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2024-10-02胡正荣郭海威

对外传播 2024年9期

【内容提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党中央基于对国际舆论形势、国际传播格局统筹把握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建强用好国际传播矩阵、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畅通中外沟通对话渠道,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基础底座。落脚至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其内含提升国际局势洞察力、深化中华文明影响力、增强中国话语穿透力、拓展中国符号连接力等价值面向。着眼未来,本研究提出健全评估研判机制、优化议题设置机制、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构筑防御应对机制,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国际传播体系 全球竞合 对话机制 议题设置

当前,国际秩序持续发生深刻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进程不断加快,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广泛共鸣。南北权力重新配置过程中,大国竞争、地缘政治、地区冲突等的紧张态势持续加剧,不同利益、规范、思潮和价值观方面的博弈日益激烈,亟需探寻建立兼具公平性、包容性、多样性的交流对话机制,形成更具韧性的双多边关系。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全球各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更有效地互动与合作,并确保即使在国际关系紧张或困难时期,亦能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既是党中央基于对国际舆论形势、国际传播格局统筹把握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亦是我国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战略因应。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良好的国际舆论生态。以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纽带,将进一步促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紧密融合、互为启发,进而为中国的全球叙事赋予可行性与可信度。

一、筑牢构建国际传播体系的基础底座

全球范围内的传媒生态、舆论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尤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介入数字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使得国际舆论场充满变数,推动国际传播秩序动态调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即是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旨在有组织、有步骤、有协同地开展国际传播,以对话增进理解,以合作化解分歧,以互信消除风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话语支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在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坚持系统集成、统筹推进,扎实筑牢国际传播体系的基础底座。

(一)建强用好国际传播矩阵,重构国际传播格局

面向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应用、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庞杂无序的用户数据、偏好各异的国际受众,打造广泛覆盖、互为支撑、创新驱动的国际传播矩阵,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关键一步,亦是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积极拓展国际传播阵地,掌握在国际舆论场发声的渠道控制权,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夯实主责主业,深化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①强化国际舆论引导能力,要统筹处理好集约与分散、共通与差异、优质与高效、激励与监管的协同关系,要继续加深与国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优化国外社交媒体布局。要着力建强用好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社交平台,扶持商业社交平台,加快构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

(二)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争取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决定传播主动权。作为国家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旨在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进而在中国形象塑造、中国立场阐释和中国方案宣介上掌握主动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要以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主张、中国实践、中国经验,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由“他塑”转向“自塑”与“共塑”。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着力创新话语表达、改进叙事技巧、提升叙事本领,充分考虑中外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聚焦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共通性议题,以共情传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③

(三)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凸显了中国号召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也是推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必然要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即要以宽广胸怀理解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通过交流对话增进文明互信,推动不同文明和衷共济、平等相待,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奠定价值基础。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就是要在对人类文明的地域分布、内涵差异、认知鸿沟进行准确理解、系统把握基础上,建立协同高效的文明交流互鉴机制,防范和化解文明对抗与冲突风险。

(四)畅通中外沟通对话渠道,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最终应落脚至基于沟通对话的相互理解,因此畅通中外沟通对话渠道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传播体系效力意义重大。一方面,要不断扩展和畅通沟通对话的线下渠道,围绕国际共同议题拓宽交流合作领域,通过举办国际交流活动、论坛等形式,为中外沟通对话搭建平台、畅通渠道④,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走出去、请进来”创造便利条件,形成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更大合力,营造开放共建的国际人文交流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建强用好数字化交互共享平台,打造和畅通沟通对话的线上渠道网络,同时确保数字平台建设与高质量数字内容供给互为促进、协同发展,形成不同文明相互启迪、优秀文明成果共享、借鉴吸收与创新转化同频的良性循环,为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创造机遇。

二、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价值面向

在全球竞合视野下,国与国的综合较量并不局限于硬实力上的正面交锋,国际传播格局作为国家软实力分布的重要表征与映射,亦是大国较量的关键场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折射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具有多重价值考量。

(一)提升国际局势洞察力,倡导新的全球秩序

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既往由西方国家主导建构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叙事,正受到越来越多南方国家的抵制与瓦解,“全球南方”国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得以恢复和增强,并出现诸多替代性的发展叙事。⑤正如更多国家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其不仅佐证了中国所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的强大吸引力与号召力,亦映射出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国际秩序与全球发展期待的疏离,世界正向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新全球秩序过渡。基于此,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旨在深刻洞察动态变化的国际局势,找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未来方向,并于更广范围、更高视野对外分享和解读中国发展经验,向世界传递和阐释合作共赢的发展愿景,影响和推进国际秩序的转变。

(二)深化中华文明影响力,建立新的对话机制

中国提出的“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获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体现出中国倡议促进全球文明对话的努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在倡导文明多样性和文明交流合作议题上的价值主张。中华文明历来坚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理念,提倡并尊重文明多样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源远流长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文明间的对话障碍仍然存在,“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其挑战性与偏见性将加大人类不同文明间的理解鸿沟,且易造成进一步的文明撕裂。对此,以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赋能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显得至关重要,即对外广泛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相互成就的文明主张,驱动建立新的文明对话机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有力支撑,进而弥合不同文明间的理解差异,化解猜疑、消除敌对。⑥

(三)增强中国话语穿透力,塑造新的国家形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对外表达中国价值观念、发展愿景的中介和工具,旨在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和理解中国。从中国对外传播话语实践来看,尊重、理解、透明、合作、规则、互不干涉等表述特征及叙事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共情和接续传播,让世界看到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作出的切实贡献。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竞合,增强中国话语穿透力,是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落脚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叙事基础,将各国发展所面临的共通性议题融入中国概念和符号体系,探索中国发展模式与人类发展目标的共鸣点,⑦塑造新时代中国作为全球发展与治理的参与者、引领者而非干预者、破坏者的国家形象。

(四)拓展中国符号连接力,打造新的接触模式

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等作为中国广泛连接世界、凝聚共识的载体,正愈发成为塑造新的全球秩序与规则的重要支柱。多边合作框架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气候适应、冲突解决、能源安全、粮食生产、流行病防范等作为大国输出的标签符号,是新形势下中国国家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有力注脚。较之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符号凸显共赢而非侵略、凸显合作而非挑战、凸显包容而非霸权,这一点从中国近年来的对外援助项目及联合发布的多项《北京宣言》可见一斑。锚定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符号的辐射力、连接力,基于对中国同“全球南方”国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宣介,既能有力反驳国际舆论场中的对华不友好声音,亦将有助于在交流互鉴中探索打造新的接触模式与合作机制。

三、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策略路径

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适应国际舆论环境变化、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仍将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面向。对此,需要从系统性、全局性视角出发,适时调整和优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实施方略,从而在新的国际舆论场中保持战略优势和定力。

(一)健全评估研判机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面对动态演进的国际舆论场,围绕涉党和国家重大议题,要着力健全舆情监测、评估、研判、预警及应对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智库机构、行业组织等相应主体的协同配合,认清战略评估在新一轮信息战、舆论战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国际舆论场中的不友好声音和破坏企图,应确保相关专题研究、议题研判具备跟进性、前瞻性、预判性,而非长期处于迟滞状态。要在舆论战视野下对西方国家的反华、遏华战略进行全面审视和系统考量,找寻其制定对华政策的逻辑规律,及时研判、预测未来风险。针对重点议题、重点事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做到提前摸底,把握潜在风险,厘清我方优势与短板,分级做好各类应急预案。要对舆论战中的人机协同攻击保持警惕和防范,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团队,确保对舆论攻击苗头快速识别、有力回应。

(二)优化议题设置机制,加强有效内容供给

面对新形势下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变化,要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优势,就必须积极争取话语主动权、主导权。既要主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亦要聚焦世界大势、国际事件和重大时代命题,主动设置国际议题。在叙事策略方面,应准确把握国际舆论场中舆情发酵规律、社交传播规律及受众情绪反应,构建多主体协同的议题传播策略,对关键议题开展深度、系列解读,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引发讨论,把控和引导涉华舆论走向,力争在关键议题领域打造“话事权”。应着力构建系统科学的内容评价机制,提高权威理性内容在国际舆论场的传播声量,改变西方主导、流量主导、情绪主导的舆论局面。要加强主流媒体、智库机构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推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意见领袖,聚焦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进行优质内容输出,增强我国向国际舆论场提供权威信息、发表专业观点的能力。⑧

(三)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提高国际利我声量

在大国博弈视角下,推进国际传播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巩固壮大我国在国际上的“朋友圈”,于全球范围内加强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中的知华友华亲华力量,凝聚形成舆论合力。着力优化同国际社会各方力量、平台等的交流合作机制,既要在重要国际平台主动发声,亦要促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角色“为我发声”,⑨多方协作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要吸取俄罗斯被西方国家污名化和剥夺话语权的教训,抓住和创造各类机遇,在现有国际体制及重要国际机构中争夺领导权,塑造和壮大中国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强同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积极争取中方人员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确保关键时刻能为中国发声。围绕国际传播体系构建,要积极参与制定和维护国际规则,掌握战略主动,从而打破西方国家为中国设置的话语屏障。

(四)构筑防御应对机制,保障话语权适配度

在舆论战视野下,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劲意识形态攻势和舆论攻势,需要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策略。对于西方国家挑起的舆论战话题,要有理有据有节给予回击,注重用好国际传播矩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回应,防止因释疑不及时或应对不力,导致谣言或抹黑信息在国际受众中建立刻板印象。针对西方国家酝酿或即将出台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标准及法规,及其拟举办的重要国际论坛,要进行动态追踪、对等反制。围绕西方国家对华舆论战中的多样化叙事,要着力构建分级、高效的舆情响应机制,并建立由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智库机构、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性合议机制,提高舆论战应对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要加强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政府部门与智库机构等多部门多层次联动聚焦涉华议题及时释疑解惑,引导国际社会情绪。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亦显著增强。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在推进全球连通、进步与繁荣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所发起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议题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共鸣,与全球各国一道重新定义和构建世界秩序。着眼国际舆论场,中国议题正越发深刻贯穿和影响世界各国政治议程,其在映射中国影响力的同时,亦表征着中国或面临更多舆论攻击,涉华议题讨论泛化风险加大。此外,依靠科技进步,人机协同已经下场开始对华进行舆论作战,在社交媒体表现活跃,今后其将愈发成为西方国家狙击中国影响力的有力武器,⑩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较准确研判对华舆论斗争态势并制定有效策略,将辅助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对华“挂图作战”,造成严重舆论破坏。

基于此,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既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亦是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把握发展主动权、打造利我叙事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未来视野下,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为支撑,中国应更好发挥全球发展与治理的引领者角色,广泛连接全世界发展主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样本,于更大范围内凝聚认可与认同,切实提升国家公信力与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流程、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2ZDA088)阶段性成果。

胡正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郭海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注释」

①胡正荣、郭海威:《共建“一带一路”语境下主流媒体的传播实践与效能提升》,《电视研究》2023年第11期,第22页。

②陈玉骢、罗健:《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立场、要旨与路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年第14期,第6页。

③韩春苗:《围绕“三重叙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2024年第1期,第31-32页。

④鄢传若斓、邢丽菊:《新形势下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机遇与挑战》,《对外传播》2024年第2期,第28页。

⑤史安斌、朱泓宇:《国际传播叙事的“南方转向”——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扎根研究》,《传媒观察》2023年第9期,第19-20页。

⑥张昆、张晶晶:《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时代语境、价值要义与战略布局》,《中国编辑》2024年第4期,第6页。

⑦程曼丽:《从元话语理论看国际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建构逻辑》,《对外传播》2023年第9期,第7页。

⑧张志强、陈秀娟、韩晔:《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智库国际传播机遇、现状与提升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第4期,第781页。

⑨高晓林、梁永涛:《缘起·内涵·价值: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守正创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第27页。

⑩胡正荣、孟丁炜:《给算法以文明:算法治理赋能国际传播效能测定》,《对外传播》2023年第10期,第5页。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