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上海医疗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10-02张绍君刘程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5期

摘要: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加速,民众对于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基于2024年上海民生民意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市民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健康素养显著提高、心理健康福祉不断增进、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此外,上海数字化转型为医疗服务赋能,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亦见显著成效。不过,当前仍然存在医院就医服务环境有待提升、分级诊疗体系有待完善、市民健康素养存在群体性差异、多样化体育健身设施供给仍显不足、互联网医疗服务能级有待提升、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着眼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亟需不断优化医院就医服务环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能级、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疗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4.05.0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健康服务不仅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而且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疗健康领域改革,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上海也实施了《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切实推动了上海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

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面对市民对高质量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的殷切期盼,上海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仍然存在着健康服务供给不充分与发展不均衡、市民健康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尚待提高等现实矛盾。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上海市民健康服务需求和医疗服务中的主要问题,课题组于2024年5—6月组织开展了“‘十四五’上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民生民意”调查(面向上海市常住人口,样本量为2000人)。本文将对上海医疗健康服务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围绕进一步优化医疗健康服务提出对策建议。

一、当前上海医疗健康服务的总体状况与趋势

(一)市民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上海各级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市民健康,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资源配置,已经形成从社区医院到三甲综合医院的广泛覆盖和层级分明的医疗服务网络。这些举措成效明显,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市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和疾病防治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22.5%的市民自评身体“非常健康”,57.5%的市民自评身体“比较健康”,而自评身体“一般”“不太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分别只占12.7%、6.6%、0.7%。可见,市民总体健康状况呈现出良好态势。这在人口统计数据上亦得到证实。2022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3.18岁;2023年婴儿死亡率仅为2.14‰、孕产妇死亡率仅为2.89/10万,而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9.7%和94.0%。这些主要健康指标均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

(二)市民健康素养显著提高

上海始终高度重视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截至2024年,上海已连续16年向全市常住居民家庭无偿提供健康知识手册与实用性健康辅助工具,帮助市民有效掌握健康知识。此外,上海还积极调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务人员等专业力量,实施健康科普专项与人才能力培育专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健康科普服务质量。受益于此,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不断提升。

本次调查显示,60.3%的市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较健康”,22.8%的市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在积极践行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调查还显示,市民对于营养信息、慢性病防治和基本医药知识的掌握状况良好。77.5%的市民表示了解如何从食物标签上获取营养信息,71.5%的市民表示了解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79.8%的市民表示了解常见的非处方药的正确使用要点。这与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发布的2023上海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一致。该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到40.5%,提前达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中的2030年目标(40%),表明市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居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3]

(三)市民心理健康福祉不断增进

健康不仅只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职场竞争与多重生活压力交织,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健康风险。上海高度重视市民心理健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推动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理念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中心”转变。通过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完善员工心理服务网络、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已经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4]此外,上海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热线工作等心理健康服务,为增进市民心理健康福祉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显示,89.6%的市民对在上海生活感到安全,86.2%的市民感到幸福,75.4%的市民认为上海的大部分人都值得信任,85.1%的市民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融入上海,82.5%的市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36.8%的市民表示遇到困难时,“总是可以”获得外界支持,58.8%的市民表示“有时可以”获得外界支持,仅有4.2%和0.3%的市民分别表示“很难如此”和“完全不可以”。由此可见,覆盖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持续为市民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使得市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高。

(四)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

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设施专项规划(2024-2035年)》,通过连续六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上海公共卫生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近年来,上海打响一批知名医疗服务品牌,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和6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三级医院(西医)、公立中医医院“国考”位居全国前列,社区卫生在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发展评价中排名第一。[5]本次调查从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医生技能、医疗费用、治疗效果和廉洁从医六个方面考察市民对于上海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市民对就诊环境的满意比例为85.0%,对服务态度的满意比例为81.2%,对医生技能的满意比例为87.8%,对医疗费用的满意比例为61.0%,对治疗效果的满意比例为85.7%,对廉洁从医的满意比例为79.4%。由此可见,市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从对各级医院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市民对三级医院的满意度最高。具体而言,90.5%的受访市民对三级综合医院表示满意,79.5%的受访市民对三级专科医院表示满意,且对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好评比例都超过70%。

(五)数字化转型赋能医疗服务

近年来,上海持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积极赋能医疗服务领域,助力医院管理效能和诊疗能力双重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医疗健康服务。

一是利用5G、AI助力医疗。互联网远程技术使得远程多学科会诊、远程超声诊断、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查房成为可能。同时,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5G+区块链”“出生缺陷防控数据服务平台”、远程诊疗平台、CTA影像AI阅片等依靠科技加持,为医患双方带来诸多便利。[6]

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11家医疗机构取得互联网诊疗服务资质,实现全市区域全覆盖、市区社区各级机构全覆盖、综合专科全覆盖、中医西医全覆盖和公立民办全覆盖。上海不断完善市民登录互联网医院就医统一入口,鼓励互联网医院开具长期处方,支持互联网医院提供跨院复诊服务。社区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动态更新健康调查结果,建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连接,落实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当前上海已推出21个医疗领域便民服务举措落地见效。同时,逐步夯实数字化底层基础,实现“一云一网一链一认证”的立体式行业数字化。此外,推出“便捷就医”1.0、2.0和3.0方案,推动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精准预约、检查检验互联互通互认、医疗付费一件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代煎配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覆盖全市公立医疗机构。[5]

(六)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成效显著

全民健身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是广大市民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建设全球健康城市的重要内容。[7]“十四五”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关于本市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上海积极推进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

数据显示,上海市2023年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55.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2023年新建和改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3个、市民健身步道81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301个、市民健身驿站101个、市民运动球场245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3个,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达到25个。[2]总之,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已取得积极成效。

二、当前上海医疗健康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就医服务环境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受访市民过去一年内在上海医疗机构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医排队时间长(占39.8%)。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对外地患者有强大的吸附力。[8]这种虹吸效应加剧了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导致市民就医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医院存在门诊就诊预约率低、门诊流程不清晰、就医时段人流聚集和效率偏低等问题。对此,不少就诊患者表示,希望通过清晰化网上预约挂号流程和线下挂号流程来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9]

第二,挂号困难(占20.4%)。市民反映的就诊挂号问题主要是“预约挂号难”“黄牛现象”和“重复挂号”。其中,预约挂号问题主要表现为电话预约不成功、网上预约无效、网上预约名额不足、预约等候时间过长等。“黄牛”垄断“专家号”,利用线下“找人排队”、线上“占号”的方式抢占号源,也影响民众有序就医。[10]看病“一天难看完”“重复挂号烦”给不少患者增加了就医负担和时间成本。还有不少市民对反复挂号、反复缴纳登记费表示不满。[11]

第三,适老化服务欠完善。调查显示,17.7%的老年市民反映就诊医院咨询通道不够畅通,希望能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到岗协助操作。老年患者反映的问题还包括:医院叫号不清晰、字号较小,难以看清听清;门诊签到标识太小,不方便寻找;门诊大厅椅子较少,不便于候诊。还有市民表示希望提高预约服务的便捷性和开通针对老年人的志愿者提醒服务。[9]

(二)分级诊疗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着力打造“顶天、强腰、立地”格局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整合不够、协同不足等问题,分级诊疗格局的构建仍面临一定困难。[12]

调查显示,64.1%的市民优先选择三级综合性医院就诊,且57.0%的市民表示在过去一年内没去过二级医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集中,虹吸现象明显。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凭借医疗技术水平、人才、资金与品牌效应等在医疗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民众对其信赖度和认同度高。第二,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级不高,功能定位不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具有人口聚集和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但是大多集中于高级别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而二级医院发展相对较缓、难以形成竞争力。[13]在分级诊疗体系中,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同时承担一般疑难杂症和部分危重急症。然而,现实中三级医院的资源优势弱化二级医院,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承担起不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且与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重合,这使得二级医院在医疗卫生体系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问题。[14]第三,我国尚无严格的全科医生和转诊制度,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院就医。一些人无论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如何,总会优先选择三级医院就诊,这就会导致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人问津的结构性矛盾。

(三)市民健康素养存在群体性差异

调查发现,上海市民健康素养在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群体差异。从学历来看,低学历群体的健康素养往往较低。对于如何从食品标签中获得营养信息,高中及以下学历者中有14.9%的人表示“不了解”,大专和本科学历者、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的相应比例则分别只有7.5%和2.6%。对于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5.2%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表示“不了解”,而大专和本科学历者、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仅为9.0%和6.9%。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常见的非处方药,三类学历群体表示“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0.3%、3.6%和1.7%,也显示出学历与健康素养的正向关联。

从户籍来看,上海户籍人口普遍拥有更高的健康素养。外来常住人口表示“不了解”如何从食品标签中获得营养信息的占到11.8%,而上海户籍人口的这一比例只有7.8%;外来常住人口中有13.6%的人表示“不了解”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上海户籍人口的这一比例为8.6%。不过,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常见的非处方药,上海户籍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表示“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6.1%和5.0%,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收入来看,高收入群体拥有更高的健康素养。年收入少于8万元者、年收入在8万—30万元之间者中分别有10.2%和9.4%的人表示“不了解”食品标签中营养信息的获取,而年收入大于30万元者的这一比例仅为3.9%。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常见的非处方药,年收入少于8万元者中有8.6%的人表示“不了解”,年收入在8万—30万元之间者中有5.0%的人表示“不了解”,而年收入大于30万元者的这一比例仅为2.0%。不过,对于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三类收入群体表示“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1.2%、10.5%和11.8%,并无显著差异。

(四)多样化体育健身设施供给仍显不足

与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当前上海的体育健身设施资源的供给仍显不足。

本次调查显示,市民普遍期待更加便捷、多样化的体育健身设施。具体而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55.6%)希望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兴建市民健身中心,以便就近享受到专业的健身设备与服务,无须远行即可开启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市民健身步道(54.5%)也备受青睐,这表明市民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更多步行或跑步锻炼的机会,从而享受自然与运动的和谐共生。此外,市民对运动球场(44.6%)的需求也相当强烈,反映出大众对于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热爱与参与热情,期待有更多场地支持这些社交性强、趣味性高的体育活动。另外,市民还希望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更新维护(66.2%),期望相关部门重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运行状况,并定期进行检修与更新,确保健身器材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五)互联网医疗服务能级有待提升

近年来,上海互联网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其可及性和便捷性都有显著提升,但未来数字化医疗服务能级仍可进一步提升。本次调查主要发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深度不足。调查显示,市民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要用途是网上预约挂号(48.4%)、在线支付(39.0%)和查询信息(32.4%),而使用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及康复服务者则仅占10.1%。这表明,市民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相对单一,仍停留在诊前阶段,而诊中和诊后的使用率不高,在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及康复服务的普及性和可及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是互联网就诊的准确性欠佳(占30.5%)。由于远程诊疗的局限性,医生难以全面、直观地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加之患者自我描述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导致诊断结果的不准确或治疗方案的偏差。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和信任危机。

三是医患沟通体验欠佳(占30.0%)。在线诊疗平台往往难以复制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语言信息和非正式沟通方式,导致医患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充分和准确。此外,网络延迟、技术故障等问题也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四是隐私安全问题(占26.0%)。这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中不可忽视的风险点。在数字化时代,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极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的目标,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将可能对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等。

(六)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当前,心理健康服务仍然存在高质量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对当前心理健康服务突出问题的评价中,最受关注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足(占27.2%)。这意味民众对心理健康和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率仍然比较低,缺乏系统的防治知识。[15]此外,25%的受访市民认为,公众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有病耻感。这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也阻碍一些人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可能性。

二是心理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衡(占27.1%)。心理健康医疗资源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优质心理健康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使得偏远区域民众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专业服务。此外,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队伍仍显薄弱,也影响市民获取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机会。

三是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服务(占26.1%)。这凸显了心理健康服务在满足多元化需求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但当前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在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方面尚有不足。

四是医保覆盖范围有限(占24.2%)。这意味着,有的市民即使意识到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也可能因经济负担而望而却步。当前医保对于精神健康药物的覆盖范围有限,一些高效但费用较高的药物尚未被基本医疗保险纳入支付范围。因此,亟需探索更加广泛、灵活的医保支持政策,以降低心理健康服务的经济门槛。

三、进一步推动上海医疗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医院就医服务环境

第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与就诊流程。合理布局医疗资源,鼓励和支持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减轻三级医院的压力。清晰化门诊流程,简化就诊环节,提高诊疗效率。加强导诊服务,为患者提供清晰的就诊指引,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往返。第二,提升挂号系统的可及性与效率。优化互联网、电话等预约挂号功能,方便患者随时随地进行预约。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黄牛”倒卖专家号的行为。优化医院内部流程,减少患者重复挂号现象。探索“一次挂号管多天”“先化验检查后挂号诊疗”等挂号方式。第三,完善医院适老化服务。在医院内增设针对老年患者的服务岗位,帮助老年人操作自助挂号机、指引就诊流程等。在门诊大厅等公共区域增设老年患者座椅,优化叫号系统和签到标识,确保老年人能够清晰看清、听清相关信息。简化预约服务程序,减少老年人因操作不便带来的困扰。

(二)健全分级诊疗体系

第一,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减轻三级医院压力。严格控制市级医院床位规模,严格考核三级综合医院门诊住院比等指标,引导三级医院优化门诊结构、减少普通门诊。在医疗价格设置上采取自由就诊与转诊的价格双轨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分流。第二,提升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级,明确功能定位。增加对二级医院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更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发挥二级医院“中枢”作用,加强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动,构建高效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医疗联合体。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转型,紧扣民众迫切的医疗需求,寻找差异化发展的新路。第三,恢复和重建严格的转诊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象征性地收费甚至免费,高等级或专科医院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由社区医生转诊的患者优先获得诊治,并且在费用上采取更为优惠的收费标准。[16]

(三)推动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惠及全体市民

第一,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与分层施策。设计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健康教育课程,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聚焦低学历群体,开发适合的健康教育材料和课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重点普及基础医疗知识。第二,推进普惠健康服务惠及外来常住人口。确保外来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等,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政策差异。在社区设立更多健康服务站点,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和体检服务,重点关注外来常住人口的健康需求。第三,实施健康帮扶政策。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免费体检等优惠政策,减轻其医疗负担。鼓励医院、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提供免费或低价医疗服务,切实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

(四)加快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第一,兴建或改扩建市民健身中心。优先考虑在人口密集、需求较大的社区兴建市民健身中心,确保每个区域都能有专业的健身设施。在规划新建社区时,应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对于老旧社区,可以通过改造闲置空间、拆除违章建筑等方式腾出空间用于体育设施建设。第二,推广市民健身步道。结合城市绿化工程,建设连接公园、绿地、河道的市民健身步道。沿途设置休息座椅、指示牌等设施,方便市民步行或跑步锻炼。在步道沿线设置观景台、雕塑等景观点,让市民在锻炼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城市的自然风光,提升锻炼的愉悦感。第三,增加运动球场数量。对现有的运动球场进行扩建或改造升级,提高场地利用率和安全性。增加夜间照明设施、设置更衣室和淋浴间等配套设施,满足市民在不同时段的运动需求。在条件允许的区域新建多功能球场(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可以转换使用的球场),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第四,定期检修与更新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时的器材,保障市民的健身安全。

(五)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能级

第一,深化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应用。通过政策激励、宣传教育和合作推广,鼓励医疗机构和患者使用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及康复服务。优化用户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流程,吸引更多用户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第二,提高就诊准确性。加强远程诊疗技术培训,提高医生通过视频、图像等获取患者信息的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为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病情分析。第三,改善医患沟通体验。开发更加人性化的在线沟通平台,支持语音、视频、文字等多种沟通方式。建立患者反馈系统,及时收集和处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沟通体验。提升平台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减少网络延迟和技术故障对医患沟通的影响。第四,加强隐私安全保护。制定并严格执行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患者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和传输标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获取、篡改或非法利用。

(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形式,提高青少年心理韧性。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多种方式对心理疾病去污名化,鼓励公众正视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帮助。第二,完善区域心理卫生机构布局。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持续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充实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平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点,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心理支持等服务。第三,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根据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群体的精神健康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如情绪管理训练、压力应对训练等。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方便个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第四,扩大精神类疾病医保覆盖范围。推动将更多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和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通过调整医保目录、降低药品价格、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为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说明: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普遍性社会焦虑的形成、分化与治理研究”(课题批准号19BSH131)、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4年度创新项目“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民生民意追踪调查(20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8-07].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上海市统计局.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3-21)[2024-08-07].https://tjj.sh.gov.cn/tjgb/20240321/f66c5b25ce604a1f9af755941d5f454a.html.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2023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46%,实现16年“连升”[EB/OL].(2024-01-15)[2024-08-07].https://www.schp.sh.cn/xwzx/mtsd/2457.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本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9-03-12)[2024-08-07].https://wsjkw.sh.gov.cn/jbfk2/20190313/0012-63445.html.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设施专项规划(2024-2035年)[EB/OL].(2023-12-28)[2024-08-07].https://wsjkw.sh.gov.cn/zxghjh/20240103/99fbfb6e0d63440b97455de35720b58e.html.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如何赋能便捷就医服务的?一起回顾[EB/OL].(2022-10-17)[2024-08-07].https://www.shbsq.gov.cn/shbs/csszhzx/20221128/352523.html.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9-18)[2024-08-07].https://www.shanghai.gov.cn/202121zfwj/20211109/e86691d9d69d442e9aad3f0a880888b3.html.

张录法.大城市“医疗病”与智慧医疗助推下的城市内涵建设[J].上海城市管理,2016(2):41-46.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2023年上海市公立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公布: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很满意,建议进一步降低排队时间[EB/OL].(2024-06-04)[2024-08-07].https://www.jingan.gov.cn/rmtzx/003008/003008003/20240604/3f7bb1ea-3690-4806-9fa3-a7942fe2708b.html.

屈一平.挂号难 如何破[J].人民周刊,2019(21):18-19.

肖彤.太烦!上海市民吐槽:看病要重复挂号又排队!政协委员:可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一次挂号管多天[EB/OL].(2024-07-08)[2024-08-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975966145632435&wfr=spider&for=pc.

闻大翔.深化医改推动上海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J].健康发展与政策研究,2024(1):1-6.

何达,顾一纯,金春林.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和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22(2):239-243.

沈信姿,吴素雄.我国二级医院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1(10):864-867.

中国麻醉药品协会.《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EB/OL].(2023-10-10)[2024-08-07].http://www.withoutpain.net/law_info/1084.html.

郭有德,梁鸿.我国实现分级有序医疗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