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阐释

2024-10-07高石磊梁琦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9期

[摘要]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对资本逻辑的西方式现代化批判超越的基础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能性;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富于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世界性的卓越品格,叙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为性;从领导核心、主体对象、实践方法、科学原则出发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可为向有为转变的现实路向。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9-0034-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用实践证明了资本主义并不是现代化发展的唯一版本。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丰富的唯物史观意蕴,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解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品质特性的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进一步的学理阐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为的向度;而实践路径的探究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何以有为的方法指导。

一、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

现代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是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因此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都走入了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之路大致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资本逻辑支配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现代化”呈现出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极大进步与资本统治下“异化”频发的矛盾二重性;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以人民为逻辑,消灭“异化”,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取向。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式现代化剥离了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又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消解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矛盾,成为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一)现代化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在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革命运动——工业革命,它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时代,尽管他们并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化”的概念,但“现代”“现代资产阶级”等概念出现在其著作中。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辩证批判,阐述了共产主义是现代化的高级形态的观点。因而,发展现代化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现代化包含于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592。马克思使用“现代资产阶级”而非使用“资产阶级”来描述社会发展形态,可见当时的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与资产阶级绑定的,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走向“现代化”。另外,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化伴随社会形态交替而出现,“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3]5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内嵌于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的历史进程”[4],同时也就意味着,实现共产主义以实现现代化为前提,共产主义是现代化的终极收场。

从世界历史理论看,现代化具有“铁的必然性”。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崛起并居于主导地位,它以追求资本增殖为直接目的,基于该逻辑,西方资产阶级“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5],历史加速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转变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36。西方国家作为“先发国家”历史地开辟出一条现代化道路,并将其奉为圭臬,宣扬“西方中心论”,企图将该模式复制粘贴。然而在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现代化是世界历史性的过程,“后发国家”也是世界历史的主体,因此现代化同样是其趋避的历史趋势。

(二)“异化”的西方式现代化

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现代化的进程,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西方国家社会形态陆续更替。不可否认,资产阶级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但当谈及“人”的现代化问题时,资产阶级却戛然而止。一方面,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把人从宗教、封建专制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的人的解放”[6]28,他们把人重新禁锢起来,无产阶级成为无情的工作机器,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只是换一种方式被奴役罢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7],而如前文所述,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则是从物的依赖性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显然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式现代化是“异化”的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及其扩张为底层逻辑,资本逻辑贯穿始终。资本逻辑的本质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和实现资本增殖,在资本家眼里,无产者不是“人”而是“资本”,资本家疯狂收割无产者的剩余价值获得巨大利益,这些剩余价值以货币的形式重新回到流通领域购买更多生产资料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再次赚取更多剩余价值,以此循环,无产阶级被剥夺“人”性,被迫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另外,在资本逻辑下商品拜物教横行,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成为支配劳动者自身“异己”的力量,现实的“人”被物所奴役,在拜物教的统治下,普通人不再追求实现自由个性,而是追求获得更多商品,人的劳动也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异化成人的反抗力量。因此,在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下,无产阶级遭受“非人”对待,现实的“人”不能确证自身本质,丧失了“人”的价值,这样的现代化就是“异化”的现代化。

(三)“必然”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资本逻辑下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民逻辑”的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人民逻辑”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超越了“资本逻辑”。因此,以人民为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批判超越了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8]。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党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它也就站稳了人民立场。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是人民。唯物史观阐发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核心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6]320。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的主体性,充满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中国的14亿人民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流砥柱。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的解放”的价值旨归。从唯物史观看,“人”的解放是“人”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的“人”经历了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最终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坚定着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走向人类解放的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为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契合,同时又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具备了科学性和继承性。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实践成就,突出了显著的实践性。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举,擘画了伟大的世界性,这些特性共同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蕴藉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9]中国式现代化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本质联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二者共同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身具备了理论上的科学性,而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实践的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要“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2]46,这样才能建立公有制,消灭两极分化,不仅于此,马克思还设想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200。党的二十大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这就是由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另外,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52,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让“人”成为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目标就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本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示和学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源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深植根于近代以来特别是我们党百年以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逻辑。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硕果累累。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讲到新时代以来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风雨兼程,党带领人民终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中华民族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民主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从人民民主专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范式的跃升,是党对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再次,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中华文化更具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文化强国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被挖掘,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华文化也借此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看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最后,社会团结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了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营造了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全国上下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三)中国式现代化抒写继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10]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植的文化沃土,凸显了其继承性的品格。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中国式现代化不竭的文化力量源泉。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脉相承,集中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中国式现代化将传统文化里的民本思想、均平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兼顾效率与公平,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交相呼应,是中国式现代化“义利合一”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天人合一”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谋而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顺应天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中国现代化传承发扬传统生态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因去果,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理想,塑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永不称霸的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世界性

西方式现代化“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2]35。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自身优势和独特内涵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开创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理路,立于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出深远的世界性,向世界宣告中国式现代化切实可行。

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借鉴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没有走西方式现代化充满血腥的殖民扩张的老路,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以人民逻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并以独特优势批判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因此,实现现代化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但不能照搬别国现代化经验,更要立足本国实际,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另外,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具优势的超越逻辑,有力批驳了“历史终结论”,拓宽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福山曾妄言:“当今世界上,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从根本上比我们这个世界更好的世界,或一种不以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未来。”[11]然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决定了它不会是人类最终的文明形态,马克思早就以“两个必然”预言了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往共产主义、指向未来的文明形态,“西方中心论”的时代已经远去,多样性才是人类文明最迷人的色彩。

三、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有为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历史之中,如前所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不容动摇,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贯彻“人民逻辑”,始终坚持立足国情、植根中华文明,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路呼之欲出。

(一)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再三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摆脱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首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中国共产党掌握领导权的理论来源。无产阶级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政党。另外,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列宁曾表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2]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其次,党的领导权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建党百年的伟大实践为党掌握领导权提供实践支撑。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解决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从实现民族独立到建立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历史和人民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9]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的现代化”,显著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的解放”作为最高目标,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其本质,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全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肩负起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趋向

在唯物史观语境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性,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杰出品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贯彻“人民逻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趋向。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殷切回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自然而然地站上了人民立场,把“现实的人”与现代化进程紧紧黏合在一起,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前提,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为本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3],由此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趋向是人民、主体力量是人民、发展目标是人民的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生存性需求已经满足的基础上,开始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迈进。“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人民群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对象性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人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果必然由作为主体的人民享有,这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

(三)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两个结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始终[14]。“两个结合”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正是在“两个结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因此,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指导。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第一个结合”。马克思向来主张要根据实际应用他的理论,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国情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实际,中国式现代化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同时立足中国实际,没有走西方式现代化老路,也没有全盘接受苏联现代化经验,而是成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推向高潮。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贯彻“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理论特质上有极大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在百年“中国化”进程中落地生根,已经实现了二者从简单契合到有机融合的转变。“第二个结合”的实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重点在“中国”,而“第二个结合”把中国式现代化在刻满民族基因的科学道路上行进,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后,成了民族的、科学的文化根基,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要发挥“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指导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文化底气。

(四)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15]中国式现代化在尊重现代化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中国短短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关键就在于能够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纵向看,独立自主是中国发展现代化一以贯之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苏联的影响,周恩来首先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后来毛泽东对其进行了阐释,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坚持“四化并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目标符合当时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清醒认识到了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解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问题。因此,基于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坚持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和科学原则。从横向看,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仍然面临各种威胁,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污蔑,对中国的敌视从未停止,企图通过各种方式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逆全球化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界总体和平但局部热战不断等等,都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不可知的外部挑战,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排除外界干扰,把现代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黄建军.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和世界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6):32-4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7.

[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新长征,2023(10):4-9.

[11]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2.

[1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4.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1.

[14]鞠忠美.从“两个结合”维度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理论学刊,2024(1):41-46.

[15]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