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全景式劳动育人实践探索
2024-10-08严悦 周楚
[摘要]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以劳动教育联合体为抓手,从“快乐做主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开拓创新“联+”全景式育人模式,构建“可交互”“共推进”“无边界”“多样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城区学校使用的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新方案、新范式。
[关键词] 劳动教育;联合体;校本课程;快乐做主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认知启蒙、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阶段。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快乐做主人”的教育理念出发,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范式,寻找在集体中、生活中、学习中“快乐劳动”的最佳路径。同时,结合劳动教育联合体的自然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以“校际联动”“资源联合”“师生联结”“课程联手”为发力点,拓宽劳动课程视域,共享课程资源,开发并实施了可交互、共推进、无边界、多样态的“联+”全景式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一、依托劳动教育联合体,统筹谋划劳动教育发展路径
劳动教育联合体是以“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琅琊路小学教育集团”为基础单位,全域组建的“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联合体。劳动教育作为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近年来,琅小教育集团各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但是,在劳动育人实践中,仍然面临这样的现状:顶层设计缺乏一贯性,课程开发缺乏专业性,资源开发缺乏均衡性,保障机制缺乏系统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基于此,琅小教育集团坚持协同育人原则,着眼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深化,以点带面、以面带全,采取集中、大规模、有声势的方式,统筹谋划集团劳动教育发展路径,促进集团各学校劳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除此之外,琅小教育集团坚持共建共享思路,着眼师资、课程、场地等的共建共享,打破地区限制和校际壁垒,集成教育教学、课程教材、社会实践等要素,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有效覆盖。
1.着力推动“对接社会·招才引智”策略
与乡村学校、农科院等共建劳动教育联盟,打造“一校一模型一品牌”发展模式。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启动“琅琊小黄帽”中小学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区域资源价值,发挥地域优势,建立公园绿道、城市社区、高校教室、企业园区这四类社会实践阵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2.探索社区服务“体验+研学”模式
联合民政、环保、园林等部门,设计形式多样的“专家入学校,学生进社区”活动项目。探索工农联建实践模式,着力打造“农园+工业园”生产劳动教育模式,建立了农业生产实践基地、工业技术研修基地、志愿服务与研学旅行基地等。
3.孵化升级师资,培养“种子”教师
挖掘育人价值,推动全学科贯通,将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纳入集团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建设各校劳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诚邀民间传统文化艺人、劳动模范等组成劳动教育民间指导团。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探索建立实践性、体验型、探究性的课程模式。
二、基于小主人教育理念,开拓创新“联+”全景式育人模式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经过40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快乐做主人”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逐步形成小学素质教育的时代范式(如图1)。
1.校际联动:“可交互”课程合作模式
不同学校因其所处区位、办学发展历程不同,拥有的劳动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基于此,劳动教育联合体采用“校+校”互联、“大学+校”互联、“社+校”互联、“家+校”互联四种课程合作模式。其中,“大学+校”互联主要是指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对联合体成员校的校内外资源开发、课程项目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专业引领、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用机制创新来推进新模式。劳动教育联合体深入贯彻“校际联动”理念,努力把整个鼓楼区乃至市、省域层面的校、家、社劳动教育资源汇集起来,盘活区域劳动教育资源,让课程开发不再孤军奋战,让课程清单不再单一,让课程样态开放多元,让课程活力源源不断,让劳动课程真正落细、落实,起到劳动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的作用。
2.资源联合:“无边界”课堂共享模式
劳动教育联合体紧紧围绕“培养爱劳动的小主人”这一首要任务,打破时空的桎梏,集聚“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采取基地共享、云端同步、平台共学三种课堂共享模式。其中,基地共享就是每一所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都向其他学校开放,如琅小的小主人生活馆教室、鼓实小的东篱园农夫基地、科睿小学的采摘园等,无死角、全方位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需求。
以集群化思维为推进样态。劳动教育联合体从优化资源配置出发,相互协调、协作共进。各资源主体之间形成了完整的资源配置和流动的链条,聚集一切可能的要素,协同推进区域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3.师生联结:“共推进”课程实施模式
集团各学校打破“围墙”的限制,通过“我是一日交换生”项目、“小主人劳动周”研学、劳动成果博览会、“种子”教师孵化计划等活动,让校与校、师与师、生与生真正联动、联结、联合。其中,“种子”教师孵化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劳动教育素养和教学专业基本功的复合型学科劳动教育指导教师,提升各学科课堂的劳动育人价值。集团各学校将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纳入集团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向琅小的思政品牌项目“劳模·先锋”课堂借力,建设各校劳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组成劳动教育民间指导团。
盘活区域劳动教育人力资源。集团各学校努力把鼓楼区全域各中小学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挖掘出来,根据项目化的劳动活动进行有机调配,做到全区一盘棋,优势资源共享,劳动教育实施一体化。
4.课程联手:“多样态”开发共建模式
联合体将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价值导向,即坚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作为创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教育”,深入研究新课标,在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学院的专业指导下,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不断提高育人实效。在教材编写上,集团以新课标为基础,借鉴其他版本劳动实践手册或劳动教材的先进经验,结合地域资源、校情、生情,梳理和规划劳动实践项目,设计和论证课程教学板块,指导各学校编写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争取做到“一校一材”,形成一套覆盖三个学段、三类劳动、十个任务群的校本化劳动教材。根据各学段任务群涉及情况,分别明确一个劳动项目。每个劳动项目的教学框架包括劳动项目聊一聊、劳动金句记一记、劳动需求备一备、劳动实践做一做、劳动档案填一填、劳动评价议一议、劳动生活拓一拓等七个板块。
以“联+”为发展理念。集团各学校在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如互联互通、积极贡献研究成果、建立多种平台与机制等。在劳动资源建设、劳动课程项目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升了研究力与领导力。
三、围绕“联+”劳动课程方案,多维谱写生态化育人成果
1.劳动实践育英才,小主人精神显风采
在劳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得到了显著的成长。通过“快乐做主人”的小主人教育理念,我们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致力于培养“爱劳动、负责任、有创造”的新一代接班人。以“九个好”为技能达标,以“我的劳动问题小研究”为载体,注重任务驱动的综合劳动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具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品质。
2.研训磨砺铸师魂,劳动教育展新篇
经过近一年的研训,集团各学校教师具备了更加扎实的劳动教育专业基础,提升了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教育实践与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活跃在各级、各类展示平台上,成为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他们的专业磨炼开辟了新的道路。
3.课程创新筑基石,劳动教育领风骚
在学校发展层面,劳动教育的推进为学校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首先,形成了一套适应校情、学情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为课程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次,课程成果日益丰富,集团不仅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更为琅小教育集团的品牌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此外,“联+”的区域劳动课程建设范式也为学校的课程方案优化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样本,推动了集团各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专业化劳动师资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力量的协同参与,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时代发展对全面育人、个性化培养的新要求,应突破链条式的路径依赖,构建生态化的劳动课程育人系统。围绕育人目标,将各主体、各要素整合成一个劳动育人网络,形成多向互动、整体联动的新格局,真正打造一个交融共生的全景式劳动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3):2-6.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
[3]侯红梅,顾建军.我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4-11.
[4]成尚荣.快乐做主人:小学素质教育的时代建构——以南京市琅玡路小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