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现实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场域

2024-10-02朱志萍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5期

摘要:将“韧性”与“安全”紧密关联,并明确提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涵。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其现实逻辑是源于对当前城市面临各种风险的深刻认识、对“两个至上”思想的行动呼应、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韧性安全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成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韧性社区则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场域,应当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重视社区安全规划、做强社区智慧赋能、加强社区安全文化教育等路径,实现社区结构韧性、管理韧性、技术韧性、社会韧性。

关键词:韧性城市;韧性安全;韧性社区;高品质生活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4.05.006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既是在当前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应对城市安全复杂形势的客观需要,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如何以打造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指向,将韧性社区建设作为关键场域,是该理念对“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实践呼应,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时代课题。

一、韧性安全城市的内涵与建设逻辑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概念,韧性当前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工程、经济、社会、心理、管理等领域。聚焦到城市管理,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首次提出“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议题,并将其引入城市与防灾研究中,旨在增强城市系统对气候变化和灾难风险的综合应对能力。[1]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而深远的响应,直至2016年,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居Ⅲ)发布了《新城市议程》,直接将“韧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韧性安全作为“韧性”与“安全”紧密互嵌的概念,将其赋予城市发展内涵,既需要从其发生发展的原生过程出发,也需要立足其发展变化的现实环境,前者有助于认识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后者有助于认识其存在现状及未来态势。

(一)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及内涵诠释

“韧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全球多个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和实践热点,但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定性概念,关于韧性城市之韧性维度的界定也各有侧重。如在全球率先启动“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将城市韧性定义为“城市在遭受到任何持续慢性的压力或突然的灾害冲击时生存、适应并发展的能力”。[2]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以及“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从技术、组织、社会、经济四个维度界定韧性的外延。[3]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其2021年研究课题“上海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中,选取组织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6个一级指标,用于评估上海市应对各类灾害风险的城市安全韧性水平。[4]还有诸多学者也对此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理论研究。总体上,对韧性城市“在面对各种灾难或风险时,在注重提高系统自身抵御能力的同时,全面增强其适应性、恢复力和创新性,从而在远期提升城市系统的整体韧性”这些基本内涵和特点还是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2]

将“韧性”与“安全”紧密关联,并明确提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这既是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涵。

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其中结合“完善城市化战略”,提出要“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5]这是我国首次在重大会议上提出打造韧性城市。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已经越过拐点,但疫情全球大流行仍处在上升期”的特殊时候召开的一次会议,明确回答了“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个重大问题,不仅事关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事关如何将城市打造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可以说,党中央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考量始终是与城市安全、人民福祉和总体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标志着韧性城市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3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再次强调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并且要求立足于“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之后,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完整提出上海要“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要求“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综上可见,“韧性城市”“韧性安全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尤为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5]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石。如果说,韧性城市主要强调的是城市在面对各种外部冲击时,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安全危机等,能够凭借内在的能力和机制,有效抵御、吸收这些冲击,并迅速恢复和适应,进而保持城市的正常运作和功能,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天津等地考察时提出的“韧性安全城市”,就是在韧性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城市的安全属性。它不仅要求城市在非常态扰动冲击下能够从充分适应到快速恢复,更要求在常态运行中就具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预警,以及对安全威胁的有效应对等能力。在此意义上,韧性安全城市是在一般韧性城市的基础上聚焦了公共安全这一民生重点领域,突出了安全理念在城市治理中的核心价值。

(二)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现实逻辑

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其现实逻辑是源于对当前城市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的深刻认识、对“两个至上”思想的行动呼应、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

第一,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应对当前城市安全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超大城市的安全风险还日趋复杂化、严峻化,不仅包括自然灾害、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多样化的种类,各类安全问题还多发、频发、重发,甚至是“黑天鹅”漫天飞舞、“灰犀牛”横冲直撞,对城市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就是要以城市内在的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冲击和压力能够做好应对准备、适应和恢复。

第二,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对“两个至上”思想的行动呼应。“两个至上”是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挑战时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其中,“人民至上”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福祉是最高追求。相对于“人民至上”的常态性要求,“生命至上”则是“人民至上”在非常态情境下的重要诠释,即在应对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被放在首位,彰显出党中央保障人民生命权的最大决心和努力。突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践行“两个至上”思想的行动呼应。

一方面,“人民至上”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最高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对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为何”的思考。韧性安全城市是在城市运行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中,特别突出安全的基础地位,这也意味着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更要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挑战。由此,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成为“人民至上”思想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的落地,一个具备韧性安全品质的城市才是人民权益能全面得以保障的城市。

另一方面,“生命至上”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底线思维导向。思维导向是对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何为”的思考。“底线思维,就是居安思危,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思维。”[7]韧性安全城市尤为强调城市安全风险防范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安全风险治理和隐患排查,可以避免城市安全问题发生,可以减轻安全问题引发的灾害性后果,这其中,保障生命安全就是底线。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就是要对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主动权。

第三,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也反映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懈追求。早在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致辞中就提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具备韧性安全品质的城市也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不仅能够在遭受非常态扰动或冲击后予以有效应对,还能够迅速适应与恢复,并通过自我学习和调整,提高对未来风险的应对能力。唯有这种自我适应和自我恢复,才能满足城市面对安全风险和挑战时所需的结构保障和功能运转。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传播的速度、广度、密度、深度都在不断扩大,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更需要通过强化系统韧性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可持续,这也是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目标指向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目标在于“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5]“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建设。”[8]在当前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无论对韧性进行何种维度的诠释,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实质就是以“确定的”城市韧性来有效应对“不确定的”城市安全风险,这种包括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等诸多内涵的韧性城市建设,所指向的目标就是以城市可持续的安全为基础,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一)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在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之一。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体现在人民民主、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繁荣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这也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

1.以人民为中心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内涵大大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等物质需求,更有对文化生活、教育权利、生态环境等多样性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10]这势必需要把以前不太关注的、不紧迫的、尚未形成普遍影响力的诸多问题,在认识上、在实践中予以特别重视,这些问题在城市建设中突出表现为包括生命线工程、空间布局、应急设备设施等在内的城市承灾系统所应具备的鲁棒性、冗余性、适应性和可恢复性,以及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中心。

2.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中心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安全是其中最基本、最根本的衡量指标。随着社会风险常态化形势的加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加”,[11]由潜在风险衍化而来的各类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胁,或者是对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形成强烈冲击。更进一步,时代的变化也使得人民群众安全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满足安全需求的手段和措施必须与之相匹配,由此,提供高水平的安全保障成为必然要求。如果说,安全需求是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需求,那么,生命安全需求就是安全需求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就必然是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中心,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的“如果连安全工作都做不好,何谈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12]

(二)韧性安全是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基石

基于城市的韧性品质,对标高水平安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首要且核心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保障标准、更高的保障水平,从而为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提供重要基石。

首先,韧性安全提升了城市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效能。凭借先进的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运作、专业的人员培训,韧性安全确保城市各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各类要素、各项设施在日常状态下都能安全稳定运行,这就为城市防范风险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同时,韧性安全还强调城市需要具备防范安全风险的先手,由此也对城市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预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有效反应,最大程度减轻损失并快速恢复。这种快速响应和恢复能力对提升城市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整体效能至关重要,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韧性安全促进了城市整体安全品质在未来状态下的持续提升。韧性安全不是一时一事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要求密切关注和跟踪新的城市安全风险,以便在及时有效采取短期应对措施的同时,更重视中期、长期的风险评估,不断改进安全策略。这种日益完善的安全品质使得韧性城市不仅能够应对当时当下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还能够通过不断提升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风险挑战,成为高品质生活得以持续的保障。

再次,韧性安全还有助于增强城市的软实力。韧性安全注重将城市安全问题的关注前置于风险治理层面,这也是对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定位的有效呼应。一个安全稳定的城市才能够让城市的建设者、居住者、旅行者更加安心,由此赋予城市极大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并能够转化为社会各方共同应对风险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相对于韧性城市安全系统所具备的设备设施等“硬韧性”支撑,这种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所体现出的“软韧性”实力对于高品质生活的维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七个聚焦”,其中之一就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总体而言,“高品质生活代表了人民各方面需要均得到高水平保障和满足的一种生活状态。”[8]强调韧性安全对于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基石作用,就是“注重提高城市韧性的工程性项目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与互构”,[13]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实现提供软硬兼顾的多维保障,也是遵循了二十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三、打造韧性社区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基层在公共安全维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14]社区既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场域。作为承载城市安全突发事件后果的前沿阵地,社区承灾能力与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呈现反比关系,即承灾能力强则后果轻,承灾能力弱则后果重。将打造韧性安全社区视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关键场域,彰显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强烈的社会关注力。

(一)韧性社区的概念及特点

社区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开篇对社区做了如下界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2006年制定的《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中沿用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将安全社区界定为“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15]韧性安全社区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社区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所具有的准备力、抵抗力、恢复力、学习力等能力和品质。分析社区的上述概念可见,社区的本质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构成包括人口、空间、组织、文化、心理多项要素。同时,社区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遭遇不确定性的重要场域”,[16]社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能力就是一种韧性,韧性强则能力强。“将韧性思维嵌入社区治理全周期”是当前考量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落脚点。

与传统社区相比,韧性社区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建设定位上,传统社区主要满足社区居民水电煤、环境卫生等基本生活需求,韧性社区则注重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在内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如文化体育、社区医疗、社会保障等;二是在空间功能上,传统社区各空间功能单一,韧性社区的空间则呈现出功能多元的特点。如社区公园不仅仅是居民休闲场所,地下停车库也不仅仅是停车所用,还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所;三是在突发事件应对上,传统社区往往由于缺乏应急资源和应对能力而承灾效能弱,韧性社区则能够调动社区资源,形成有效的应对局面,从而提高承灾效能;四是社区居民参与方面,传统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程度弱,韧性社区则非常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制建设,由共建共治实现成果共享。

(二)韧性社区建设的维度及相应路径

韧性社区的上述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在安全风险常态化的现实语境下,韧性社区建设既是预防和应对社区安全突发事件、建设安全社区的关键,更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重要基础元素。“韧性社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促进和增强基层社区在迎接风险挑战时的冗余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及在高风险社会中实现快速恢复,保证和维系社会生态系统的秩序活力、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16]基于上述韧性社区相较于传统社区的特点和优势,韧性社区的建设维度及相应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社区结构韧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安排”,[17]既包括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科层结构,也包括具有横向联系的平行结构。结构韧性则是强调不同结构的主体之间在应对安全风险时不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而是既能理顺关系,确保各司其职,更能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相互协同,共同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社区科层结构的主体构成是街镇—居委—楼组—居民,平行结构则是广义上的政府—市场—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面对常态化的安全风险,以及非常态的扰动事件,“如果所有的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利益”,至少会导致“集体利益的供给达不到最优水平”,[18]能否有效解决相互之间天然存在的张力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结构韧性的实现程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区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就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由“一核”统领“多元”,为解决上述张力提供方向引领,在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实现纵向上协调、横向上统筹,推动社区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19]这也是社区作为“相容性集团”实现集体共同利益的一种行动逻辑,即不同治理主体基于共同的社区安全目标而采取统一行动。

二是重视社区安全规划,实现社区管理韧性。安全规划是韧性安全社区的基础,在韧性社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安全规划是为了防范和应对社区各类安全突发事件,并能有效善后恢复,对社区空间和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所实施的统筹建设与管理,既包括工程技术、空间布局等硬件规划,也包括制度制定、人力物力资源保障、安全宣传教育等软件规划。一方面,硬件规划重点是包括建筑物、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公共区域等空间在内的社区空间结构,设计时需要把社区防灾应急的需求考虑进去,重点是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避难场所建设、疏散通道建设等,做到平战结合的有效转换,平时能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战时则能满足应急救援的功能需求,从而由社区空间的多元功能实现社区空间韧性。另一方面,软件规划则是指向社区的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其编制的重点一是要完善防灾减灾组织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等制度性保障;二是要提升防灾减灾的社区动员能力和参与意识;三是要加快防灾减灾社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为社区安全和韧性社区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三是依托“一网统管”等智慧平台做强社区智慧赋能,实现社区技术韧性。技术韧性重点体现在社区安全事件发生之前的风险感知和隐患排查能力,发生初始阶段的有效监测和及时预警能力,以及发生之后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应对能力。社区技术韧性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与赋能,推动数字社区建设,将社区关联信息数据化、系统化、共享化,以提高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水平。目前,就可以依托上海“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化工程,按照“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逻辑架构,将与社区运行有关的基础数据相融合,“结合实时物联感知和视频监控数据,借助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手段”,[20]从而高效排查社区常态化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同时,数字技术赋能还能够弥合不同组织协作的缝隙,从而提高非常态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21]

四是加强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实现社区社会韧性。社会韧性是社区在面临常态化风险挑战和非常态化扰动事件的冲击压力时,不仅社区个体能够正确应对,而且社区整体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应对,从而持续实现社区安全的能力。社会韧性必然是安全文化教育的结果。安全文化教育包括社区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训练,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道德意识培养。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社区宣传、举办讲座、应急演练等多样化的形式,“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社区,拓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演练活动,建设各级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科普体验场馆”,[22]加强社区居民、志愿者的应急技能培训,使社区居民熟知常见突发事件紧急救助的方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安全文化教育,社区公众还能够逐步培养出面对安全事件时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共道德意识,面对突发事件才能沉着冷静。强调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对于韧性社区建设的作用也是吸取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的必然要求。

四、结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重点强调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之一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其落脚点必然是市域治理,因此,“韧性城市”“韧性安全城市”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治理实践的重要特征。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其现实逻辑是严密而迫切的。其一是应对当前城市复杂安全形势的需要,就是要以城市内在的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石。其二是对“两个至上”思想的行动呼应。“人民至上”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最高价值取向,“生命至上”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底线思维导向。其三也反映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推动下,更需要通过强化系统韧性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可持续。基于城市的韧性品质,对标高水平安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首要且核心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保障标准、更高的保障水平,从而为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提供重要基础。由此,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集中体现。社区是承载城市安全突发事件后果的前沿阵地,在安全风险常态化的现实语境下,韧性社区建设既是预防和应对社区安全突发事件、建设安全社区的关键,更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重要基层基础元素,成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实践场域。围绕着社区结构韧性、管理韧性、技术韧性、社会韧性等多项社区韧性维度,可以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重视社区安全规划、做强社区智慧赋能、加强社区安全文化教育等重点路径,实现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在基层落地见效。

说明:本文系2023年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策略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LL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2)》(屠启宇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中指出,有研究表明,早在17世纪的古籍研究中,就已经出现了韧性这一词汇。

②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https://www.miit.gov.cn/xwdt/szyw/art/2023/art_4b6f7b0707104a3c87bc46211f6092c9.html.

③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8294.htm.

④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http://www.scio.gov.cn/ttbd/xjp/202402/t20240202_831797.html.

⑤习近平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6/08/c_1124596098.htm.

⑥《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112/00/100601_328676299.shtml.

⑦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根据集体利益的“相容性”和“排他性”特点,将集团分为“相容性集团”和“排他性集团”,并认为相容性集团更有可能实现集体利益。本文认为,就社区安全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而言,社区就是“相容性集团”。

⑧“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是指市、区、街镇三级城运中心,市、区、街镇、网格、社区五级应用。

⑨《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指出,“因灾死亡失踪人员遇难前多数仍正常活动未采取避险措施,甚至有部分是转移后擅自返回而遇难,反映出社会公众对这场特大暴雨的危害缺乏基本认知,安全意识和防灾避灾能力不强的问题突出”。

参考文献:

刘彦平.城市韧性系统发展测度——基于中国28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6):93-100.

屠启宇主编.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浙江大学韧性城市研究中心.韧性城市理论框架[EB/OL].(2020-10-22)[2024-07-08].http://www.rencity.zju.edu.cn/docCollection?id=0.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EB/OL].(2022-08-08)[2024-07-08].https://fzzx.sh.gov.cn/zdkt_2021/20220808/731d5d900c4846e5beeef099f9320d77.html.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1-10-08)[2024-07-08].https://www.cntheory.com/zycjwyhlchy/zycjwyhhy/202110/t20211008_20153.html.

欧阳慧.以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EB/OL].(2023-10-18)[2024-07-08].https://www.gmw.cn/xueshu/2023-10/18/content_36901731.htm.

吴瀚飞.习近平总书记论底线思维[EB/OL].(2023-08-22)[2024-07-08].http://www.rmlt.com.cn/2023/0822/680898.shtml.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EB/OL].(2022-07-25)[2024-07-0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725/c40531-32484378.html.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EB/OL].(2019-02-15)[2024-07-08].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2/15/c_1124114454.htm.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2).

习近平.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朱正威,胡向南.以韧性治理回应现代城市的复合型灾害与风险[J].中国安全生产,2021(9):26-2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EB/OL].(2013-11-12)[2024-07-0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112/00/100601_328676299.shtml.

郝宇青,李玉轩.新时代韧性社区建设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5-96.

汪超,宋纪祥.新安全格局下社区韧性理论本土化的建构路径[J].探索,2023(6):67-79.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熊易寒.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

侯晓菁,李瑞昌.“一网统管”让城市管理更智能——上海市街镇应急工作调查[J].中国应急管理,2021(5):82-86.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EB/OL].(2024-01-22)[2024-07-08].https://www.sohu.com/a/518201797_20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