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初中语文学科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环节
2024-10-08陆其勇
[摘要] 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因此在课程育人方面的功能和重要性是独特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生命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实现学科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命教育去温暖生命,用生命教育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教育去润泽生命。
[关键词] 生命教育;初中语文;关键环节;学科育人
教育的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成长和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生命”这个关键词,从第一学段的“关心自然和生命”,到第二学段的“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再到第三学段的“认识生命的价值”,无一不透露出国家对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视。因此,把握生命教育的契机并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以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唯一、不可逆转的。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青少年轻生事件呈现上升趋势。对此,唤起学生重视生命、认识生命价值迫在眉睫。以生命教育为理念去审视语文课本,解读这些作品,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1.看见生命之光
在部编版教材中,《春》《秋天的怀念》《散步》《再塑生命的人》《猫》《大雁归来》《老王》等课文从植物、动物、人的视角,展现了各种生命绽放之姿,这对于刚刚进入中学阶段,告别童年走向青少年的学生来说,是认识生命最鲜活的素材。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姹紫嫣红在枝头绽放的花儿,哪怕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都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然而,这些也不是生命唯一的存在方式,瘫痪的史铁生、散步的母亲、病入膏肓的老王,他们的生命在凋零,可是正是这样的生命凋零,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生命的价值。教师从这样的正反两面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2.正视生命之重
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文讲述了作者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母亲如何用她的无私和坚韧支撑起他的生活。尽管母亲自己身患重病,但她始终隐瞒病情,用微笑和关怀来鼓励儿子勇敢面对困境。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与母亲的感人故事,我们要认识母爱的伟大,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滴水见太阳光辉,细节处可见教学艺术。在教师充满深情的解读、真挚的激励和热烈的鼓舞下,学生自然能够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哲思并感同身受。
3.领悟生命之美
部编版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苏轼的作品,苏轼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他通过描绘自然、表达哲理、抒发情感等方式,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教师在讲解苏轼作品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由此,学生就会思考并抒发一些富有哲理的生活感悟,如青少年时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可能反而是一种锻炼我们的机会,像这样进行课文解读,正是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
二、以写作之思的关键环节启迪青少年成长之路
当前,部分初中生在写作时,文章主题往往过于单一,而通过引入生命教育的写作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融入对生命的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扩大他们的写作范围,还能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念。具体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
其一,指导学生用比喻或者象征的方式来描绘“生命”,这样能使作文题目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喜悦和痛苦。其二,开展话题作文练习,案例如下:一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关于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苏格拉底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带着他拜访了很多不同的人。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有一个共同之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那些马上就要消失或是已然消逝的事物。请根据“拥有和失去”这个话题撰写一篇作文。在开展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在学写作文的同时学做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观察日记的方式来记录、内化、升华自己对生命的思索。这不仅包括对于大自然的动植物或家庭宠物等的关注,也涵盖对于一般生物的生活历程的研究。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笔墨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感触与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在提高写作技巧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壮丽、宝贵及尊严。
三、以生活情境的关键环节成就青少年成长之路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要让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就要把握真实的生活情境,促使他们成长。
1.适时引入生活情境解决成长问题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下面这个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汲取解决困难的路径和方法。原本荒芜的高地如今已然成为肥沃的土地,文章中提到“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在困境和奇迹中间是老人的劳作。奇迹的起点就是这里缺少树,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失去亲人以后,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望,这便是行动的开始。在不懈地坚持之下,荒山最终变成了绿洲。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明白人生难免会遇到低谷,遇到瓶颈,我们在有了付出却没有回报的时候,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坎坷和美景,过程也许很辛苦,但是坚定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开花结果。总之,教师要让单一的说教和传授变成在生命教育的情境中让领悟自然发生。
2.以反思之力搭建成长阶梯
对于八年级上册《人琴俱亡》一课的教学,这篇文言文将主人公对于失去挚友或亲人时的悲痛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他们重情重义的性格塑造得非常生动逼真,仿佛近在眼前一样。但是当子敬逝世、子猷摔碎乐器并长时间哀伤之后,“月余亦卒”的结果让人陷入沉思:寻找知己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兄弟间的感情有多么珍贵!生死离别后的悲伤、失望甚至到最后选择以身相殉,不禁让我们反思:这些是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的内容吗?
生死是人生不可回避的一节课,与其措手不及,不如冷静深思。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尾声,笔者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可能面临生离死别的情况。当我们艳羡于子敬、子猷对于无比美好灵魂的追求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美好、珍爱生命。这是因为,对于你们来说,尤其要记住,灵魂的高贵正是基于生命,源于生命。当你未来遭遇生离死别之苦时,希望你能勇敢面对并寻找缓解痛苦的方法,寻得生命的信心源泉。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2022版课标的初中语文‘关键环节教学单’设计与实施的研究”(项目编号:E/2022/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萍.论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