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演实践教学在电影市场中的创新与探索

2024-10-08王春子周晓璇

中国电影市场 2024年10期

【摘要】艺术高校的影视表演实践教学为课堂教学和市场需求搭建了一座桥梁。如何与时俱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率乃至促进提升青年电影人的表演素质,是表演实践课程创新探索的核心。本文结合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师生创作实践的心得体会,提炼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将表演教学与电影市场结合,拓宽表演教学在电影市场实践创新的途径,为进一步搭建表演实践教学合作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青年电影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表演实践 电影市场 创新探索

表演实践教学简单的理解就是让表演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在电影的实际拍摄中,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验证和实践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让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快、更顺利地参加电影市场中的实际工作。通过电影各专业、各学科的联合实践教学,培养表演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表演实践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表演实践教学的开端

1986年拍摄的电影《鸳鸯楼》,作为第一部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师生打造的作品,是影视表演实践教学的开端。电影的拍摄初衷,是为北京电影学院85级表演系干修班做一部影像毕业作品。这个班招收影视界有实践经验并有较好成绩的青年演员,也被称为“明星班”,学生入校前就有很多实践经验,如赵越、刘信义、郭凯敏、宋春丽、宋晓英等。加上谢园、崔新琴、刘汁子等老师的共同参与,这部由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郑洞天老师执导,表演系师生同演的毕业作品,在有限的表演时间里展示人物,塑造了生动的人物群像。演员们对角色精准而从容地把控,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鸳鸯楼》是北京电影学院将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硕果之一,体现了表演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探索。虽是明星班毕业的应景之作,无心插柳但却成就了一部佳片,更为中国影视实践教学开启了新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电影创作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的表演创作中。通过参与这样的项目,学生在真实的拍摄环境中能够积累经验,磨炼演技,深刻理解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的精髓。

(二)表演实践教学的现实需求

随着时代和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影视表演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表演教育作用极其重要,不仅有利于青年人建立自信,更能鼓励青年人在互动的媒体环境中表达他们的创意。即使是最害羞的学生,也能通过表演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完善人格,更好地服务社会。尤其是镜头前表演教学,是自媒体时代的大众所需。

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实践教学为例,影视表演专业方向大三的学生除了强化镜头前表演基础,更以实践拍摄为主,大四以短片或者长片作为毕业作品。学生们通过两年的拍摄实践历练,掌握镜头前表演创作的规律,熟悉影视创作的流程,更加了解当下的创作环境,提高了上戏和就业率。

二、表演教学与电影市场合作的创作实践探索

(一)搭建电影实践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以下简称表演学院)近年来与许多院线电影片方合作,引入影视剧合作拍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及平台,让校内学习的表演技能及理论,接受实践检验,螺旋上升为就业成才打好牢固的基础,其案例可为业内提供有益参考。

1.为表演学院师生打造的第二部院线电影———《花渡好时光》

2019年,表演学院的老师带领2017级表演本科一班和二班同学们去苏州集体参加院线电影《花渡好时光》的拍摄工作。该片是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相城区委宣传部、北京电影学院共同指导,苏州新相事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摄制的青春励志电影,是表演学院电影方向本科班的实践拍摄教学项目。该片讲述了一群被视为“废柴”的返乡大学生,为了拯救日显颓势的家乡小镇,用热血创业的方式,重新点燃了这片土地生机的故事。片中主演以及大部分角色,都是由表演学院的师生担任,这是继《鸳鸯楼》之后,第二部专门为表演学院师生打造的电影。

对于之前只有课堂拍摄经验的大三学生,通过试镜、确定角色、围读剧本、拍摄前表演训练、拍摄时了解剧组的分工及如何配合等环节,完整了解了拍摄流程。老师还会带领学生到导演组的大监视器前,请该片苏竞元导演给大家讲解如何取景、表演的分寸和其他实拍知识;再到灯光组,请专业人员讲解什么样的情景打什么样的光、怎么打光才更有层次;再到录音组,请专业人员详细讲解设备情况。该片总制片人沈莹、余莉老师还与学生们分享了各个部门的工作分配与职能,并详细介绍了电影从策划到筹备、引入投资、项目落地等环节。把课堂里的知识融入实践拍摄当中,完整了解了一部电影是如何经历千辛万苦孕育而出的。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明白了拍摄一个镜头可能需要重复许多遍,并且都要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同时还学会了与剧组其他部门如何沟通、配合,要做到有素质有礼貌、尊重工作人员、服从安排,以及候场时该做什么准备等等片场的工作要求,遵守片场规矩。

该影片已于2022年4月22日上映,并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学术放映,师生共同参加宣发,完整地走完了一部电影的流程。这次实践成功地将课堂表演教学与电影市场实践结合,拓宽表演教学在电影市场实践创新的途径,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尤其对毕业班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带着自己主演的电影,学生们在见组、进团时,会增加更多的自信,也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2.与致敬中国电影先驱的院线电影《浪漫》合作

2022年,在表演学院老师的带领下, 2019级表演本科一班的学生们到达象山,主演致敬革命电影先驱的院线电影《浪漫》。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中国电影先驱们排除万难创作进步电影,不仅创造了民族电影的历史辉煌,而且支持了民族独立、社会革命的故事。主题积极,故事新颖,人物形象生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题材,而且对继承发展中国电影学派的优秀传统、彰显中国电影美学风貌,有着积极意义。

到达象山拍摄现场后,导演和老师带领学生们讨论并精读剧本,试妆并拍摄了定妆照、海报等,在中共象山市委安排下,学生们参观了电影《渔光曲》的拍摄地。影片正式开机后,老师带领学生们不断解决各种困惑和突发问题,在实践中将表演教学不断拓展和深化。

与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表演风格和题材,丰富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同时,教师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表演领域中成长。

3.公益院线电影《青爱》———表演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2023年5月4日,由青爱工程、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上海圣舍影视传媒联合拍摄的公益院线电影《青爱》,在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开机。影片取材青爱工程在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的18年工作中发生的案例,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了青爱工程如何帮助两个少年自我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关注特殊疾患青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电影。

电影由表演学院的师生担任主演。开机之前,导演和老师带领学生们前往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体验生活。带着食品、衣服、节目,大家走进国内唯一的艾滋病患儿学校,近距离与该校师生接触,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吃蛋糕,不仅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更能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与该校郭小平校长和电影人物原型坤坤的交谈中,师生们感动得几度落泪,使表演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塑造角色时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影片目前已完成后期制作,在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的近百部影片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推荐影片。电影节评价为:电影《青爱》独特的立意与公益视角,用镜头记录人心大爱,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温情与感动,特授予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光影印记”推荐影片。

这次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表演专业的创作实践,更是生动的学生思政教育实践,通过实践不仅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影视演员,更要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益事业推动者。

(二)联合短片拍摄实践,为电影市场培养优秀人才

国家重视对青年电影人的扶持,国内有许多培养青年电影人的平台,例如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上海国际电影节青年影人扶持计划、FIRST、青葱计划等,这些“计划”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为青年电影人提供国内外的展示与交流机会。很多电影人通过此类平台崭露头角,例如:文牧野、申奥、顾晓刚、王子川、金巴等。

同样,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影视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全面培养。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各专业部门的配合才能制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表演也不例外,也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下文以电影学院拍摄短片教学实践为例,分享各专业联合实践教学的经验。

1.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表演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与导演系、摄影系在影视片段翻拍和原创毕业短片的联合实践教学中,让表演学院学生在真实的拍摄环境中,体验和实践表演技巧,加深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提高表演的实战能力。同时,这种联合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影视制作的综合素质。

为表演学院学生定制的联合实践教学短片与毕业联合作业有所区别,前者是各院系在合作中以表演专业为主,是一门学习表演、学习与演员沟通的教学实践课程。其打破了传统的各院系表演教学模式,不再以排演一出话剧来体验表演是什么,而是实实在在地学会如何在电影拍摄现场指导和配合演员工作。通过筹备、试镜、拍摄过程的磨合,让各院系的学生从导演、摄影和表演的不同角度相互深入了解,在实践中提高了各专业对表演的理解水平。例如在人物小传撰写过程中,各专业学生运用不同视角,相互补充,更深入地了解了导演和演员该如何表达与沟通等等。尤其是在全国艺术统考新形势下招收的新生,横向联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这种联合也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型青年影视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对接电影市场,推动科研与产业发展

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的合作碰撞出的火花,可以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影视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同时,这种合作也有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推中国影视产业的持续发展。

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在毕业之际获得奖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例如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2017国际班的魏德安,通过执导表演学院2017级表演本科二班毕业短片《阿汤哥》,不仅提高了指导演员的能力,还获得了国际奖项,为他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短片打下基础;表演学院2019级表演本科一班的李芯一同学,用学校实践拍摄成果申请研究生,得到了美国南加大的录取通知书等等。实践教学的成果让更多的年轻电影人培养平台也开始关注在校表演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3.国内国际获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9年,表演学院2017级表演本科二班毕业短片《阿汤哥》,荣获伦敦FIFF电影节月度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三项奖。

2023年,表演学院2019级表演本科一班的毕业短片《我们的风雪》,以大二学生进入片段教学为主线,讲述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排演红色经典剧目《风雪漫过那座山》时对时代、事件、人物等规定情境逐步理解并性格化塑造的过程中发生各种趣事的故事。展现表演学院在表演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理解和塑造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是将思政工作融合到教学中的实践。该片目前已荣获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创投“优胜项目”奖; Los Angeles Cinematography AWARDS (LACA)洛杉矶电影摄影奖最佳剧情片; Independent Shorts Awards独立短片奖最佳新人女导演、最佳短片亚军; South Film and Arts Academy Festival南方电影艺术学院节最佳剧情短片、最佳短片女导演、最佳短片群体表演、最佳短片制作、最佳短片女配角; Busan New Wave Short Film Festival釜山新浪潮短片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 WorldFest-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World Fest-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SJA); Lu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瑞典吕勒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短片等17个电影节20多个奖项。

该毕业短片在向国内外展示表演学院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辛勤过程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响应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号召。

三、拓宽表演教学在电影市场实践创新的途径

(一)校内增强横向联合,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电影市场实践工作中

北京电影学院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地利用联合拍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搭建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学生能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并不断研发通识课,为统考新形势下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作选择机会和资源。联合创作平台功能的增强,让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短片制作,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

北京电影学院每年一批的联合作品,除了在学校展映,在B站、优酷、豆瓣等平台也逐步上线。随着越来越多的联合创作成果涌现,将有利于学校搭建更大的对接电影市场的平台,例如与东方影都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从学校更快更顺利地过渡到电影市场实践工作中。

(二)校外搭建更多影视实践教学合作平台

北京电影学院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强强联手搭建更多影视实践教学合作平台可以实现多重价值。电影教育机构应继续与更多的年轻电影人培养平台以及业界资源合作,联手将课堂的表演教学与电影市场结合,拓宽影视表演教学在电影市场实践创新的途径,进一步搭建表演实践教学合作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共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青年电影人才。

(三)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手段,让表演教学实践更加与时俱进

多媒介的使用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镜头前的表演课程成为时代所需。目前,全世界尚无独立成型的影视表演训练体系,我国的镜头前表演教学法的建立,也是迫在眉睫。而镜头前表演教学法建立的基础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表演教学的传承。通过了解、对比其他国家该专业的教学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相关有益经验来补充我们国内的教学。在传承中发展,在学习中超越,才能建立适合我国的镜头前表演教学体系。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表演教学与电影市场实践的联合将更加与时俱进。可以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与增强现实(VR/ AR)等,为学生提供更具体、更真实、更便捷的表演实践创作环境。要掌握这些技术手段,让智能科技协助表演,而不是让表演被智能科技替代,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结语

影视表演实践教学课程以实践为核心,涵盖了镜头前表演技巧、人物塑造以及如何指导演员工作等全方位内容。同时融入现代技术和创新理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提升表演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预期将在表演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更广泛地将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技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塑造角色、提高表演技巧,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及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背景下,对新事物的适应及接受能力,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绽放中华文化风采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