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策略
2024-10-08马志响
[摘要] 基于乡土文化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直接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其目标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乡土主题探究性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统整;它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致力于以学科统整的视角培养“完整的儿童”。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所遵循的逻辑为,主题确立基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实施基于项目驱动,课程评价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最终,通过学生的探究性行动,重建知识和经验的联系,搭建起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桥梁,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主题确立;项目驱动;教学评一致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坚持素养导向,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如今,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焦点,承载着整合知识内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使命。基于乡土文化的跨学科学习,旨在通过学科间的有效融合和主题统整,将学科知识与现实情境、乡土文化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跨越知识的边界,以学科统整的视角来培育“完整的儿童”。实际上,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强调在探究体验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起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引领儿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并以真实情境为背景,通过设计具有驱动力的任务,来串联各个学科的活动,由此,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综合与应用。
随着现代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乡土文化受到了较大冲击,保护宝贵的乡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化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难以形成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而乡土文化是地域性的历史、风俗、艺术、自然环境等元素的结合,具有天然的跨学科特性,这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成为联通不同学科知识的重要纽带。
基于此,通过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设计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项目内容,使得跨学科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为实现培养“完整的儿童”这一目标奠定基础。
一、主题确立:基于学科的交叉融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为目标,在创建主题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生活圈为基础,以儿童的发展需求为核心,遴选能够促进儿童素养发展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主题,促使儿童在探究式的体验中对自然、社会和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寻找学科的交叉融合点,结合学校特色和区域乡土文化资源等,将学科与生活、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科等有效联结,努力实现学科知识与乡土文化生活的深度融合。在确立活动主题时,纵向上要系统衔接,横向上要有机结合,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础,结合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来确定主题,以保证主题的创建能够突出系统性、层递性的特点。
1.打开自然之门
在当前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我们观察到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许多家长逐渐使用玩具和电子产品代替了孩子与大自然的互动、交流。这一趋势在乡村地区同样明显。儿童“自然缺失症”已经变成了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而在一、二年级的跨学科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有关于“认识大自然”的单元学习内容,因而开发设计了以“探自然之秘”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该活动基于乡土文化背景,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自然融合。比如,一年级开设“花儿课程”,二年级开设“学做小园丁”课程,从人文、艺术、文化、科学等视角引导儿童接触乡土、接触自然、体验自然、聆听自然、感受自然、探究植物生长之道、探索自然之谜,从而提高自我对世界的认识,感受生命之美。围绕“自然”这一主题,该乡土文化课程实现了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变单一的知识学习为丰富多样的项目实践,最终让学生在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提升综合素养。
2.洞开生活之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课程实施”部分要求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室如同藩篱一般割裂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会把学习和社会生活关联起来,因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对此,教师要增强学科学习的吸引力,让学生想学、爱学,着力打通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学习活动要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要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因此,引导学生过一种有价值的文化生活,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应有之义。在跨学科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经完成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在他们当前的科学与劳动(教材)课程中,“食物中的营养”与“我家的厨房”等单元已涉及“营养膳食”的话题。借此契机,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跨学科的巧妙融合,创设了面向四年级学生的“春节——乡村年夜饭我操办”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和隆重的传统佳节,年夜饭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是一种家庭和亲情的传承。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课程旨在引导乡村学生深入了解年夜饭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年夜饭的筹备和制作过程,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同时还让其感受到以“年夜饭”为象征的春节习俗的魅力和浓郁的乡土风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和劳动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发掘自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从内部去发现光明,这种光明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我校,我们特别强调通过职业体验和励志教育来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比如五年级的“小职业、大人生”跨学科课程,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该课程涉及劳动、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领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职业体验,建立起对不同职业的深刻理解,正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所指出的,“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
以农耕文化为例,我们鼓励乡村学生组成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果蔬大棚,亲身参与播种、灌溉、采摘、收割等农事活动。这种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农业的理解,更促进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农耕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农耕的不易,更在实践中促使他们学会尊重、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
最终,通过职业体验的汇报和分享,学生得以反思自己的经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沟通,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农耕文化的职业体验,不仅是一种自我磨炼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层的“存在”体验,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实施:基于项目驱动
项目式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任务驱动中探究学习、制作成果、形成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针对真实情境中复杂、非良构性的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给出解决方案,从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并提升思维品质。实践证明,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为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要明确项目驱动的活动方式,基于主题要求细化分解项目过程,着力体现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项目式学习理论的引入和应用,能让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流程更加规范、有序。在每个主题活动中,师生都要完整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协作探究、创作作品、展示作品、评价与修改六个环节。这一过程,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素养。
1.情境设问,驱动探索
以“乡村年夜饭我操办”这一跨学科主题项目为例,该项目植根于学生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尤其是656d80de5529498e234eb5fc59c23f6ec4a1e5994009d5f7b0beeeb2761470a7针对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年夜饭的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认识不足的现状,显得至关重要。这一项目学习以“在现代社会,健康饮食成为人们的追求,我们如何结合乡村传统,亲手为家人准备一顿营养均衡又美味可口的年夜饭,过一个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春节”为驱动性问题,在主题项目实践活动中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审美意识、动手实践、数据信息处理和健康生活等学科核心素养。
2.学科融合,项目推进
“乡村年夜饭我操办”主题项目课程旨在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仅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调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协同思考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结合节日特点,语文教师为学生精选了充满乡土气息的《乡土春节文化读本》,在教师的带领下,各个班级和小组饶有兴趣地展开探究性阅读和观影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到乡村的传统年夜饭习俗,如腌制甜蒜、制作炸果、炸萝卜丸子、烙煎饼等,更深刻地感受到乡村民俗的独特魅力和乡村年夜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积极展示自身对乡村年夜饭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数学教师则带领学生走进乡土食材的世界,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数据调查和研究,准确统计乡土食材的消费数量。在食材的归类、排序和计算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财的基本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乡土食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勤俭节约和注重理财的观念。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营养学知识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结合实际调研,让学生评价自己及家人的饮食特点和习惯。通过对膳食宝塔的分析和调研数据的解读,学生形成了基于证据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健康饮食的理解……
3.家校协作,创意制作
在家校协作模式下,学生通过前期调研,自主设计采购方案,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食材准备工作。在劳动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设计适合自家的营养美味的年夜饭制作方案,形成健康饮食的意识。比如,徐州乡村的“乡韵甜蒜”,作为一种乡土食材,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对健康有益。甜蒜的腌制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是一次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体验。在家长的细心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挑选、处理、清洗自家的大蒜,然后观察家长如何将水、醋、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腌制液。在这个调配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理解食材搭配和调味的精妙。随后,就是密封容器,耐心等待两周的自然发酵。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成就感。在亲身参与过程中,学生对家乡徐州的乡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结合美术课程,学生在家校协同之下,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菜肴拼盘,并进行餐桌节日装饰的精心布置。那一盘盘色泽鲜艳的拼盘,也让学生们的心灵丰满、充实起来。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还相互分享了菜肴的制作方法、寓意和背后的故事,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带领孩子们进行餐桌上的节日装饰与布置,如摆放一些精美的剪纸、寓意吉祥的年画等。这些装饰品不仅为餐桌增添了氛围,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加热爱乡土文化。
4.成果展示,创意推介
在营养美味的年夜饭完成后,可以请家长或邻里、同学评价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研究小组用心思考如何布展、推介。而“年夜饭”推介会,正是学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学生化身“年夜饭”宣传大使,走班演讲,从菜式种类、营养健康、食材寓意、历史演变、文化内涵、菜肴特色等方面推介自己的年夜饭作品,既锻炼了跨学科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又提高了自身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在推介活动分享的现场,学生会发现学习并不复杂,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割裂的知识在具体的场景中编织成一张完整的意义之“网”。“乡村年夜饭我操办”除了体现跨学科融合的特点之外,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上,我们采用的主要是项目式学习。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的开端都来于感官”,感官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尤其中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们紧扣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把“乡村年夜饭我操办”活动设计成五个板块、六个课时,具体如表1所示。
项目式学习提倡学生进行真实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整个学习的质量。对于“乡村年夜饭我操办”五个板块的内容、要求和具体的项目活动,教师主要发挥支持与引导的作用,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选择、设计和推进落实。伊默逊说,“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选择他要知道什么、要做什么的不是你。他已经选择好了,预定了,唯有他才知道自己的秘密的钥匙。由于你的瞎胡来和阻挠,他可能会受阻,不能达到他的目的并置身于他的目的之外”。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可能,允许学生探究甚至试错,这样课程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力量。“乡村年夜饭我操办”开放项目活动形式,倡导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动手做”的过程中感受春节民俗的魅力,培植乡土文化基因。
三、课程评价:基于教学评一致性
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问题或任务的学习,重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其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主,包括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成果评价等。整个教学活动,要构建起贯通全程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
1.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即主题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评价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学习内容是主题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评价指标设计的参考;学习评价则是为了检测主题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评一致性,其核心是教学目标,强调“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评价是依据目标而来的。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合理分解课时教学目标,使其具体化、可实操、可评价。然后,设计具备逻辑连贯性的系列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与教学目标对应的学习活动;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换句话说,评价应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课程内容创新评价方式,构建与教、学相一致的评价体系,进而以目标为指针,将教师观察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协同嵌合,确保教与学的步调一致。
2.“乡村年夜饭我操办”项目课程评价实践
对于“乡村年夜饭我操办”项目课程,学生在操办年夜饭时不仅要考虑乡村食材的特色和营养搭配,还要考虑家人的口味、菜名寓意和文化含义等,通过评价学生乡村年夜饭菜品的营养搭配、创意设计和文化含义等,来贯彻落实课程目标中的培育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健康生活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乡土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如表2)。并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活动也为目标和评价服务,为其架起一座“教—学—评”联通的大桥。如此,教、学、评就不是三方独立的活动,而是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和学的交互作用,在知识和学生经验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一条高迁移通道,促进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2023/03/87)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真实情境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项目编号:SJMJ/2022/2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昀.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探究——以“跟着节日去探究——端午节”为例[J].四川教育(理论版),2023(6B):22-23.
[2]李颜言,熊鹰.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4(03):69-75.
[3]马宁,孙亦凡,魏晓阳.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设计[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11):5-9.
[4]胡久华,侯肖,葛明月,等.“酸雨”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5(13):39-45.
[5]马宁,赵若辰,张舒然.项目式学习:背景、类型与核心环节[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5):24-27.
[6]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