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2024-10-07刘承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9期

[摘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是基于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是基于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仍存在成员结构不合理和组织设置不健全、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和角色定位不准确、乡村传统价值失序和现代多元价值冲突等现实困境。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建带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党建,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强化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永葆公仆本色,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乡村产业振兴;逻辑理路;现实困境;纾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9-002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1]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支撑。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组织(村指行政村)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内在统一性。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既是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举措、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保证。

一、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理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把牢乡村振兴定盘星,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有着深刻的逻辑必然性。

(一)理论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始便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68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振兴,是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殷切期盼,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农”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更是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也是大抓基层的“磨刀石”。打造坚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适应乡村振兴要求,以过硬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三农”领域的守正创新。

(二)历史维度: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

习近平强调:“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4]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是有机统一的。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业务工作来开展,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和推动业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和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建党学说及基层党建经验。党的八大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及基层党建实践的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三农”工作取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三农”改革发展举措,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工作保障。纵观党的历史,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在“三农”领域深度融合的内生性赓续。

(三)现实维度:基于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突破口在农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亟需巩固好、发展好、发挥好党的组织优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牢牢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把“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作为长远之计与固本之策,不断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服务优势,以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内在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产业振兴,突出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是有效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农”领域的重要抓手。

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重在引领,关键在干,核心要素在干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整体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与挑战,制约着乡村产业振兴的速度和成效。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结构不合理和组织设置不健全

党组织成员结构是党组织生命力的重要“硬件”,一个强大、有活力的党组织成员结构可以提供稳定性、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各地部署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打出“组合拳”,稳固乡村振兴“前沿阵地”。但是,相较于其他类型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与质量普遍存在不足,与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所要求的尚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着结构不优、年龄结构偏大、青年党员短缺等问题,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配备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战斗力不强,制约了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充分发挥,影响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效,制约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545189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截至2023年12月31日,488959个行政村已建立党组织。随着行政村数量的不断减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区域分布与覆盖范围也相应地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合并调整,如何处理好范围内村民关系、产业发展,适应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农村改革发展新变化,这对党组织覆盖能力与组织设置提升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依然存在,基层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还有待提升,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号召力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覆盖能力与覆盖范围不成正比。综上,覆盖区域逐步扩大,但覆盖能力却没有大幅提高,使得合并后的行政村的党组织开展活动有所不便。此外,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新生力量的“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覆盖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影响了党对“两新”组织的全面领导。

(二)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和角色定位不准确

基层党员干部奋战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政治领导力弱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干部发展理念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能力本领不强,攻坚劲头不足,难以胜任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对政治学习虚化、弱化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往往聚焦于业绩而盯紧业务工作,却对党性教育和政治学习不重视,把党内教育看作“虚活”,呈现出随意化、表面化和碎片化的特点,走走过场的形式化现象突出。极易导致个别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蜕化,党性修养弱化。此外,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的“流动党员”,容易出现“流出党员管不了,流入党员不服管”的严峻局面。如若失管失察极易导致其信念滑坡、行为失范[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6]。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站稳政治立场。伴随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征地拆迁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定位不准、角色模糊,摆不正公与私的关系,不能正确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讲面子而不讲真理,讲利益而不讲使命,讲人情而不讲原则,将共产党员这个第一身份抛之脑后,党员意识淡薄,不能将个人利益放于人民利益之后,忘记自己“公仆”的身份;也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上级布置的工作中,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还有不能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态处理事务,未能做到守土有责,履职尽责,不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乡村传统价值失序和现代多元价值冲突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乡村的集中体现,勾连着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乡愁”。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处于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实践活动自然受到乡土文化的影响,是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发展活力的重要现实基础。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已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社会中的“熟人社会”逐步解体、“差序格局”被打碎,出现了“原子化”个体、“空心化”的乡村社会失序的现象。农民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对熟人关系网络的依托日渐减弱,乡村人情关系越来越淡薄。

伴随中国乡土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价值文化多元化倾向明显,在人口流动愈发活跃、物质需求泛滥、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相互冲撞的背景下,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和质疑,农民趋于利益化,趋向于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强调和追求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精神淡薄。农民对农村的地方性共识和主体意识逐渐丧失[7],村民参与自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与号召力。此外,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匮乏。同时,一些地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普及力度不够。

(四)村党组织自身经济实力有限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591。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乡村能够自主地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的支点。

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自身财力再生能力不足,普遍缺乏服务群众和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抓手[8]。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扶持下,多数农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整体实力依然比较薄弱,开发资源、盘活资产任务仍然严峻,村集体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民提供服务难度依然较大。一是大部分农村远离城镇,区位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资产资源价值低,经济效益转化成本较高。其中集体资产较少、资源匮乏、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足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首要难题。二是由于长期面临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农民主体意识淡薄,对自身的主体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加上文化层次、技能水平的限制,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足。

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整体实力不强、制度建设滞后、地区发展失衡、收入来源单一、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囿于产权不晰、管理不力、核算困难,受到资源局限匮乏、青年劳动力转移等影响,依旧处于弱势地位,无经营收益或收益较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占比仍然较高,收入渠道不宽,缺乏经营性收入,收入总量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存在“民富村穷”“民穷村穷”的现象,为村民带来的实质利益较少,人们不愿意参加并经营集体经济。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资源和手段相对匮乏,物质困境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和行动力的提升。

三、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纾解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9]新征程上,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建带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党建,定向发力,综合施策,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一)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设置方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是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直接实施者,队伍的数量质量、能力作风直接关系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10]。针对党组织队伍人才紧缺的困境,必须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广泛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要从内培和外引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既要“筑巢引凤”还要“引凤筑巢”,既要“引才归巢”也要“固巢养凤”,多措并举优化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物质保障,提升基层干部的生活待遇,畅通拓展基层党员干部的上升渠道,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基层队伍的浓厚文化氛围,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结构现状,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结构。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以群众利益的实现为导向创新组织设置方式,适应新的形势优化和创新组织结构设置,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要继续推进农村“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加强农村“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农村“两新组织”健康发展。要打破地区、行政区划、产业的界限,突破基于地域界限的单一的垂直体系,引导组建跨地区、跨产业的联村党总支(党委),对传统的以村为单位的“一村一支部”设置方式适度进行优化调整,不断织密党组织这张网。要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方式,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让流动党员在哪都能找到“家”,真正实现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二)强化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自觉,强化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克服理论学习“走形式装样子”“不系统不深入”“学而不用、学做脱节”等问题,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民众需求为导向,在具体决策和实践中切实关注民生问题,创新监督方式、明确监督重点,推进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建设,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提升监督力度和实效,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促进村务信息公开,严防党员干部蜕变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赢利型经纪”。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严把标准和程序关,高标准高质量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强化基层村干部队伍建设。

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的乡土文化,是体验乡村和寄托乡愁的丰富载体,也是夯实乡村优良文化、优化乡村政治生态发重要根基。要挖掘传承弘扬乡土文化中重义轻利、崇理尚义、大公无私等优秀成分,坚决遏止“圈子文化”,防止“家族化”现象发生,杜绝一切形式的非法攫取个人或者小团体的一己之利,防止结成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以乡土文化为支撑,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发挥优秀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作用,增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民群众的价值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增强农民对农村的地方性共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群众认同感。

(三)永葆公仆本色,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厚植公仆情怀,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是连接组织和群众的中枢与链条。要树立“为民情怀”,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牢记心中,将“民之所需,我之所急”落到实处,扎根基层,造福百姓。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始终将“公”放在首位,强化道德锤炼,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解难,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与群众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用心用情用力做7a64250a5b56980c82877f9ebc8977eb好群众工作,杜绝自以为是、以权压人,自觉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牢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

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走村党组织领导下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坚决破解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老矛盾,激活人才引擎,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最大限度盘活各类资产,积极寻找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点。要强化县级政府扶持,不断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要促推镇村联动、村村联动,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合发展格局,一体推进县镇村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促使党组织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调动每家每户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注重培育和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引导村民克服“短视”和“自利”意识,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推动农民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要加强村村互动、村组联动,因地制宜做强做大产业链,推动资源配置由“散”到“聚”,抱团发展建设产业联盟。要防止乡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11],要正确处理好资本下乡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控好二者的平衡点,严防社会资本逐利性所带来的弊端。

四、结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光荣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突出引领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设置,深入推进“头雁工程”,多措并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内培外引壮大农村年轻党员和青年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带头人队伍,以强有力的组织来整合资源和民心。要突出政治功能,加强理论武装,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严字当头精准规范开展问责,做工作、办事情多听群众意见,始终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推进“三去一改”。要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全面盘活“沉睡资源”,优化县乡村经济结构,加快“三资三变”改革,着力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与质量,强化政府的政策、资金、人才等定帮扶,以差异化战略克服产业同构与同质化竞争,打造区域品牌,因地制宜抱团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村集体产业。要以支部联建作为平台和纽带,以项目合作、市场共享等为链接,高度重视农民利益联结工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村民克服“短视”和“自利”意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抱团发展”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坚守初心使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辖区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补齐短板、激发活力,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以产业兴旺促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5.

[2]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4-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47.

[5]韩强.论加强新时代流动党员队伍管理[J].学习论坛,2020(3):23-28.

[6]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64.

[7]徐晨光,王小萍.调适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政治逻辑[J].湖湘论坛,2021,34(1):25-35.

[8]田改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108-11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73.

[10]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4-10.

[11]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8+152.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