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情为您守候
2024-10-02李秋玲
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年或许只是一瞬,但对于我们兵团来说,这七十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兵团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见证了无数风雨,也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我而言,从1991年至今,作为一名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者,有幸与兵团同行。这三十三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是我成长、学习和奉献的舞台。作为主持人,每一次站在舞台上、面对镜头,每一次播报,我都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回首这三十三年,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兵团给予我成长的空间,感激观众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更感激这个时代给予我展示才华的机会。一路上,我与兵团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欢歌还是挑战,我都以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身份,记录着、传播着、感悟着。
兵团的七十年,是坚守与奉献的七十年。无数兵团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收获梦想。他们的故事,是兵团精神的最好诠释,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今天,我想对兵团说:无论未来道路多么崎岖,我都将与您同行。用我的声音,传递兵团的声音;用我的笔,记录兵团的故事。感恩在兵团的怀抱里,成长历练,让我的深情,永远为您守候。
1991年10月,我有幸成为一名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回首往昔,那段经历依旧如同昨日般清晰,令人心潮澎湃。我出生在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团场连队的生活简单而朴素、火热而激情,太多的年轻人带着梦想和期待相守在兵团。
我和电视结缘是在1983年的夏天,一位上海知青叔叔家拥有了连队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成为全连的焦点。因为这位叔叔经常来我家吃饭,和我爷爷、爸爸关系甚好,在他的邀请下,疼我的爷爷带着我来到他家看电视。那天晚上,爷爷嗓子不舒服,不停咳嗽,不小心,咳出了痰,爷爷很尴尬,我赶紧拿报纸擦拭,生怕把叔叔家的地搞脏了。可是我一抬头,看见叔叔家的阿姨一脸嫌弃,她的眼神让我顿时感受到了不愉快。那一刻,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我告诉爷爷,我想回家,不想再看电视了。回家的路上,我哭得很伤心,那一夜,我和爷爷的对话,以及父亲与爷爷深夜的长谈,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第二天,父亲取出家中不多的积蓄,去七十公里外的伊宁市买回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我们家的小院子因此沸腾了,电视成了邻里间交流的桥梁。而我也在那时,就喜欢新闻节目,对播音员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告诉爷爷,以后我要干这个工作。父亲买的这台电视机,是我从事电视工作的最早启蒙。
1984年,团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也通过努力,成了万元户,家里添置了一台双卡录音机。我白天用它录下自己播读的文章,晚上看电视,我就特别注意普通话的训练。团场汇聚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音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我始终要求自己学好普通话,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我读初二那年,妈妈在连队托儿所工作,托儿所旁边就是连队的广播室,我时常看见指导员叔叔很神圣地打开那间广播室,打开设备,播放广播节目,我被那支包着红绸的话筒所吸引。有一次,爷爷带着我,忐忑地问指导员叔叔,可以让我试一试吗?他给了我一张报纸,我坐在话筒前,学着电视里《新闻联播》的语气,一句一句认真地播读,我的声音通过连队的喇叭传遍各家各户。指导员叔叔说,我的声音好听,让我每天下午放学回来播报两小时,就这样,我在连队广播站开始了我的播音生涯。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走进广播室,为大家播报党的方针、政策、兵团团场的各种文件和新闻等。那时,我就爱上了这神奇的话筒,也让我对播音工作更加痴迷。
高中时,我成为学校广播站的一员,每天大课间,我都会为大家播报表扬稿、通知和文学作品。那段时光,我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享受着通过声音与同学们的互动。
1991年,我高三,那年团场招聘广播员,在家人的鼓励下,我参加了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送到师里参加播音员培训班。在那里,我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对播音主持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在培训班的考试中,我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评委老师的认可,被推荐到电视台工作,就这样正式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工作不久,我被单位派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在那里,我认识了葛兰、夏青、邢质斌等播音老师,在他们的辅导下,我感觉每天都在进步,也明白了这份职业的使命,为党和人民鼓与呼,为人民发声,为时代讴歌。六年后,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四师电视台的一名新闻播音员,我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期节目,用我的声音传递着兵团四师的声音,记录着兵团四师的故事。通过每天的新闻节目,我熟悉了四师的人和事,电视新闻节目不仅传递信息,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通过不断地磨炼,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团场的每一点变化,每一位先进模范人物的故事,都激励着我在工作当中更加努力。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也爱上了生我养我的兵团。这份职业,也带给我太多的记忆和感动。
1993年,我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邀请爷爷到我工作的电视台来看看。爷爷一路走一路看,对于我能在电视台工作,他比我还骄傲和自豪。他说,十岁那年的梦想实现了,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能够为党和人民传递声音和情感,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1996年,爷爷去世了,我一直觉得很遗憾,爷爷没能亲自到现场,看到我主持节目。他那份期待的眼神,成了我永久的记忆和工作的动力,总感觉观众席里有一双期待的眼睛。
比起我的爷爷,父亲带给我了意外的惊喜。记得那是1999年,师里举行团歌比赛,在我出场的瞬间,我看见了坐在观众席中的父亲,他的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自豪。这是父亲第一次来到现场看我主持节目,从1991年离开家到1999年,八年时间,我主持过许多文艺节目,播报过许多新闻节目,家人都是通过电视看到我的。而这一次,我在现场看到了父亲,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自信地介绍家乡——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一个叫可克达拉的地方,歌曲《草原之夜》是家乡的团歌。1959年,纪录片《绿色原野》在团场采风拍摄,张加毅和田歌老师被这里年轻人的热情感怀,即便在戈壁荒原、盐碱滩上,可兵团战士们战天斗地的热情却感动了词曲作者,创作了至今依旧传唱的《草原之夜》。当旋律响起,我能感受到父亲在观众席中也在用心跟唱。我想,对于可克达拉美好未来的憧憬,是每一个建设者的梦想,包括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那次主持节目,我将家乡的歌介绍给了更多的观众。六十四团的团歌《草原之夜》以合唱形式取得了第一名。在颁奖仪式上,我向父亲招了招手,感谢他给予我这么好的条件,让我有机会站在舞台上表达心中的感情。这一幕,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在师里电视台工作了八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和兵团广播电视台结缘。那是2002年,我通过考试,成为兵团唯一一位取得国家级普通话一级甲等资质的播音员。2005年,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兵团电视台,成为一名省级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近二十年来,我依旧如初,用声音和情感传播着兵团故事,被兵团人所感动。
在我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把我遇见的人、经历的事、看过的景、走过的路、做过的梦、读过的书、唱过的歌、忆起的情、遇见的缘、牵挂的心和未来的思用我的方式表达出来,给心灵一个驿站,给心事一个交代,让阳光住在我的心里。
我尝试着把自己交付给有声语言的表达和舞台自如的讲述,循着电波,一路寻访自己的心灵。从一歌一诗、一花一草、从拥抱春天开始,沿着我的心路历程,将我的思绪连同春雨和冬雪飘落在我的心海里,深情守望着我的芳华岁月。在这条主持创作的道路上,我从未放弃,从一名普通的播音员,到兵团唯一一位正高职称的播音指导,我深深爱着这份职业给予我的力量和感动。
我在节目中介绍过兵团许多忠诚的老兵,像最美奋斗者魏德友,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风霜雨雪,他已习惯当成了歌,他以青春的激情,在祖国的边防奏响华章,他没有领章,没有帽徽,那身褪色的老军装就是他的本色。六十年的坚守,只为兑现心中那份承诺,他用忠诚写满了天地苍茫,守边的脚步丈量着他赤诚的情怀,他用一生的守候,满腔炽热,携手相伴的妻子,不离不弃,一辈子相依牵手走过光辉的岁月,当生命融入使命,人生永远青春。他的一句“只要我活着,就要一直守下去”,让我感动。誓言无声,守望如初,奉献无止境。
信念如钢是兵团人融入生命的力量。他们坚定一份信念,守住一颗初心。不图回报,只求奉献,这样的人生终究艰苦为伴。我采访的嘉宾李梦桃、金茂芳、尤良英、张永进等这些兵团模范人物,不忘初心,奉献了人生最有价值的年华,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华章。他们的光辉形象印在我心里,他们的情怀,掷地有声,厚重殷实,有温度、有光泽、有体积、有存在感。他们的家国情怀、兵团大爱天山作证。他们行走在光辉岁月里,跟随忠诚的旗帜,情洒兵团大地。
一路走来,职业经历的无数个难忘瞬间让我刻骨铭心。今年春节前,我参与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的制片和主持工作。从1月2日到2月11日,历时四十余天,经历很多,付出很多,收获更多,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三次流泪的经历。
第一次流的是心疼之泪。那是我第一次到排练现场,当时正值午休时间,偌大的排练厅里,演员或席地而卧,或相互倚靠坐着打盹,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三天高强度的排练,有的演员练功鞋底磨破了,芦阳等演员的膝盖也磨烂了。见此情景,我心口一紧,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心想大家太不容易了。作为制片人,我要尽力为他们搞好服务。我多方协调,给每位演员买来了棉衣、运动鞋和保温水杯等,并给需要的演员配发了护膝。制片人工作的特点就是琐碎,200多人的吃用住行都要操心。我把自己定位成大服务员,一是始终保持一份热心。主动服务,只要演员们有需要,不管是演出用的服装、道具,还是生活用的药品、用具,我都尽量满足。只要有可能,我和蒋玫团长都会到现场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始终保持一份细心。我们在喀什人生地不熟,再加上用的是财政资金、采购手续多、要求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认真细致,货比三家,既要买好东西,又要走全手续。三是始终保持一份耐心。无论是机票的预订、改签,还是服装尺寸的核对和更换,都要做到耐心服务。令我欣慰的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甚至有的地方院团的演员也表示想到兵团来工作。
第二次流的是遗憾之泪。1月26日,央视导演通知我,除夕夜春晚喀什分会场八分钟节目只安排了两位主持人,让我参与主持1月29日春晚特别节目《美在新疆》。这个决定让我顿时泪流满面。我遗憾错过了这次机会,担心辜负了领导和组织的重托。一夜的辗转反侧让我想明白了,即使不能主持除夕夜春晚八分钟,我也要把春晚特别节目主持好,争取不留遗憾。为了不留遗憾,我迅速进入状态。一方面与导演组修改主持词,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另一方面,我反复观摩历届央视春晚的视频,学习他们的语调、节奏以及控场等。1月29日晚上,我们六位主持人参加《美在新疆》特别节目的录制,现场没有观众,但场面很大,光我们主持人身后的演员就有上千人,而且是露天演出,天寒地冻。我反复告诫自己:一要稳住神,做到镇定从容;二要记住词,一个字都不能错。只要错一个字,就要重新录制。在这种高压状态下,我和央视主持人马跃是仅有的两个零失误的,做到了一气呵成,得到了导演组的肯定。于是导演组决定由我和其他三位主持人继续主持2月6日在喀什分会场的现场演出。当晚八点,现场观众特别多,天气很冷,我身上贴了六十多个暖宝宝,演出服外套着羽绒服,又套上军大衣,还是觉得冷。但只要一上场,我就全身心地投入,这次我依旧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和重托,又一次以零失误的真情讲述和饱满热情的状态,完成了主持任务。
第三次流的是感怀之泪。大年初一晚上,安顿好了最后一批演职员的返程,来到了喀什机场候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空荡荡的候机大厅,我想了很多,想到了多少次节假日别人阖家团圆,我却孑然一身行色匆匆;想到了从业三十多年来,初心不改,坚持坚守的那份执着;想到了年迈的父母期盼我回家团圆的眼神;也想到了当年我常常带着孩子主持节目,小家伙趴在后台熟睡的样子……想着想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出来。然而,当我回到家乡,和家人们观看春晚节目的时候;当亲朋好友纷纷祝贺,甚至素昧平生的人都来打听的时候;当听说我们的春晚节目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的时候,我一下子就释然了。所有的辛苦和疲惫一扫而光,感怀之泪化作了感恩之心。感恩兵团让我有机会在央视这个大舞台演绎人生的精彩,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我要感恩这个时代,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这份职业让我懂得了真情如诗、坚守如歌。我愿做生命的歌者,为真情挚爱的目光诵读,在我生命的每一天,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我把声音托付给静谧的夜空,托付给那轮明月,用心剪一段时光给所有的观众,留存在彼此的记忆里。我也一直深信,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一方纯净的天空,有清风明月、有花红柳绿、有诗意家园、有真情守望、有真爱相依。这份职业值得我用生命相守,成为我的全部,伴着浪漫的年华,成全自己最美的时光。
如今,站在兵团成立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想对兵团说:感谢您,我的深情为您守候。从一名普通的团场连队的职工子弟到省级电视台的主持人,是兵团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是兵团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我的声音,为兵团守候,为兵团传递更多的温暖与力量。
责任编辑去影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