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认同的三个着力点
2024-10-05董世佳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国情,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成果,在这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的交汇融通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并确立。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认同既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更好走向世界的内在需求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鉴于此,我们要以科学研判国际舆情、破解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打造新概念新范畴为着力点,在全力扭转国际舆论被动局面、主动寻求国际话语市场的一席之地和自觉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优势的协同推进中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辐射力、感染力和解释力,以此来切实提升世界各国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同。
一、科学研判国际舆情,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辐射力
作为一套崭新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品格。然而,西方国家往往借助各种议题、多重话术在国际舆论场中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曲解、抹黑。事实上,西方国家凭借话语优势在国际上引导的舆论走向实质上是一种“话语陷阱”。对这些“话语陷阱”进行避让和破解,既需要我们准确研判和分析国际舆情,找出其中的破绽,并及时予以反驳,也需要提出恰切的话语,并在国际上陈述本真事实,以引导舆情,防止舆论被西方媒体“牵着鼻子走”。此外,以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及时向普通民众做客观事实阐述也是牢牢占领舆论高地的重要举措。事实也多次证明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对于大国有效发声的极端重要性。以新疆棉事件为例,在西方抛出所谓“集中营”的虚构事实后,我国不仅迅速通过官方媒体向世界发声,也立即邀请当地百姓对此做现身说明。这一系列的做法既有效化解了国外反华势力的抹黑,也及时平息了国内可能出现的其他舆情,有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国家借助疫情竭力对我国进行妖魔化的不利舆情时,我们依托主流和非主流媒体、借助理性话语和感性话语、通过官方外交和民间交流等全力扭转了舆论利他而非利我的被动局面,有效地影响了国际舆论,确保了与他国的持续友好合作。所以,在当今全球人民正常生活秩序仍未得以完全恢复的后疫情时代,能够保持粮食的不间断供应以及经济态势的不下滑是党和政府做了极大努力的。可以说,这正是得益于我国政府和有关专业人士对国际舆情的精准预判和对国内舆论形势的有效观察。因而,在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准确研判舆情、精准分析舆情、有力反驳舆论,进而引导舆论无疑是全力扭转国际舆论被动局面,以高效表达、有效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所蕴涵的价值理念的首要路径。
二、破解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感染力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均体现了世界现代化的共性以及基于自身实际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在体现现代化共性之时,也充分展现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1]就此而言,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立场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西方国家却一直妄图将西方式现代化强加给世界各国,并在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各领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压制,从而导致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问题。可以说,这严重违背了现代化道路多样化发展的既定事实和客观规律。而西方国家这一做法的背后则离不开现有国际秩序的加持。当前的国际秩序实质上是指二战后“美国领导下的自由国际秩序”,包括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条约安排等,内容也涉及到国际事务的诸领域和各方面。对此,有学者指出,这套秩序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主导,保留了不少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特质,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和利益。但是,秩序背后是规则。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制定了众多规则,这些规则也成了西方国家的武器。例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欧美国家就提出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试图利用这些规则的正义性来诱导人们把敌对国家视为“规则的破坏者”“秩序的颠覆者”。实际上,这些规则仅是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而非全世界国家所认可的一般秩序和普遍规则。由于西方国家掌握了规则的制度权,所以所谓的国际规则既不能够代表也并没有真正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比如,东亚现代化模式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后,明显陷入了发展缓慢的境况,其依附性、滞后性、脆弱性等负面效应也开始不断显现。鉴于此,我们要深入认识西方国家主导国际秩序的逻辑和方式,从而全面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西方现代化话语的霸权性质,着力破解西方式现代化的话语霸权,真正寻得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达和传播的一席之地。
三、打造新概念新范畴,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解释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任何国家在探索现代化之路时,一定要兼顾国情实际和历史根基,建立属于并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但西方国家往往对这一客观真理置若罔闻。随着近年来国际力量的“东升西落”和全球性挑战的逐日增多,西方发达国家日益丧失其维系不平等的产业链格局和既有国际规则的能力,其自诩的“普适”现代化道路的潜在弊端也因其经济竞争力持续下滑而陆续暴露。所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质和世界意义正逐日凸显的时间节点上,其又转而以议题设置的方式来肆意抹黑和否定中国。不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范畴,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衷心认同和热烈欢迎。为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继续立足于本国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统一,不断地提出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需要的新议题,并且根据新议题来与各国一起建立公正合理的规则,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究其深层次原因,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国际上发出更多更响亮的声音,多边主义也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应当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和重塑国际规则的大势所趋,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既团结带领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变国际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主导权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和努力强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也要提升自身在“涉中”议题和世界性议题上的话语权,并打造和建构独具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实践已经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3.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7.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探索研究”(项目编号:HB22MK004)。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