算其面积,思考其是否能完全塞入信封当中,通过计算来巩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此外,信封上有专属邮票粘贴的区域,小组成员还要对正方形区域的边长进行测量,分析邮票大小是否能盖满邮票粘贴区.在项目3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邮局邮筒投寄口图片,指导小组成员分析本组设计的明信片是否能顺利塞入入口,如果不能,再对明信片的大小进行裁剪.经历以上活动过程,各组成员都顺利参与到学习场域当中,从而深化对面积计算重点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研发者体现了“立”的行为,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实现了“在学中立”,在构建认知的同时完成情感、行为的建构,确保学生的全程参与,使其始终保持在“学”的中心位置.

(四)拓展延伸“立新”

在“立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立知识、立方法,还要加强“立学课堂”创新品质的建设,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补充学习实现立文化、立精神的目标,突出学科育人价值,构建思政课堂,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有效夯实自身“学”的素养.

例如,教师在开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一课教学期间,带领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的方式,进一步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等计算方法.作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且关于“圆”的探究可追溯到古代.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关于“约1500年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我国数学文化,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建立文化自信.同时,为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文化活动分享,指导学生自主收集与“圆形”相关的数学文化资料,使学生在自主整理、分析中感受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树立传承数学文化、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良好认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确保学生在“了解、运用”的基础上,做到延之有度、拓之有法,向学生分享关于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料,有效凸显“立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会”过渡到“主动学习”,通过“立学课堂”的延伸与拓展真正使学生收获价值感,体会数学的重要价值.

结 语

综上所述,“立学课堂”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立”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以“学”催“立”,以“立”促“学”,使学生在更具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发展核心素养.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将实现质的飞跃,培育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立学课堂”理念的广泛实施.

【参考文献】

[1]黄莉.基于“生本立场”,构建“立学课堂”[J].新课程导学,2022(36):93-95.

[2]沈正会.“让学课堂”: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J].小学教学参考,2022(36):1-4.

[3]孙华丽.“立学课堂”视角下数学活动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12):71-73.

[4]姚瑶.立身·立根·立人:建构“立学课堂”的三个梯度[J].江西教育,2022(40):76-77.

[5]黄平.立足“学”的视角,建构“立学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21(33):37-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