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镇化后阶段建筑类企业的投资方向
2024-10-08吉立
摘要:当前,城镇化已经进入后阶段,我国也形成了19大城市群基本格局,通过设定七个维度指标对京津冀、华南、西南、西北四个区域的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划分出主要投资城市、积极投资城市、一般投资城市、慎重投资城市、不建议投资城市五个级别,并以北京为例,总结了建筑类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向。最后,根据市场形势,分析总结了建筑类企业项目拓展和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片区开发、城市更新以及新领域,为建筑类企业指明了投资方向。
关键词:城市群;评价指标;投资领域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6-0042-06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6.011
1引言
2022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城镇化进程进入后阶段[1],核心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大城大圈、抱团竞争趋势更加明显,城市格局正发生变化[2]。同时,人口拐点已至,城市之间抢人大战白热化,房价逐渐趋于稳定,在城镇化后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放缓,建筑类企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城市发展现状
2.1城市群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正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19大城市群,“两横三纵”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3]。
从经济情况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最强,GDP总量占到了全国的19.7%。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体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位于第二梯队,考虑港澳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也处于第一梯队,且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及大湾区的经济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人口情况来看,长三角人qIe34nrZ7uBPElgL5lY2QA==口总量最高,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0%,其次分别为珠三角、长江中游、E9JE/VIqzeptgiB+CUeI1g==京津冀、成渝地区。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大湾区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人口总量较高。详见表1。
2.2城市群发展分析
通过对19个城市群的经济与人口情况分析,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我国19大城市群可分为三个层级,不同层级的城市群发展优先级不同,第一层级为优先提升,第二层级为发展壮大,第三层级为培育发展。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为城市群发展的第一层级[4],同时人口吸引力也是最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发育程度来看,这五大城市群内部又可以分为两类,即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提升其世界地位为目标,成渝、长江中游则以提升其国内战略地位为目标。
目前,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关中、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速度较快,区域协同融合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除了第一层级优先提升和第二层级发展壮大的城市群,我国还有部分城市群尚未成型,但是已经有上位规划作为指导,如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等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仍处在培育阶段。
3城市投资环境评价
3.1指标设定
通过设定经济、人口、政府财政、土地与房地产市场、公共环境、权威参考、发展基础与政策支持七个维度指标,对京津冀、华南、西南、西北区域的主要城市(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400亿元的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
一是经济方面有4个指标,分别为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可支配收入。二是人口方面有2个指标,分别为常住人口和人口年均增长率。三是政府财政方面有2个指标,分别为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城市债务率。四是土地与房地产市场方面有2个指标,分别为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五是公共环境方面有2个指标,分别为交通和公共资源。六是权威参考方面有3个指标,分别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商业魅力和营商软环境。七是发展基础与政策支持方面有2个指标,分别是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和政策支持力度。详见表2。
3.2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指标和每个城市的具体数据,对每个城市进行整体评价,在京津冀、华南、西南、西北四个区域内,北京分数最高,为93.8分,贵州黔东南州分数最低,为22.8分。详见表3。
根据评分结果,将京津冀、华南、西南、西北四个区域的主要城市划分为重点投资、积极投资、一般投资、慎重投资和不建议投资城市五个级别,如表4所示。
4重点城市分析
以北京为例,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主要投资方向。
4.1基本情况
2021年,北京经济总量跃上4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国第二座4万亿元城市,同比增长8.5%,人均GDP为1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全国第一,经济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提升。
自2015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增量有所下降,增速进一步降低。2017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并且近几年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北京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北京近几年主要构建“高精尖”经济,同时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导致传统行业发展降速,就业人口有所减少。同时,由于其他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特大城市对人口吸引力也进一步降低。总体来看,北京人口下降的原因更多是“主动控制”。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也累积了大量债务,但债务整体规模控制较好,在国际警戒线100%以下,仍有较大的举债空间,且政府经济、财政实力雄厚,产业基础好,企业资质质量好,盈利能力强,整体债务负担仍处于合理水平。详见表5。
4.2主要投资方向
建筑类企业可以依托“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参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中心[5]。战略强化片区开发、城市更新、房地产、产业园等领域业务,巩固培育高速公路、生态环保、机场、新产业等领域业务,同时介入轨道交通等领域业务。总体上可以分为交通和城市两个领域。
4.2.1交通领域
(1)高速公路。把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围绕北京与重要节点城市的区域互联,抓住机会参与北京辐射线道路的新建、改扩建项目,探索打造“公路+”新模式,延伸产业链和投资链,以新消费、大物流、人工智能等作为价值增量。
(2)机场。关注北京打造世界级机场群,以及以航空物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为发展方向的临空经济示范引领区,探索参与临空经济区的机会。
(3)轨道交通。紧抓“轨道上的京津冀”这一机遇,探索“轨道+物业”TOD开发模式,择机参与区位条件好、产业有支撑、房地产市场活跃的优质项目。
4.2.2城市领域
(1)片区开发。围绕北京“两区”建设,聚焦北京副中心、三城一区、新城建设,选择经济条件好、人口有支撑、产业定位高、发展潜力大的区域,结合政府投资诉求,持续创新商业模式,探索与北京市政府在投资领域的合作路径,加快推动片区开发项目落地实施。
(2)城市更新。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及国家土地管控政策的不断强化完善,未来增量开发式更新在全国城市将陆续面临实施困境,北京对城市更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把握北京主城区和副中心城市等对存量资产的更新需求,挖掘城市资源,积极研究商业模式及落地渠道,探索在更新成本较高的前提下实现投资闭环的模式路径,积极拓展城市更新、工业区转型、港区和滨水区的整治改造等领域投资布局,落地一批能够实现投资自平衡的先期项目。
(3)房地产。虽然楼市普涨时代告终,楼市基本面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对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仍会长期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仍有一定的上行空间,且北京有一大批高精尖人才能形成有效支撑,鼓励通过组建联合体有效拓展业务布局,投资潜力较大区域的房地产项目,总体原则是快周转、控风险、降成本。
(4)产业园。重点关注北京数字经济、医药健康产业、智能制造等产业布局,以及“两区”建设以“产业开放+园区开放”双轮驱动,北三县承接北京产业资源等,瞄准全市各区20个重点园区建设,以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为核心,拓展园区运营业务。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通过强化产业协同联动,积极拓展临空经济区、临港产业园、科技园等园区业务。此外,积极与实力强劲的央企展开合作,积累产业资源。
(5)生态环保。重点关注北京构建生态涵养区,打造花园式核心区,京津冀“六河五湖”的流域综合治理a/Z6mc/Xe/8JF3a6+Nob3Q==,加快城市肌理、环境治理业务市场开发,推动公园城市、水系提升、污染治理等项目落地,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
(6)新产业。重点关注北京打造大运河文化,参与大运河文旅产业投资,拓展文旅运营业务;结合高速公路,探索“交通+文旅”模式。
5总结与思考
5.1交通领域投资重点
5.1.1高速公路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网已基本成型,高速公路的投资方向将由传统粗犷式布局设线,逐步转变为核心城市圈互联道路的加密及存量优质道路的改扩建。京津冀、粤港澳等城市圈,均在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N小时都市圈”的概念,城市圈的内部互联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受城市外溢效应影响,核心城市与其周边卫星城人流、物流的交换将更加频繁,存量道路将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路网加密与道路改扩建将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在拓展高速公路领域业务时,可按照“区域-基底-模式”的框架进行分析。在区域层面,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优先选择经济基础好、政府履约能力强、与周边交通互联频繁或有独特资源禀赋区域的高速公路;在基底层面,结合道路与通行现状、拟建(改扩建)道路交通量预测、投产分析等,分析道路投资价值、投资风险等;在模式层面,在政府资金吃紧、债务规模处于较高位的情况下,传统依靠政府投资或补贴平衡投资的模式,实施难度持续增加。在项目开发阶段,要强化策划,积极探索“公路+”的新模式。一方面,可通过将道路沿线土地、矿产资源、经营性资产等资源纳入整体合作范围,以多种收益渠道实现投资平衡;另一方面,顺应新基建、新消费、大商贸、大物流等趋势,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传统道路做价值增量,探索智慧交通、新基建领域项目,延伸投资链和产业链。
5.1.2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额大、资本金大、负债大、社会影响大、收益率低、周期长等特点,在项目初筛阶段可结合区域、投资保障性等因素,重点关注财力保障性强、客流基础好的区域。
在拓展轨道交通领域业务时,可从项目“投资价值、带动作用”两个层面分析确定推进策略。在投资价值层面,结合项目合规程序、投入产出、风险及防范措施等,确定投不投、怎么投。比如大型工矿、多式联运的铁路专线及旅游专线等,要深入研究合规谁审批、意向消费者、付费可靠性、退出可达性等,在搞明白、想透彻后,再进一步推进。在带动作用层面,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可通过参股的方式,与地方投资平台合作,择优介入城际铁路、城市地铁等项目。同时,以小带大,以参与轨道交通为契机,主导实施站城一体化、沿线资源开发的项目。
5.2城市投资板块战略实施重点
5.2.1片区开发
过去十年,受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有许多片区开发项目落地,同时,由于上一阶段大批量片区开发类项目的落地,加之受政府降负债、去杠杆等因素影响,政府支付能力下降,项目推进遇到较大挑战。
综合来看,片区开发项目具有投资额较大、收益较高、周期适中等特点,对投资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内核未突破。目前片区开发业务的主流模式均为基于ABO、PPP之上的再创新,其本质仍基于“封闭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开发、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土地财政仍是投资平衡的基础。二是政府产业的约束性增强。随着片区开发项目落地数量的增加,政府对片区打造的考核从以前单一维度的“建城”,转变为多维的“营城”等,产业导入、人才积聚、税收贡献等逐步纳入政府用于约束投资回报的考核体系。三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片区开发业务受监管政策趋严、融资标的不明等因素影响,融资渠道逐步收紧,取得融资的难度持续上升,尤其是征拆部分,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实现。
在拓展片区开发领域业务时,建议聚焦“区域、模式、周期、产业”等方面。一是聚焦区域。重点关注经济发达、产业完善、人口净流入、土地及房地产市场活跃的区域市场,结合政府土地财政现状及负债水平,包装适当项目跟踪推进。二是聚焦模式。要持续、深入地创新投资模式和回报机制,结合地方区域特点,创新投资回报的资金路径。积极探索城市资源化的发掘和利用,通过高质量资产的运营,形成稳定现金流,多渠道补充投资收益。三是聚焦周期。片区开发项目要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进一步向中短期倾斜,审慎跟踪长周期弱滚动的片区开发类项目。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滚动开发、控制峰值”的投资原则,避免前重后轻的投资节奏,降低出资和融资压力。四是聚焦产业。要强化产业策划、产业招商、产业整合和产业运营能力,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产业IP,以“建、延、补、强”全产业链的思路,打造城市运营品牌。
5.2.2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未来大城市战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市场开发中,要密切关注区域城市更新领域的政策及发展趋势,加强策划、提前谋划。
根据改造程度的不同,当前城市更新项目可以分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类型[6],因为城市更新通常拆迁量较大,成本过高,政府通常不予补贴,项目通常在投资平衡性上存在一定问题。
在拓展城市更新领域业务时,一是要选区域,重点拓展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区的重大城市更新项目。对三四线城市或城市更新需求不强的城市,要审慎介入。二是要选类型,聚焦与政府合作的城市更新类项目,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丰富盈利渠道、获取政策支持等,实现项目投资平衡。三是要选方向,城市更新作为建成区的再提升,要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契合,在投资方向上建议关注与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消费领域能级拉动、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等相关的多级联动项目。
5.2.3新领域
新领域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新基建、新消费、“双碳”经济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方向领域业务,在市场拓展中要紧跟国家政策大势,以新领域为大交通、大城市领域业务赋能,通过包装策划、价值联动等方式,积极探索新领域业务与大交通、大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利润增长极,挖掘投资回报的新路径,以多种收益渠道,逐步降低对政府付费的依赖,实现投资收益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侯祥鹏.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图景、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学海,2020(5):115-122.
[2]沈立,倪鹏飞.全球产业链演变趋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未来走向及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22(2):60-68.
[3]钟学思,郑睿,蒋楷文.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OL].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10):1-19[2023-09-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448.N.20230901.0826.002.html.
[4]贾俊婷.我国城市群环境协作治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
[5]刘跃.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及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3):39-41.
[6]岳隽,陈小祥,刘挺.城市更新中利益调控及其保障机制探析——以深圳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111-116.
[作者简介]吉立(1995—),男,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