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与教师的新挑战

2024-10-08王艳玲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18期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文件。文件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作为基本原则,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具体要求。据此,很多中小学校都积极响应,开始了实践探索。

其实,“跨学科”这一概念提出已有近百年。而且,它作为明确的课程要求虽是首次写入国家课程文件,但在中小学的课程实践却由来已久。应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综合化要求的进一步深化。2001年国家课程方案中,设置了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并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部分学科也在本学科课程设计中增加了如“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模块,以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原有的独立设置课程领域、强调学科内知识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个刚性要求既明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覆盖的学科范畴,也明确了保底的课程时间即课程内容体量。由此,跨学科主题学习就从学科“选做”变成了学科“必做”,从学校的特色课程内容变成了指向全体学生素养发展的常规课程内容,同时从部分教师拓展研究变成了全体教师的职责。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的课程形态,对中小学校和教师而言,都将带来较大的挑战。学校要思考如何统筹规划各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和内容,妥善处理好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原有课程形态的关系,构建合理、科学的学校跨学科课程内容体系与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中小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今后学校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新的生长点。

教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设计者与实施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突破知识屏障,在原来执教学科的学科知识理解与教学理解基础上,扩充多学科知识储备,发展跨学科教学素养,这是由单学科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的挑战;而且,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真实性、适切性等,需要教师结合在地化的课程资源进行主题的开发与设计,这是由学科课程执行者向“整合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者”转变的挑战。另外,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变革育人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身性、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因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中,更加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历程,需要教师突破观念束缚,开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这是教师角色与师生关系由“学科权威”向“助力成长”转变的挑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改新阶段的一大亮点,既给学校、教师带来挑战,也使其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实践的一大难点。加强学习、领悟理念,储备知识、创新思维,技术赋能、协同研究,正是迎接挑战、突破难点的基本路径。

王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曾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