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探索
2024-10-08朱玉芳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学习思维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教师应基于思维可视化模式,运用导图、模型、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架构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符号意识、几何思维,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从运用思维导图,提升符号思维可视化;运用多媒体工具,培养推理思维可视化;建立数学建模,实现几何思维可视化三个维度,论述如何在思维可视化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
引 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认真分析学情,研究适宜于小学生的教学方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运用“思维可视化”模式设计教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借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教法,使学生灵活理解概念和公式,掌握多种题目解答技巧.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根据政策、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多媒体工具、数学模型的帮助下,高效率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升符号思维可视化
(一)绘制知识框架图,形成可视化脉络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串联主题、分支和关键词,展示知识的关联和层次,让思维脉络和思考方法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其掌握某个单元或某个版块的重难点.在教学符号运算类应用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同时促进符号思维可视化.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乘除运算时,学生将知识点涉及的公式、例题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能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小数加减乘除的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在知识框架绘制与填充中,让符号思维更加清晰,具体的操作如下所示:
有的学生根据小数的加减乘除,在导图中先划分四个版块,再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补充说明混合运算,在相应的版块中用文字标注:如果算式中有括号,应先计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
有的学生列出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公式,用公式辅助说明简便运算变式后,计算符号应该如何变化.
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数学表达方式,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思维导图绘制知识框架,能让各种运算法则、方法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完整,从而有效降低解题出错的概率,有效提升符号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合作填充框架图,展示可视化知识
小组合作共同完善导图内容,能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与整合,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序连接.在完善导图的过程中,亦能促进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最终展示的导图清晰呈现知识的结构与逻辑关系,能让复杂知识一目了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和理解,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合作填充与运用工具展示导图,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知识可视化方式.
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先创建好大致的思维框架,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完善导图内容,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方式:
主题干为: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在主干下方补充:有括号时先算括号内的数值,无括号时则先乘除后加减;在另一分支处用简短的例题证明,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用“×,÷”.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运算符号后,学生对于“+,-,×,÷”的敏感度更强了,能快速根据题意判断应该使用哪一种运算符号.
导图填充完毕后,小组成员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借助投影设备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其他学生在认真查看后提出意见,帮助修改.在修改导图内容的同时,促进了符号思维的可视化,让学生牢固记忆“符号变化”问题.
小组合作填充思维导图,并将最终的成果向全班展示,这样可以实现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师、同伴在观察导图、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能发现某个小组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不足,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号意识,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二、运用多媒体工具,促进推理思维可视化
(一)展示图片,在推理中让概念可视化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推理意识,即:可以从一些命题和事实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和结论.学生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图片,在尝试大胆推理的过程中,能让数学概念更具体、形象,实现图形与理论知识的巧妙融合.
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推理意识,教师巧妙运用图片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结合具体的图形分析其特点,是思维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中的视图功能,向学生展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图片,让其在观察中发现立体图形的特点,并凭借在初步感知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在促进推理思维可视化的同时,培养数学表达能力.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的推理思维实现可视化.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借助电脑中的视图工具,从各个角度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的图片(行李箱、礼物盒、收纳箱),接着启发学生在图片欣赏中,尝试推理出长方体的概念.在图片观察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理性描述,简单介绍长方体的概念: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且总共有12条棱的立体图形.
教师在聆听学生的表述后,打开PPT介绍长方体,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为正方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
教师在进行概念展示的同时,借助教具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出长方体,然后借助投影设备,让学生从多种视角观察这种立体图形,以便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尝试用铅笔绘制长方体,在边看边画中深入理解:长方体是一种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围成的立体图形.这样的操作促进了学生思维可视化.
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图片展现出的面、棱的特点,推测长方体的概念,在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的同时,让数学概念实现可视化,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概念,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应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可视化模式下进行推理.
(二)观察图片,在推理中让逻辑可视化
组织学生观察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促进推理和逻辑可视化.在观察中进行思考与推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展示精心挑选的图片,引导全班观察细节.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分析,尝试找出规律和关联,在学生有所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图片逐步推理出结论,再将结论以“图+文”的方式进行标注,这样能让逻辑可视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学生一边点击图片的各个面,一边介绍自己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的,在详细的讲解中,大家理解了公式S=2(ab+bc+ac)是怎样得来的.
接下来学生继续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h,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它各个面围成的空间,a,b,h的数值是决定空间大小的因素,用V=a×b×h能求出体积的具体数值.
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学生一边点击图片的各条棱,一边介绍自己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的,在详细的讲解中,大家理解了公式V=a×b×h是怎样得来的.
学生在图片观察中尝试推理,能让逻辑思维可视化.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将发现批注于草稿纸上或平板电脑上,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回看批注的内容时,能沿着此前的思路再次推理,如此一来可强化逻辑思维,深度理解某种题型,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三、通过数学建模,实现几何思维可视化
(一)小组合作,在模型建立中促进思维可视化
画图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手段,根据题意自主绘制模型图,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呈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几何形状、逻辑结构等关键要素.图形绘制与观察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问题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便捷的信息化设备,在合作学习中完成数学建模的建立,以实现几何思维可视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任务,大家在平板上建立正方体模型.各个小组迅速展开行动,热烈讨论正方体的特征,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然后分工协作,确定每一名成员的任务,接着打开教师指定的建模软件开始绘图,有的负责绘制正方形的面,有的专注于调整棱的长度,确保其相等.在相互合作中,大家确保了每一个面的面积、每一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最后小组内的各成员进行深度交流,找到了快速建立了正方体模型的方法.
待所有人完成建模任务后,教师引导各小组互相交流,分享建模的经验和心得.通过这次小组合作,学生深入理解了正方体的概念,所谓正方体就是6个面相等、12条棱也相等的立体图形.
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在平板电脑中建立数学模型,便于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获取直观的感受、体验,在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实现几何思维可视化的目标.学生在密切合作、认真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二)多维思考,在模型分析中促进思维可视化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分析题目,大胆地提出想法或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能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另外,细致观察、认真分析平板电脑上的模型,并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见解,能促进学生从多种维度思考问题.教师借助平板电脑上的模型分析正方体的特点,并将讨论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标注于模型中,思维方式及讨论结果便会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对照平板电脑上的正方体,尝试推导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经过商讨大家一致决定:先用字母“a”代表正方体的棱长.确定这一条件后,小组中的一名学生拿出电子笔在正方体的一条棱上标注“a”,接下来推导,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同,所以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应该用a×a=a2表示,这种立体图形有6个面,表面积应该用a×a×6来表示.
学生继续推测: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相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a×b×h,正方体的长、宽、高数值都一样,都可以用“a”来代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a×a=a3.
教师在学生推论的基础上抛出问题: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6cm,请求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运用自行推导的公式代入数据计算,S表
=a×a×6=6×6×6=216cm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a×a×a=a3,代入数据计算可以得到算式6×6×6=216cm3.
学生将自己的推论和算法写在平板上,教师出示答案: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216cm2,体积为216cm3.学生自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
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直观的、能促进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方式.模型能以简洁而抽象的方式呈现复杂的数学关系,学生在剖析题目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有助于促进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结 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还应关注方法及思维培养.研究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其学会自主分析和独立判断,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技巧、方法,才能真正让数学教学工作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教师应巧妙利用思维导图、多媒体工具,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让他们在观察与实践操作中实现思维可视化.
【参考文献】
[1]王岩梅.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路径探索[J].广西教育,2023(22):83-87.
[2]郑丹.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策略[J].小学时代,2020(10):50-51.
[3]李延玲.“思维可视化”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J].天津教育,2022(35):10-12.
[4]赵晓霞.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