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课程: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实践新路径
2024-10-08张羽妙
[摘要] 应时课程是根据学生身边的资源,从儿童的视角挖掘德育主题与内容,顺应时节、时机和时事所建构的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育人载体。其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通过重新定位课程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通过科学开展应时课程,提高教师实施德育活动的实效,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实现德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应时课程;道德素养;德育实践;校本课程
道德素养是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道德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学校德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德育需求,需要开发更符合学生视角的德育课程。基于此,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开发了应时课程,它是将校园内偶然和必然发生的德育事件进行有效联结的一种德育实践探索。其中,“时”分为三个层次,对应校园中的时节、时机和时事。我们抓住德育的有效时机,通过将德育与当前情景下发生的事件及时结合,摆脱说教式德育,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其开发成课程,以期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及时且有效地内化、体验、接受道德教育。
一、应时节——优秀传统文化浸润
韩愈曰:“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我们将时节与德育结合在一起,并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与时节相关的德育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动中体验中国传统习俗,从而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道德素养。
1.时令节日
时令与中国传统节日息息相关。传统的时令节俗文化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天地万物,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天地建立联系,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在应时课程中,教师以“时令—传统节日”为德育素材,将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相融合,挖掘节日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情境,带领学生根据现实意义开展节日活动。我们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具身参与到节日系列活动中,将传统节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载体。例如,在“欢欢喜喜闹元宵”课程中,学生感受红红火火过大年的节日氛围,通过参与剪窗花、制作灯谜、做元宵、穿新衣等活动,切身体会中国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祖国、对未来的美好祝福;在“‘粽’情端午”课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手包粽子、制作香囊、玩传统老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爱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还将课程延伸至校外,在“团团圆圆庆中秋”课程中,除了在校了解中秋节赏月赏桂等习俗,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同吃月饼,共赏明月,感受“月圆人团圆”的天伦之乐,充分感受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更加珍视家人间的亲情。
传统节日的育人内涵并不仅局限在节日氛围或传统习俗上,也可作为传承红色家风、弘扬优良传统的有利契机,在传统节日中弘扬家国情怀。例如,我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劳动小达人”活动,让学生亲身劳动感受劳动的意义;我们在寒暑假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在实践中体验红军长征艰难,增强爱国情感;我们还在清明节开展“缅怀先辈和革命烈士”的主题活动,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这些可知可感的时令节日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2.时令季节
应时课程中的“时节”并不仅仅是时令,季节更替所产生的环境变化同样可以成为合适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观察季节变化,从而关注周围的气候、动植物变化。不仅是季节本身,我们还根据季节中校园环境的变化与“时机”结合,开发并实施德育课程。
比如,我校春季有迎春花,夏季有满墙的爬山虎,秋季有桂花和石榴,教师设计并开展了“又逢一隅石榴红”“又闻桂香满园时”等应时课程。这些课程既能让学生感知校园环境变化,又能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除此之外,学生在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中,体会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知道人在大地上生存需要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在了解时令节气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领悟到社会同样需要公德秩序。如此,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哲学视野,还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应时机——道德观念导向
时机是指活动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德育时机出现的有效条件包括有效适宜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思想向积极方面发展的情境和心理氛围,以及学生对外部刺激形成的矛盾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时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刻,这些“问题”都是德育转瞬即逝的资源。为此,我们巧妙捕捉德育时机,立足当下校园中发生的事件,寻找德育切入点,从细微处着手,打造微德育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事件中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辨析能力,最终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1.“偶发事件”中的时机
教育中的偶发事件是在教育过程中突然或意外发生的事件。它是由教育领域内部偶然因素或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对教育进程的发展有加速或延缓作用。众多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是常有的事。这些事有的正面,有的负面,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会给校园的管理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若能利用其正面因素进行激励,或将负面因素转化为正面因素,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门口站岗时,护导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每天进校时都会向老师主动问好,在第二周的晨会上,教师重点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行为,并为她颁发“文明小天使”的荣誉奖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主动向老师问好的学生明显增多,这就是利用应时的偶发事件引导学生树立讲文明、懂礼貌意识的典型案例。
又如,有一位学生在校园锻炼时意外受伤,其好友一路陪伴,帮助他寻求老师的帮助。教师在班会上抓住时机,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表扬了这位好友乐于助人的精神。自此以后,学生之间互助友爱的事件明显增加。可以看出,教师在面对偶然性事件时要做到因势利导,应善用自身的教育智慧,把握“偶发事件”中的德育时机,让学生具身体悟正确的道德观念。
2.“道德冲突”中的时机
道德冲突是指个体或群体中因道德认知、情感或行动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道德冲突多出现在社会与家庭之中,随着学生成长及校内外界限的模糊,校园中的道德冲突愈加频繁。道德冲突会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失衡,但正是因为这种失衡,学生会产生减少或消灭这种“冲突”的内驱力。当道德冲突发生时,教师如果可以利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就可以化解道德冲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一次课间巡视时,护导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在用跳绳鞭打桂花树,桂花掉落一地,校园环境遭到破坏。周围的学生有的加入,有的阻止,有的告状,有的在看“好戏”。护导教师严厉批评不文明行为后询问原因,得知这些学生并不是故意破坏,而是想采摘桂花回去拿给家人观赏,无奈身高有限,只想到用跳绳抽打。本是作为观赏的桂花引起了“关爱家人”与“保护植物”两种观念的冲突。在这种两难情境下,德育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对错,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开发了应时课程“桂花的归宿”,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调查走访、辩论赛等方式,了解桂花的相关知识,树立“保护植物”与“关爱家人”并不矛盾的意识,使道德冲突得到化解。自此以后,校园中再也没有出现过伤害桂花树的现象。可见,道德冲突中德育时机的把握,有助于帮助学生转变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获得新的道德认知,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三、应时事——三观认同渗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事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措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希望及时了解的内容。时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正确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培养,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德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时事联结天下大事,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利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应时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此,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班会、黑板报等方式,融合爱国时事与活动课程,歌颂时事中祖国的发展成就,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设计了“建党百年”课程,联合南京市国防园开展了“党史军史兵器展”,带领学生走进场馆,目睹抗战以来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激发爱国、爱党的意识;在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开展“航天精神我学习”的“科技小达人”活动,学生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自主探究航天科技奥秘。可以说,应时课程中的时事学习让爱国主义教育“活”了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如此,学生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积极进取,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2.精神品质教育
良好的精神品质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有些精神品质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太过遥远。对学生来说,“精神品质”仅仅是虚无缥缈的四个字,并没有实质性的感触。对此,我们认为,时事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优秀精神品质的有效途径。时事中出现的大量模范人物,往往都具备独特且优秀的精神品质。例如,抗洪救灾中基层干部不惧危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航天员桂海潮不畏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向上的内驱力。我们充分利用时事资料组织相关片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榜样的事迹,学习模范身上所具备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从而提升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应时课程的开发使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应时课程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成长,德育的场域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德育的素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更加富有时代感。在应时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以德育为“圆心”,通过“时事、时机、时节”的有机融合,有效整合德育资源,助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让德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德育生态。如何通过应时课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际情境中使道德素养更上一个台阶,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宏宽.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天下大事相沟通——北京市京源学校的“现在进行时”时事教育课程[J].人民教育,2022(18)44-45.
[2]何珊.德育时机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徐津.略论教师对学生德育时机的把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46-47.
[4]张欣.中国传统时令节俗文化当代传承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7):56-58.
[5]刘永曾,鲍东明主编.捕捉最佳教育时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
[6]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