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融入与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2024-10-05王正超

科学导报 2024年65期

随着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导致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小学科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科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融入环保意识教育内容,并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中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物质构成、物质变化以及能量流动等。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质构成以及变化规律进行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能够树立起环保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小学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科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现状,并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中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内容融入提供参考。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缺乏系统性。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将教材上的环境教育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而对于学生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系统地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无法保证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匹配,从而无法发挥出环境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重点在于学习科学知识,而对于如何将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为主,将教材上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简单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将环境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误区。最后,教师对环保意识教育内容融入缺乏重视。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讲解时,由于对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够全面。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作用,在环境教育内容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小学科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融入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将环境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

第二,启发性原则。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实践性原则,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环保意识,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干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