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建设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支撑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2024-10-02陆小华

对外传播 2024年9期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部署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还提出要“建设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这就要求不仅需要通过更有效运用体系力量来实现“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还需要通过更有效发挥文明的力量、机制的力量等来支撑进一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体现好中国的文明观、发挥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效能、弘扬好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方面,回答好如何以建设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支撑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一重大命题。

【关键词】国际传播体系 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观 国际传播效能 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①“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其中的重要改革举措。《决定》还提出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这一系列根据实践需要新提出的改革举措,②目的是更有力地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更高水平地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所要求的“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要求,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国际传播对象众多、领域巨大,不仅涉及面广量大,而且需要在多种层面、多个层次借助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内容形态进行。因而,国际传播既需要专业力量专业地做,又需要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有效协同地做;既需要业界人士身体力行地做,又需要把千百万自觉或不自觉在做国际传播工作的人们整合到一个体系中。这就需要秉持先立后破的原则,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以更有力的管理体制、更顺畅的运行机制、更有效的协同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聚合成一个协同运作的体系,更好发挥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使其更好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

要实现“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目标,不仅需要通过更有效地运用体系力量来实现“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还需要更有效发挥文明的力量、机制的力量等来支撑进一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回答好如何以建设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支撑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一重大命题。

一、体现好中国的文明观:中国国际传播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传播不仅承担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④还承担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七个着力”之一“着力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中国国际传播还要站在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点上承担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既要努力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与成果,它本身的发展与成效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与成果的体现。因此,总体上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国际传播在新时代新阶段所肩负的三重使命。在认识上,需要从政治高度、战略层面深刻理解;在实践上,需要把握好三者间的有机联系一体践行;在理论上,需要一体贯通研究阐发,基于三重使命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推进工作。⑤

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间的对话,更是文明层面的交流。世界各国在国际传播中如何看待、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发展与安全问题,体现其所秉持的文明观和对人类未来的认知、态度、愿景与行动。客观上,在国际传播活动中更好地体现中国所秉持的文明观,更好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国际传播所肩负的政治性强、战略意义重大的特殊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继2021年、2022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三大全球倡议既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体现了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中国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重塑中国国际传播价值提供了基本指向与依托。全球文明倡议所提出的“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观、顺应了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需求,而且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起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是体现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成果。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与践行必然要求进一步优化中国国际传播理念、范式、方法、策略,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价值与效能。它要求着力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立足点和本质追求,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且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它要求优化国际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的着力点,不仅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还要及时有力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建设进程和标志成果;它要求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努力重点和实践重心,不仅要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而且要努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和中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层面的话语权,以有效落实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它要求中国国际传播的价值表达和能力提升重点,不仅要善于“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⑥而且要善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同时,体现中国的文明观和价值观,体现中国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意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这就要求在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层面把握中国国际传播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创新理论范式、优化传播方法、调整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能。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把自己的现代化放置于人类文明的维度进行考量,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还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等多次表达中国的文明观之后,对中国文明观的最新表达。⑦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强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行天下大道的努力和行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2022年3月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文明倡议一经提出,就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⑧截至2024年3月15日,据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统计,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以来,海外媒体相关报道达2000多篇,涵盖英、中、法、意、德、日、韩等近20个语种,其中英文报道量居首位,远高于中文、阿拉伯语、法语等其他语种。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确定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突出强调文明对话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可以说,这既是促进国际社会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效能:让国际传播体系更有效力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部署,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有力举措。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变革,同样也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利用各种渠道、媒介、形式开展国际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很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当今世界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今天和今后的国际传播所面对的历史条件、技术条件、舆论条件都与以往有重要不同,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国际传播重点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在复杂的舆论斗争中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也需要更顺畅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支撑。这都需要在国际传播领域通过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来推进系统性变革,从而获得改革效应和所期望的效果。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运用体系力量来实现“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换个角度看,国际传播实践实质上是涉及一个国家外部环境与国际认知的影响力竞争,具体效果反映在国家形象特别是话语权上,即是否“说得出、有人听、有效果”。体系性对抗和竞争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竞争形态。影响力竞争,本来就是一个全体系的战略问题,只是比较直观地体现在了内容产品等层面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所谓生态系统竞争,实质上就是体系建构与运用成效的竞争,就是一种体系竞争。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相关要素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遵循一定法则、规则和制度安排有效运行的集合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协同系统。在这样的集合体中,相关要素产生新的连接方式与协同方式,从而形成体系聚合,并发挥出新的效能。⑨因而,必须通过构建运作体系以增强体系竞争力。而国际传播运作体系的核心,是由参与全流程工作的“人”及其所构成的人力资源为主干,在现代信息技术等支撑下,按照相应生产服务流程、制度安排,构成一个有机运作的体系性组织。这样的运作体系能够更有效率地集聚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更有效地激发这个体系的潜力和活力,形成可持续的综合竞争优势,取得更符合期望的国际传播效果。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进程,就是系统集成、整体谋划、创新体制机制的进程,就是一步步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传播优势的进程,就是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进程。但要使所构建的国际传播体系更有效力,不仅要发挥好体系力量,还要更好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多国际共识和文明力量。

这就要使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更加机制化,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流程、标准和规范,有效提升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成效。这也是《决定》部署“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的意旨所在。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即由体制、制度、方法、程序等构成的推动更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系统化手段和力量。人们通常以一定的规则、规律或者步骤来描述“机制”。所谓“机制”,是完成某个任务或者实现某个目标的方法、程序,是催生或控制特定过程或现象的系统性手段,“是遵循和利用某些客观规律,使相关主体间关系得以维系或调整,实现预期的作用过程”。⑩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机制与体制是密切相关的。体制是规范意义上的,是一种预先设计确立起来的关系架构,是静态的;机制则是维系和调整体制关系或非体制关系的作用过程,通常具有动态性。体制是由正式制度建构起来的,不同体制都由制度而明晰。机制是实然状态下的,虽然也同制度发生紧密关系,但是机制是隐匿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真正对事物施加影响的因素。11在机制的形成上,制度的作用更加直观可见,但“机制不是制度,而是制度的转化形式”。12人们可以“透过机制而发现‘执行的制度’”,“诸如制度系统的结构和关系模式及其内部工作方式和激励规则等,正是我们所谓的机制”。13因而,如果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那就是落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一整套可执行也必须执行好的制度、方法和规则体系。

要更好体现中国的文明观,让所构建的国际传播更有效力,不仅要加快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而且要有效发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的效能。这也是把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看作是一整套可执行也必须执行好的制度、方法和规则体系的意义所在。率先践行、落实、体现好全球文明倡议是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的题中必有之义。机制的构建通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机制的运行则必须特别重视如何让其相关的人发挥适当能动作用。这是发挥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之效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弘扬好全人类共同价值,更高水平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会议要求:“要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14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在“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15就是现国际传播体系“更有效力”的最好证明。

面对当今世界,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既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也要善于讲好人类故事,在美人之美中促进美美与共;还要善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美美与共中体现中国的文明观、价值观。

中国国际传播要充分、有力体现出中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维护者、建设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强调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他还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6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强调:“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并在这次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呼H9s3no5eQ/IBtadLEcs6sm54cSEWfQ4EJdAiZee7C9Y=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在国际传播具体实践中丰富、自然地体现中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维护者、建设者,在传递、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体现出中国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这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要在国际传播中体现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就要善于在表达时体现出对不同文明的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分国家大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在国际传播中对其他国家、民族、文明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才能更愿意听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才更可能理解中国声音、中国发展、中国愿景。这实际上既体现中国的文明观,也体现中国传统智慧。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不仅阐述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深刻哲理,还就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这个中国方案,应当体现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中。

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体现,中国国际传播不仅要善于讲好自己的故事,要善于讲好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其他文明的故事,还要善于讲好人类的故事,在美人之美中促进美美与共,促进文明互鉴。与世界对话,不仅要努力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还要努力展现好其他文明、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和努力,展现好其他文明之美。而这实质上也在体现中国的文明观、展现中国人民的文明素质、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美人之美,就是在体现中华文明之美;美美与共,就是在体现人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如何进步、如何携手走向未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20&ZD317)、天津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全球文明倡议与中国国际传播策略研究”(TJWHSX2302)研究成果。

陆小华系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注释」

①《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live/2024/34321/index.html,2024年7月19日。

②同①。

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s:// 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年10月25日。

⑤陆小华:《中国国际传播的三重使命》,《天津日报》2024年5月13日,第9版。

⑥同④。

⑦《习近平为何首提全球文明倡议》,中国新闻社官网,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60587075992940104&wfr=spider&for=pc,2023年3月17日。

⑧《外交部发言人:全球文明倡议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人民日报》2023年3月17日,第5版。

⑨陆小华:《媒体融合运作体系构建方法与实现路径》,《现代传播》2019年第10期,第1-11页。

⑩李松林:《体制与机制:概念、比较及其对改革的意义——兼论与制度的关系》,《领导科学》2019年第6期,第19-22页。

11同⑩。

12同⑩。

13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14《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9日,第1版。

15同14。

16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第1版。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