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流变》:一本书捋顺中国学术思想史
2024-10-04夏海
《国学流变》实为一部中国学术思想简史。研究著述过程辛苦,收获却是硕果累累。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限风光,深切感悟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按照黄帝纪年,中华文明已有5000年历史,人们比较熟悉的上古文明有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即使有文字根据的上古文明,也可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约为3500年历史,商朝已确立比较完整的中国文字书写系统。上古文明的完成则在周朝,其建立的礼乐文化和血缘宗法制度,积淀为传统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面对如此悠久绵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而自豪。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汉字功不可没。文明的主要载体和标志是文字,中华民族把文字诞生看成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黄帝史官“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犹如天降粮食大雨,百鬼夜里哭泣。汉字是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汉字是象形文字,经历了从表形到表意再到形声的造字过程。当然,汉字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甲骨文具有里程碑意义。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已发现约15万片甲骨和4500多个单字,其中能够识别的为1500个单字。甲骨文初步建构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出汉字独特的魅力。秦始皇“书同文”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不仅统一了文字,巩固了政治统一,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夯实了根基。汉字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稳定,深具时间和空间巨大的穿透力和凝聚性。在时间上,汉字古今一贯,能够顺畅地串联起中国悠久的历史;在空间上,汉字四海一贯,能够顺畅流泻于九州大地,沟通不同的方言,更能沟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汉字。
文明的核心是学术思想。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学术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而学术思想的停滞,必然导致文明的衰落,乃至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诸子百家争鸣,建构了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他们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先哲们一起造就了“轴心时代”,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由于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明和异族文化,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提供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吸收消化了佛教文明。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逐步融入中国文化,最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异族文化,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不仅没有消解中国文化,反而被中国文化所融合,进而为中华文明贡献了养分,补充了新鲜血液,使得中华文明更显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生密码,只有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择细流,奔涌向前。“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发展促进和保障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学术思想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中华民族前行。先秦诸子百家之后,先是发展出汉朝经学。汉武帝在秦朝统一政治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文化,“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朝经学是先秦儒学的第一次更新,重视注释经典的名物。次是发展出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不愿受到名教束缚,而要崇尚老子、庄子,清淡玄理,不务实事,追求个性和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再是发展出隋唐佛学。佛教自西汉传入五百年后,经过格义会通,终于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的禅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继之发展出宋朝理学。宋朝理学家以儒学为基础,汲纳佛、道精义,主张性即理,贯通哲学、历史、伦理、教育诸学科,建构了庞大精微的程朱理学体系。宋朝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第二次更新,注重阐述经典的义理。随后发展出明朝心学。心学属于理学的范畴,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异在于心、性谁为形上本体的不同观念。传统社会末期,则是发展出清朝朴学,致力复归于汉学注释经典的传统。创新发展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生动力,只有创新发展,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动,赢得未来。
现在,中华文明又一次站在了创新发展的历史关口。自1605年利玛窦编辑出版《乾坤体义》算起,西学传入中国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自1840年中国迈入近代化算起,西学传入中国已近二百年历史。西学东渐,西方文明的输入,使得中华文明面临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中华文明曾经从容应对了佛教文明的挑战,必将坚韧不拔地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只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学习吸收消化融合西方文明不停步,开放包容、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再创辉煌。
(作者系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