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启东“新江南文化”建构路径研究

2024-10-02陈海燕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5期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以及文化在促进区域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新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以沙地文化为代表的启东地域文化与“新江南文化”历史渊源深厚。新时代建构启东“新江南文化”,能够为长三角文化软实力贡献新力量,也为启东文化整体发展带来新机遇。通过明确启东“新江南文化”的特点与定位,不断提升启东地域文化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文化交流与平台建设、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培养地域文化人才等增强自身文化创新和吸引力,有助于实现启东地域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打造长三角人共享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生活景象。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新江南文化;启东;路径;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4.05.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长三角地区是当前我国经济活力足、对外开放强、创新水准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之一,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启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努力回答好“打造上海、苏南向北辐射首选城市,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的实践命题,“新江南文化”是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新江南文化”的范畴

江南文化源自江南水土,是长三角地区的共有基因和精神纽带。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江南的区域概念已经发生变化,纳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即“三省一市”的26个城市,由此重组为“长三角—新江南”一体化的区域版图,其中就包含了南通市,当然涵盖了启东。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规模逐步扩大,沪苏浙皖全域都纳入长三角区域范畴,江南的区域概念和江南的文化研究,理应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

长三角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区域整合发展战略,其核心在于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壁垒,推动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效率的提升,本质上就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更是以长三角置身于世界顶级城市群的一体化,而文化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应有之义。“‘新江南文化’的范畴与长三角区域战略布局下的规划如出一辙,江南文化是文化精英的经世选择,‘新江南文化’与长三角地区属于集合中的交集关系,即长三角‘三省一市’有各种传统文化样式的存在,唯有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区域内集合而成的交集因子,是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共同文化基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按有的学者所说:“我们需要跳出以往有关‘泛江南’‘大江南’‘中江南’‘小江南’的固有视域,而从以当今上海为龙头的‘新江南’的时空定位,对江南区域概念和文化研究进行重新思考与构建。”就每一个长三角城市而言,应当认清各自在“新江南文化”版图中的地位,思考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放大自身优势,联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共同答好时代之问。

二、深刻认识启东与“新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

(一)启东与江南文化源远流长

启东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濒临黄海,是连接长江与海洋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便与江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江南居民的迁入,一百多年前,随着大批江南居民的迁入,启东这块大地上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带有苏南特色的新型文化——沙地文化。沙地文化总体上延续了江浙一带的文化传统,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又有所发展,迸发出新的亮点。启东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崇明人的后裔,因而沙地文化也受到崇明文化的影响。在方言和习俗方面,启东地区流传着两种方言:原住民使用的通东话和被广泛使用的沙地话。沙地话不仅启东人使用,还广泛流传于崇明、海门南部等地,体现了文化的交融。启东人在习俗和风俗上,也沿袭了江南的传统,如使用沙地话、保留古代发音的词语等。沙地文化体现了江海文化的多元并存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长江江南流域、太湖流域的吴越文化,淮河流域的江淮文化,以及淮河、黄河流域的汉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同时,沙地文化也体现了江海文化的果敢坚毅的自强性,一代代盐民、垦民、渔民吃苦耐劳务实肯干,使得古代南通成为全国重要的盐业基地、纺织基地。随着时代变迁,启东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沙地文化、吕祖文化、垦牧文化、盐渔文化。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看,启东与江南文化的渊源深厚,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移民背景、方言习俗以及文化特质都体现了与江南文化的紧密联系和交融,为启东“新江南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新江南文化”源于江南文化,因此以沙地文化为代表的启东文化是“新江南文化”的旧时友、老相识,两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连绵不断。

(二)启东是“新江南文化”的重要成员

文化软实力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投资,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也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长三角各地的文化多源于江南文化,又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特点,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快速融合,和谐共生,形成了“新江南文化”。“新江南文化”的核心在于其创新性和包容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江南文化的优雅、精致和细腻,又吸收了现代文化的开放、多元和创新。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新江南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成为当代江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启东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更是新时代“新江南文化”的重要成员,其所拥有沙地文化、吕祖文化、垦牧文化、盐渔文化等多样文化,是长三角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之一,文化价值丰富。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文化强国背景下,研究以沙地文化为代表的启东地域文化、研究启东“新江南文化”及其与长三角区域其他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呈现“启东担当”,具有重大意义。对此,启东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加强研究,挖掘沙地文化、吕祖文化等文化精华,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新江南文化”形成全方位、多渠道融合发展格局。

三、新时代建构启东“新江南文化”的价值意蕴

(一)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力量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启东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启东积极与上海、苏南等地开展产业合作、项目对接等活动,努力打造上海、苏南向北辐射的首选城市。在此过程中,启东的地域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传统的江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举办地域文化知识大赛、地域文化“六进”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启东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新兴的文化元素和潮流也不断涌入,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共同推动“新江南文化”的发展。在“新江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启东的特色艺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启东版画、蓝印花布等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创新元素,使得这些传统艺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成为启东“新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启东的教育事业也为“新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启东市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引进了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为启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也为“新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启东“新江南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和完善,必将给长三角地区“新江南文化”贡献新力量。

(二)为启东文化整体发展带来新机遇

启东文化以沙地文化为代表。加强沙地文化的挖掘,把沙地文化与“新江南文化”共同的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好发扬好,将沙地文化以全新的形象走向长三角地区,是当前启东文化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启东要以沙地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发展为契机,广泛聚集建设力量,推动启东文化整体繁荣发展。要深入长三角,加快“走出去”,推动启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彰显启东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期间,特别强调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长三角一体化取得更大实效。启东应当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战略契机,盘活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力求在更广泛、更深入、更广阔的层面上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省市加强合作与共享,走上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日出江海、梦启东方”特色的文化强市之路,以推进美丽启东的建设。

四、启东建构“新江南文化”的具体路径

“长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似、人缘相亲、产业相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要站在时代高度,承接过去,面向未来,融会贯通。”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分子的启东,应当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动其与“新江南文化”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启东特色的“新江南文化”。同时,启东要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在长三角地区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推动启东“新江南文化”走出长三角,走向全国,为“新江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明确启东“新江南文化”的特点与定位

启东“新江南文化”不仅继承了传统江南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精神。这种“新江南文化”体现了启东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构建启东“新江南文化”,首先必须精准自身定位,打造具有启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提升启东地域文化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启东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寻求合作,不断提升启东地域文化在长三角的影响力,为沙地文化深度融入“新江南文化”奠定基础。

1.展示启东文旅魅力

启东旅游资源丰富,从东部三水交汇的圆陀角、华东地区最早看到日出的黄金海滩,到盛世唐韵的长泰海滨城,由红色根基抗大九分校,到北部屹立千年的吕四港,再到南部隔岸相望的启隆镇,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类型多样,于2023年年底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充分展示启东文旅魅力,进一步提升启东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一是深化文旅企业合作。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的文旅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文旅项目,如德汇海粟湾生态文旅项目、太阳湖文旅商业街项目和协兴港文旅综合开发项目等计划投资额均达10亿元以上,为推动启东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参与长三角文旅推介活动。定期在上海、苏南等主要旅游客源地组织举办启东文旅推介会,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和“环沪名城”旅游圈营销活动,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展示启东的文化魅力,让启东成为尽显大江风光、独具海上风情的“窗口”。

2.打造启东文化精品

持续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围绕长三角地区游客的需求,结合“日出江海、美丽启东”形象定位,打造“花开启东”“赶海启东”“鲜美启东”“国潮启东”等四季启东品牌IP,策划启东四季营销推广活动,主攻亲子休闲、大学生群体、职工疗休养、会务会展、赛事活动、研学培训拓展等品质旅游群,推出东疆行摄游、休闲自驾游、追江赶海游、三水人文游等多条特色文旅融合专线,形成稳固的游客群,使启东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沙滩排球赛、环启自行车邀请赛等体育赛事,以及启东招牌菜推选、黄金海滩风车节、四季花海汇、海洋+吕祖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启东的知名度,还能增强游客对启东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以及新华书店、保利大剧院等国有文化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文化服务,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这些企业不仅能推动启东文化产业的繁荣,还能提升启东文化的整体影响力。

4.加强新媒体宣传

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出启东的文化旅游攻略、文化活动信息等内容,扩大启东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征集启东美食故事、吕祖传说,记录吕四古镇、东疆垦牧发展历程,在各类新媒体广泛传播,做大、做亮、做优启东全域旅游品牌,增强美食启东、生态启东、文化启东的知名度、美誉度。开展网络互动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网络问答、互动游戏等方式,吸引更多网友参与启东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启东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5.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

深入挖掘江海文化、沙地文化、吕祖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擦亮吕四渔号、评弹北调、启东版画等文化符号,开发保护张謇垦牧文化遗址、抗大九分校等文化遗存,全力推进启东全市文化资源、历史古迹和艺术展馆等文化设施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强启东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如举办吕四渔港开渔节、丰收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庙会祈福、渔民号子展演、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启东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启东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启东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使其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三)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文化一体化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整合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资源,共同打造“新江南文化”品牌,可以增强区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建启东“新江南文化”将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共同营造“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景,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共同书写长三角地区“新江南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

加强宏观调控,启东应在出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可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启东“新江南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关键任务。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政府间的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优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能够实现“同城待遇”,有助于提升游客的便利性和满意度,加强启东与其他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的互联互通。尝试省际、县际毗邻区对接合作,如启隆与崇明、启东与海门,合作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区,助推长三角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给予一定的人才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文化企业、机构共同参与启东“新江南文化”融入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建设。政府需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启东“新江南文化”融入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文化交流与平台建设

区域文化是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启东应积极开展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新江南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博物馆交流展览、非遗项目合作等方式,展示本地文化特色,增进文化认同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新江南文化”的各类研究论坛和学术交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增强长三角文化的凝聚力和认知度。借鉴“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江南文化讲堂”等做法,进一步凝聚启东地域文化研究专家队伍,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启东地域文化学术大会,推动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启东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共同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等,积极推广启东“新江南文化”品牌,有助于提升启东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例如,实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互通互认,提供异地借阅、预约等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互惠合作,提升游客满意度。在旅游方面,提供多语种服务、无障碍设施等,增强游客的便利性。

3.加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启东在打响“日出江海、梦起东方”的城市品牌、“日出江海、美丽启东”的旅游品牌的同时,应当深挖本土的沙地文化、垦牧文化等资源,持续打造书香启东、启东版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此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以特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文化产品、文化要素市场建设,重点扶持启东乾朔电子等一批优质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文化馆、版画院等引领作用,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推进版画、评弹等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文化共同体。结合启东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启东融入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提供经济支撑,从而有效推动启东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发展,深化启东地域文化与“新江南文化”的有效融合。

4.加强地域文化人才的培养

启东地域文化人才,他们不仅对沙地文化有着深入了解和研究、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承和发展启东地方文化,还在推动启东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启东“新江南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地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学生对于沙地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地域文化课程或专业,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加强启东沙地文化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实施启东地域文化人才储备计划。通过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储备人才参与到非遗项目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开放等实际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信息库,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文化人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满意度和留存率。为推动启东“新江南文化”事业发展和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启东地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以“新江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一体化逐步消除行政壁垒,促进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启东“新江南文化”的积极融入,将更高效地利用和整合文化资源,借鉴大城市及其他中小城市先进的文化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提升自身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有效带动旅游、教育、科技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成为启东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胡怀利.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徽文化融入“新江南文化”的价值与路径[J].江南论坛,2023(3):45-49.

王霞霞.江南文化助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J].江南论坛,2022(4):30-34.

寿永明,卓光平.从吴越文化到“新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的演进与新构[J].名作欣赏,2021(3):42-44.

沈晰,李庆,张梦奇.江南文化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淮论坛,2021(4):179-185.

潘杰.文旅一体化浦江宣言说了啥[N].国际金融报,2023-04-24(4).

王建朋,洪叶,颜颖.共绘“同心圆”,同筑“一个家”[N].新华日报,2024-06-05(5).

凌金华.长三角一体化视域下“新江南文化”建构路径探析[J].新经济,2022(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