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信息科技教学的有效方式

2024-10-08毛媛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8期

[摘要] 问题驱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层次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研讨性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知识的本质,经历信息科技知识诞生的过程,把握信息科技知识观念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秉持前瞻性原则、探索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通过问题驱动,优化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 信息科技;问题驱动;有效方式

信息科技是一门综合性、跨界性、应用性的学科。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研究表明,问题驱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一、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问题类型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借助提问,学生能实现从对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

1.层次性问题

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不是直接讲解,而是启发、点拨。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拾级而上,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逐步深入思考并展开探究。层次性问题能够切入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前后关联的层次性问题,有时候还能组成“问题链”“问题串”。例如,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以下举例均为此版本)四年级上册“收发电子邮件”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邮寄信件”这一生活中的事例,设计了一系列层次性问题,以期对学生进行启发:邮寄信件需要什么?邮寄信件需要写清楚哪些关键性信息?邮寄信件的内容与邮寄信件的收件人、发件人地址、姓名写在一起吗?这样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能有效调动学生运用信息科技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素养。

2.开放性问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或者是按部就班式的学习。事实表明,这样的认知有失偏颇,信息科技学科学习中充满逻辑的运用与科学的推理,这些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用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引导、催生学生的多向思维。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求问题既不能封闭,又不能太过于“开放”,要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开放性问题不是传统的“师问生答”的问题,而是让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摆脱固化、封闭的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走向灵动、智慧的问题。例如,四年级上册“插入图片”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插入图片的方法。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以怎样插入图片?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从而自主学习不同的插图方法。该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了插入按钮,有的学生单击图片按钮,还有的学生先找到图片位置然后单击打开按钮。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信息科技学科探索的魅力。

二、信息科技问题驱动的实践策略

问题的设计是问题驱动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问题驱动的策略与路径是实施问题驱动教学的关键。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对信息科技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对信息科技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借助问题驱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1.借助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

信息科技相关的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关系性知识等。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本质是对信息科技操作方法、流程、策略等的提炼和概括。借助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科技学习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仍以四年级上册“插入图片”一课为例,笔者创设了一个现实问题情境:教室前面的课程表破损了,如何在文档中插入表格?现实问题的驱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成功插入表格之后,学生由于受到现实问题的持续驱动,因而产生了美化表格的内在心理需求,如“如何让行列间距合适”“如何让文字内容居中”“可不可以插入一个背景”“能否给单元格设置一个底色”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现实问题的驱动下,经过深度思考而产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多干涉,而应当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启发者、点拨者、陪伴者。当学生在信息科技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相关的问题而遇到阻碍时,教师才可以主动地介入,对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进行适度、有效的指导。

2.借助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展开

信息科技学科中的知识具有二重性,即过程性和结果性。结果性让信息科技知识成为一种陈述性知识,而过程性让信息科技知识成为一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要让学生认识信息科技知识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知识是什么,更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的特征要求教师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建构过程。借助问题驱动,可以引导学生经历信息科技相关知识的展开。

例如,四年级下册“走进网络论坛”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经历信息科技知识的建构过程,笔者从网络论坛的账号注册、登录等相关内容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在论坛上如何发帖、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网络上发帖需要注意什么”,由此组织学生对网络发帖的注意事项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发“事实帖”“正能量帖”“文明帖”“道德帖”的重要性。有的学生结合网络疫情谣言、网络人身攻击、网络诋毁诽谤、网络水军刷屏等相关问题畅所欲言,远远超出了原先课堂预设的内容。这样开放的交流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发帖同样要遵守法律法规,同样要讲文明、树新风。

3.借助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结构

关联学生的信息科技知识结构,体现的是信息科技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一般来说,信息科技学科中的知识不是单一的知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关联的。作为教师,要将相关信息科技知识进行适度整合,以便学生更好地将信息科技相关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并对信息科技学科的已有认知结构进行优化。一般来说,一个单元中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单元知识之间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将相关的信息科技知识整合起来加以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信息科技知识、思想、方法的迁移,最终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四年级下册“初识WPS演示”一课之后,笔者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复习知识点,而是带领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项目“如何设计一份有个性的电子小报”“如何将你的电子小报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借助整体性的问题驱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幻灯片背景、设置动画效果、插入超链接,让课堂所学知识紧密关联,形成知识结构。可见,通过问题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三、信息科技问题驱动的实践原则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属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有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实施信息科技问题驱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实践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素养。在实施问题驱动时,教师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遵守一定的原则。

1.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要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换言之,教师要对学生信息科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惑、障碍等预先进行研判。问题设计的前瞻性原则可以让问题驱动更有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性。

例如,四年级下册“玩转微信交流”一课,由于很多学生都用过微信,对微信中相关内容、功能等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找出学生对微信不同功能认识的盲点、疑点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会熟练地发送微信图片、视频、表情包等,却不会“注册微信”,不会“发起群聊”,更不会“面对面建群”“根据微信号添加朋友”。针对学生的薄弱点、短板项,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启发性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由于问题具有前瞻性,所以能准确切入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最终引导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从“现实水平”提升至“可能水平”。

2.探索性原则

小学信息科技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要秉持探索性的原则,设计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挑战性的信息科技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让学生激发对于探究的兴趣。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认同,能激发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索信息科技知识结构,学生得以完整地经历信息科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探索会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四年级上册“输入文字”一课,很多教师认为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因而教学时往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实际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输入法展开深入探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输入法之间如何切换?特殊符号如何输入?英文字母如何输入?如何使用快捷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融入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让学生形成对信息科技知识本质的理解。

总而言之,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始于问题,问题是推动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动力引擎”。问题既可以作为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导向、驱动,也可以作为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载体、媒介。实施问题驱动教学,能让学生的信息科技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枯燥转向生动,从机械转向灵动。

[参考文献]

[1]朱丽娜.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8):160.

[2]孙红保.课堂“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性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3):75-82.

[3]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