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绿洲

2024-10-02心若菩堤

绿洲 2024年5期

三月的北方大地,马晓华像往常一样发动了跟随他十三年的面包车。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护,从第八师一五〇团二十五连以团部为轴心的防风基干林绵延二十多公里,褐色树干上还挂着金黄的枯叶在空旷的戈壁滩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坚定,全身心地守护着这广阔的疆土。

车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马晓华自豪地指着那一片片高高矮矮的梭梭、红柳说,这原来就是一片戈壁荒滩,这些梭梭和红柳是我们全团职工栽种的,我看护着长大,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一五〇团的最北边,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五〇团基层护林员马晓华生活、工作了二十八年的“家”。一五〇团位于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三面被沙漠环绕,有“沙海半岛”之称。

1972年出生的马晓华头发已经稀疏,络腮胡和皱纹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略显沧桑,粗壮的手指布满裂纹。就是这双手守护了成千上万棵幼苗,使它们长成了参天大树。

马晓华给人的印象朴实憨厚,说起话来略显羞涩,但一看到他守护的成片防风林和公益林,他的眼睛忽然就亮起来了,饱含深情,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

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20世纪60年代,马晓华的父亲马宗辉十七八岁从甘肃老家来一五〇团投靠亲戚,成为了一名团场职工。

六十年代,一五〇团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非常恶劣,马晓华常听父亲说起:“那时候经常刮沙尘暴,有时候晴朗的天空瞬间就扬起漫天黄沙,本来是中午,天一下子就黑了,整个连队瞬间被黄沙吞噬。干活的职工被刮得东倒西歪,翻滚在地。沙尘暴中夹杂着很多沙砾,一场大风过后,刚露出地面的庄稼苗就成了光秃秃的一片。那时候的风很凶猛,好像要把人赶出这片领地。”

恶劣的环境让团场的职工们都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才是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根本之策。他们下定决心,要种树,要种成千上万棵树挡住向连队侵袭的沙尘暴。每年三月,团场职工们拎起铁锹,扛着树苗,背着水桶,挺进沙海去种树。

1992年,一五〇团急缺护林员,马宗辉便主动要求当护林员,举家来到了离二十五连5公里的护林点安下了家,来守护团场几十年种下的绿色植被。

马宗辉的家,方圆5公里都没有人烟,马宗辉和家人守了大半辈子。

每到春夏交替的时候,天高云阔,不远处就是茂密的防风林。五月的沙枣树开满了沁人心脾的沙枣花,整个戈壁滩都被香气弥漫,马宗辉对每一棵树都有深厚的感情。这些树在马宗辉心里,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榆树、白蜡树、胡杨树、梭梭、红柳,外人看来一样的树,在马宗辉眼里却是各自不同。每棵树在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马宗辉亲眼看着那些幼苗几年的时间就长成了大树,那种欣慰和自豪,别人体会不了。

马晓华说:“我和父亲的感情很深,从小就爱跟在父亲身后,父亲当了护林员,我就成了小护林员,帮着父亲修枝、除草,各种农活都会干,学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格。在离护林点500米的地方有一口水井,不论冬夏,我们家用的水都是用架子车拉的井水,特别是冬天,天冷路滑,生活非常艰苦,我们都是用雪水洗菜、洗衣服。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去团部采购一些生活用品或药品,得早上四点起床,走上四五公里去乘坐每天只有一班的班车去团部,出行很不方便。家人生病了都是自己吃点药或硬抗过去。这样的生活,父母也没有觉得苦,我的父母都是吃苦耐劳的人,这种坚毅的品格对我影响很大。”

父亲马宗辉性格沉闷,对工作非常认真,对马晓华一直比较严厉,他什么事都做得很好,是马晓华的榜样。

一生无悔的坚守

1992年年底,全国征兵工作开始,这个好消息传遍一五〇团各个连队,马宗辉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回家告诉了儿子马晓华,鼓励儿子:“好男儿就要保家卫国,晓华,你去报名参军吧。”马晓华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报名参了军。

马晓华所在的部队在喀什,夏天酷热,春夏沙尘暴、浮尘天气严重。马晓华在部队的三年不怕苦、不怕累,不但入了党,还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一次。1995年,马晓华从喀什武警支队复员。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他被分配到团场镇区附近效益较好的联合厂工作。一起复员等待分配工作的战友羡慕他找到了好工作,可马晓华的父亲却稍显迟疑,犹豫再三,开口劝马晓华和自己一起看守防风林。

“护林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马晓华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却被父亲的这一句话召回,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不曾想,一次简单的选择却成了一生的坚守。

刚从部队转业的马晓华很不习惯,在部队里特别热闹,回到护林点,整天看不见一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孤独感。马晓华很抵触,很不理解父亲的想法,明明可以去当工人,却要把自己喊回来和他一起护林。有了情绪,干起活来也就有些懈怠。父亲看出儿子闹情绪,从来不说,只是默默地带着儿子干活,有时把自己的护林经验给儿子说一说,马晓华也默默地记在心里。

父亲认真护林的态度影响着马晓华,“父亲对我影响很大,我想像父亲一样在沙土上种树,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优秀的护林员。”从此,育林、护林成了他近三十年的日常。

“要想在沙漠里种庄稼,就得先建林带,有了林带的防护,田里的农作物才能成活。”马晓华所在的林管段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种树。作为护林员,除了看护300多亩的防风基干林外,还要照管一万多亩的公益林。

每年的四月到十月,马晓华和父亲都要为这片林区进行灌溉、修枝、打药、补苗和看护等工作。父子俩穿梭在六百多亩防沙林中,打开一百多个水泵为林区灌溉。要想给防风基干林浇一遍水要用近20天的时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不及时灌溉,这些树木都会旱死。

这么大面积的灌溉,马晓华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他背着高高的浇筒、扛着铁锹奔波在树林间,看见哪个地方堵了,水流不过去了,就拿起铁锹把堵住的地方挖开。马晓华顾不上炎热,背上的汗水把衣服打湿了又被晒干,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就被淋成落汤鸡。野外的工作总是风吹雨淋,这也磨炼了马晓华的意志。他从情感上也更加理解这些树,它们和自己一样,像一个战士坚守在沙漠边缘,用自己的身体来阻挡风沙,让一五〇团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想到这些,马晓华就更加坚定了要把这些树看护好的决心。

四月是春尺蠖幼虫孵化的阶段,七月份的时候就长成为成虫了,它们以树叶为食,如果不及时干预,一棵树的叶子很快就会被啃食光,树无法生长了就会死掉。马晓华就背着药壶给每一棵树喷药。随着时代的进步,后来用拖拉机喷药和飞机打药。如果零星的几棵树生病了,马晓华还是会背起喷壶去打药,这样才能防止病虫害大面积扩散。

每年春天,全团的职工都会参与植树造林,每个人都知道树对于他们的重要性。马晓华不但要看护好成年的树木,还要看护好每年新种的树苗,这些树苗比较娇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易存活,所以这个阶段马晓华就比较忙,要不断巡查,看见快旱死的树苗,单独给它浇浇水。他每天要骑着摩托车行驶二十多公里对一万多亩的公益林进行巡察,防止有人盗伐、毁坏树。

现在马晓华管护着400亩防风基干林和一万亩公益林,管护面积比父亲当年还要多。这样一份枯燥且艰辛的工作马晓华无怨无悔地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把根扎在团场连队

从部队转业回到连队当护林员的马晓华,除了父母,平时见不到什么人。随着年龄增长,马晓华也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可是,父母托媒人介绍的几个姑娘到马晓华家一看,门前是戈壁荒滩,一排土坯房在荒野中连个邻居都没有,这种环境直接就把人吓跑了。

这下父母犯了愁,只好托回老家的大伯把马晓华的照片带上,到老家看有没有年龄合适的姑娘。不久亲戚就写信来了,随信寄了一张姑娘的照片,姑娘叫常俊梅,马晓华看着照片上的姑娘,大大的眼睛,皮肤白皙,长相标致,心里乐开了花。常俊梅说,当介绍人拿着马晓华的照片,她看了第一眼就觉得很有眼缘,马晓华国字脸,眼睛清澈,五官看上去很顺眼,就认定了他。

马晓华没多久就赶回老家和常俊梅见面,彼此感觉很合心意。常俊梅发现马晓华皮肤又黑又红,但她并不介意。

没过多久两人就在老家结了婚。婚后马晓华带着常俊梅回了新疆。常俊梅没来过新疆,心里非常忐忑,不知道未来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当时马晓华的大伯也是好心,就撒谎说马晓华家在石河子市郊区,可是常俊梅到了石河子后,又坐车走了将近一百公里才到团部,从团部到连队的路都是土路,马晓华又租了辆红色的出租车赶往25公里外的家,一路上灰尘漫天,常俊梅的新衣服上落满了土。常俊梅回忆说:“连队的土路很不好走,坑洼不平,坐在车里很是颠簸。”

终于到了马晓华的家,当时风沙很大,马晓华的父母把新媳妇迎进屋。看着屋里面黑黢黢的,家徒四壁,常俊梅一下子哭了起来。她回忆起那时候的情景说:“我不想在这待,马上就想走。”这下子马晓华全家都犯难了。贴心的马晓华拉着妻子的手说:“你先住几天试试,如果还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我就把你送回甘肃老家,你看行吗?”常俊梅点头同意了。

马晓华的父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来迎接新媳妇,看着年轻漂亮的儿媳,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做了好多平时舍不得吃的菜。开心的同时又担心儿媳妇不习惯这里的生活。

马晓华的父母把连队的老土坯房子粉刷一新,扎了一个花纸顶棚,置办了崭新的沙发、彩电和被褥。常俊梅看着这样一个新家,看着朴素踏实的马晓华和他善解人意的父母,决定留下来。

2004年,马晓华的儿子马嘉琦出生了,给这个家增添了更多欢乐和希望。马晓华的父母待儿媳视如己出,贤惠的常俊梅担起了家务的重担。

常俊梅发现马晓华干什么事都很认真,只要他认定的事都会干到底,一直向前,不反悔也不回头。久而久之常俊梅也经常带着儿子,陪着马晓华给林子浇水、除草。有了常俊梅这个贤内助,马晓华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了。

有一次马晓华在浇水途中,因为下雨,路特别滑,摩托车摔倒了,马晓华躺在地上疼痛难忍。他忍着疼痛到医院,拍了片子,才发现是锁骨摔断了,要住院。天已经很晚了,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话,常俊梅不知道马晓华发生了什么事,非常焦虑。等马晓华从医院回来时,伤口已经处理过了,常俊梅看着受伤的马晓华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常俊梅收拾好东西,陪着丈夫马晓华住进了医院。常俊梅看着躺在病床上输液的丈夫,就劝马晓华:“算了,不干了,这份工作这么辛苦,每天大老远的一个人在那戈壁荒滩上干活,路不好走,也挣不了几个钱……”

马晓华说:“这点困难算什么,再治几天就好了。”常俊梅看着态度坚决的丈夫,也没再说什么。这次摔跤,马晓华的锁骨被打上了几颗钢钉。

常俊梅不仅要把做好的饭给马晓华送到医院,还要赶紧到学校把孩子接回来吃饭。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马晓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一个星期后,马晓华又到林子里干活去了。

2012年的一天,马晓华不小心被一根树枝划伤了眼睛。马晓华捂住疼痛的眼睛,用水冲洗了一下,可没想到眼睛一直流泪,看不清东西,这样坚持了半个多月,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到石河子医院检查,医生说已经真菌感染了,要住院治疗。这时候正是七八月份,正是最繁忙的时间,马晓华让医生开了一些药就匆匆赶回了连队。

一起生活这么多年,常俊梅说:“马晓华是一个倔强、执着、踏实的人,他认准的理,他会坚持。选择护林员这份工作,是他的热爱,既然选择了他,就会一直支持他的工作。”

贤淑的常俊梅一直默默地站在马晓华身后,支持他的护林工作,甚至带着儿子和马晓华一起护林,真是幸福和谐的一家人。

看护林的面积逐年增加,面对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马晓华笑着说道:“我干工作是带着感情的,一是这是我和父亲共同看护的林带,二是我的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我把林区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忠孝难两全

马晓华说:“父亲是我的榜样,虽然父亲在护林员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这么多年,没有得过任何嘉奖,但是他从不计较这些,他最在意的是这些树能否茁壮成长。”有一次马晓华浇完水,父亲去检查,发现有几棵树没有浇上水,把马晓华叫过去严厉地训了一顿。如果这次水没有浇上,天气这么干燥,有些小树就会旱死。从此以后,马晓华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不管多累,他也要走遍每一片林带,保证每一棵树都能浇上水。

有一次浇水让马晓华印象深刻。渠水很大很急,把打好的渠埂冲垮了,马晓华拼命地挥动铁锹挖土填埋,也无济于事。马晓华慌了,赶紧给父亲打电话求救。父亲很快就骑着摩托车来了,父子俩一起挖土堵水,终于把决堤的口子堵上了。马晓华看着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父亲,产生出一种莫名地感动和崇拜。父亲看着皮肤被晒得又黑又红、一身泥土的儿子,有一丝心疼,但这项工作总得有人干,自己的儿子自己最了解,把这项工作交给他是最放心的。父亲总是在身后默默地支持着儿子,儿子也把父亲一生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就是两代军垦人的初心和使命。

2006年,马宗辉查出肺癌住进了医院,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马晓华不顾一切地去找领导请假,到医院照顾父亲。可是四月又是给新栽的小树浇水的重要时间,马宗辉不让儿子在医院陪护,让马晓华快回去给林子浇水,“再不浇就旱死了!”马晓华含着眼泪离开了医院。

马晓华日以继夜地浇水,心里牵挂着父亲的病情,有时候想想父亲和自己一起干活时的情景,眼睛就模糊了。父亲的病情加重,从团医院转到石河子市医院。头遍水浇完,二十天过去了,马晓华慌忙搭上去石河子的班车,到医院看到瘦弱憔悴的父亲,马晓华的鼻子发酸。他帮父亲买饭、推着父亲去做检查,想尽一份做儿子的孝心,可是才过三四天,父亲就催促他赶快回去,新栽的树要连浇两三遍水才能活下来。无奈之下,马晓华只好赶回连队。

老人的病情急剧恶化,高烧不退,马晓华开始给新栽的树苗浇第二遍水,一身泥水的马晓华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终于绷不住了,一个大男人在荒野里痛哭失声。自古忠孝难两全,没有送父亲最后一程成了马晓华终身的遗憾,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一种信念:看护好这些树,完成父亲的心愿。

老人最后的遗愿就是把自己的骨灰埋在自己看护的这片树林边上,他要日日夜夜看护着这片树林,这片林子是他的精神寄托。

马晓华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对这片土地的爱,坚守在沙漠深处,28年如一日。他用脚步丈量林海,冬去春来,足迹早已遍布林带的各个角落。看着这些自己亲手浇灌的树木在春天披上嫩绿的新装,秋天铺天盖地的金黄,马晓华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就是希望能种更多更多的树,让天变蓝,让这些树变成绿色的长城,把黑风、黄风、可怕的沙尘暴都挡住,让儿孙们有更好的生活。

令马晓华宽慰的是他终于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信任,父亲认为自己这个踏实肯干的儿子是最值得托付的人。想到这些的时候,马晓华看护树林的信心就更大了。

马晓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看到林子,就想起了父亲。”马晓华回忆当年和父亲一起种树的情形,满是怀念。

二十八年如一日

吃过早饭,马晓华骑上摩托车驶向七八公里远的林地,开始一天的徒步巡林。“我的梦想就是我管护的树木长得越来越好,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绿色。”马晓华一边给小树修枝一边说:“这些小树苗要经常修枝,才能长得更高更大,这都是细活,每天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

仲夏时节,在二十五连防风林,只见条状的胡杨林挺立在茫茫荒漠边缘,就像沙海中的一排排哨兵守护着农田房舍。对马晓华而言,这是他看了二十八年也没厌倦的风景。

说起刚来时的情景,马晓华记忆犹新,“二三十年前,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尤其到开春,刮黄风、黑风,地里的农作物严重受损,每年春季都要重播。从那开始,团里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沿着沙漠边缘植树造林。每年栽的树不一定能全部成活,第二年再补栽,扩大种植面积。”

“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建林、护林、守林。如今父亲不在了,但是我每次浇水、巡护时,仿佛都能在这片林子里看到父亲的身影,我要守护好这片林子。”马晓华感慨地说道。

七月以来高温通常在40℃以上,炎炎烈日将马晓华的皮肤晒得黝黑。“我管护的这片林地面积大,浇完一次水需要二十多天,遇到高温天要一个月左右,胳膊、脖子很容易晒伤,但是看到树苗长势旺,我和家人都感到骄傲。”

这种工作比较费鞋子,夏天树林里枝叶茂密,有的地方人都钻不进去,为了把缺苗的地方补齐树苗,马晓华都会把小树苗挖出来移栽到缺苗的地方,脸、手被沙枣刺划伤,衣服被划破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林子里的沙枣刺能把鞋底扎穿,好几回马晓华的脚被扎伤,他脱下鞋子用手狠狠地摁一会,把血止住就又开始干活了。

马晓华从没有觉得有多苦有多累,看着茁壮成长的小树苗长出鲜绿的树叶,心里忽然有了一种成就感,或许这就是护林工作的真正意义吧。

一五〇团二十五连吴振书记说:“马晓华除了是专职护林员,还是二十五连的一名职工,他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作为党员他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职工他也尽到职工的义务,参加冬季的民兵训练和技能训练,比如搭建救灾帐篷或消防训练,马晓华表现都非常好,连队里里外外的树都管理得非常好。”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林区

看护树林有时候也会遇到困难,“那是1996年到1998年,拾棉花的季节工大量涌入团场、连队,他们为了生火做饭,就来砍伐我们看护的梭梭。我们不让他们破坏,他们就晚上开着小四轮,不开车灯,到戈壁滩上偷梭梭柴。他们人多,每次五六辆小四轮。我半夜巡护的时候发现了他们就过去阻挡,结果他们人多势众,推倒我的摩托车,用小四轮从我的摩托车上压了过去,我的摩托车当场报废。”马晓华看着嚣张的人群离去,非常气愤,看着与自己相伴多年的摩托车被碾压坏了,流下了委屈的眼泪。

2011年,马晓华咬牙买了一辆面包车,解决了冬季巡护的问题。夏天马晓华还是骑着摩托车干活。

为了方便林地的管护,他独自一人住在离连队五公里外的看护点。看护点的土坯房在荒野上格外萧索,孤零零的房子外的墙皮剥落了,墙面上到处都是雨水流过的痕迹。里面有铁炉子和火墙,一张大床上的床单被子很干净,老式的收音机上还插着一面小小的国旗,三个大头电视摞在一起放在墙边,柜子上的那台才是好的。一张桌子上放着电锅,凳子上还有半袋米。外间房子放着打药的喷壶、化肥等农资用品。马晓华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住了二十八年,这种坚持是因为心里有一团火,有父亲、母亲,有妻子、儿子,是一团被亲情包裹着的火,是希望的火,是两代人的信仰之火,它一直在马晓华的胸膛里燃烧着,生生不息,成为理想,成为信念。

2019年,马晓华的看护点成了兵团精神的宣讲基地,在党校培训的干部和援疆干部都会到马晓华的看护点参观,让马晓华讲讲他和父亲护林的故事。有一次马晓华讲完后,一位援疆干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悄悄从口袋拿出了一些钱塞给马晓华,表达他对两代人执着守林的敬意。马晓华拒绝了。但这却给马晓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和父亲的事迹感动了他们,他们的关爱也感动了我,我会更加珍惜这份护林员的工作,爱岗敬业,守护好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

马晓华并不健谈,兵团人的实干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马晓华白天顶着烈日干活,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饮一瓢沟渠里的水。遇到风沙天气,伸手不见五指,满身沙粒,也要摸索着劳作。有时晚上浇水就枕着沙包入睡,半夜常常被呼啸的大风惊醒。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马晓华管护的万亩沙漠植被、公益林围栏、宣传牌完好无损,灌木覆盖度在一五〇团所有单位中名列前茅,所管护的380亩防沙基干林带苗木,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有力抵御了沙漠的侵袭。

父辈栽树,子孙守护。如今,马晓华的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但是林带的小树长大了,绿色更浓了。

在一五〇团,静美无声的原野孕育着无限生机,柏油路两边茂密的树林与戈壁滩上上万亩的梭梭、红柳,组成了一幅绿色生态画卷。

“开往戈壁滩的路,其实没有路,所谓的路只有一条被车辙压出来的痕迹,顺着车痕走,不小心车轮就会陷进雪里,面包车的车轮不断陷进雪里,我们只好步行巡护。”回去时,车轮打滑,马晓华脱下棉衣扔在雪地里,从车上拿出铁锹把车轮从冰里挖出来。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了马晓华工作的常态,戈壁荒滩,只有自救。马晓华默默地挖着陷进冰雪的车轮,遇到困难,从不抱怨,默默解决,马晓华就是这样一位有责任感、踏实的人。

三月的阳光明亮又温暖,白茫茫的雪晃得人睁不开眼,这个沉默的男人没有抱怨,只是奋力挥动铁锹。回去的路只有一条车辙痕迹的路,面包车无法掉头,只能一点点往回倒,倒一段路陷进冰雪里,马晓华又下车去挖雪,这种从戈壁滩一点点后退的感觉,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就像是马晓华一样的生态卫士在不断地向大自然释放人类的善意。

一五〇团农业发展中心张建新工程师说:“一五〇团历届党委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团之本、发展之本,对‘先林后农’‘先草后农’的生态立团理念一以贯之,并自创了‘四级防风固沙体系’即:第一道防线:荒漠防风固沙林;第二道防线:防风阻沙基干林;第三道防线:道路农田防护林;第四道防线:人居绿化防护林。一五〇团在长期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实践中,坚持‘生态为本’,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划,科学治理。六十多年来,一五〇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出沙漠增绿、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良好局面。”

现在,一五〇团有28个护林员,除了日常巡护,还要预防森林火灾、预防病虫害、禁止毁林开垦。

让张建新工程师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二十五连只有马晓华一个护林员,却要管护防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和庄园林,二十五连路边有一段水渠没通,六百多棵树浇不上水,马晓华自己掏钱买了水泵,从渠道里抽水来浇这些树。马晓华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

2018年,兵团体制改革,林业站解散了,马晓华回到二十五连成为一名连队的职工。马晓华不管这些,他一边种自己的地,一边继续义务看护着这些树林,浇水、修枝,他说:“你不让我管这些树,我也得管,我对这片树有感情了。”后来,团农业发展中心的领导也被马晓华的这片赤子之心感动,继续聘用马晓华当护林员。

荒漠变绿洲

af9aebbb060f7df9c976d8221ff1c89274a13e9cf432dfee006f9372249c473d一五〇团成立于1958年,历经三代军垦人的不懈努力,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现实成果展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建设了一座沙海明珠、戈壁名团、生态新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卫星在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惊奇地发现了一片神奇的绿洲,联合国为此专门组织了17名治沙专家前来寻访,原来这里竟是由人工“逼退”沙漠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绿洲。创造奇迹的是一五〇团人,他们在沙漠戈壁滩上建起了这个长70公里、宽17公里的“沙海绿洲”,尤如一把绿色利剑插入浩瀚的沙漠。

现在一五〇团稳步推进沙区林草生态保护,bb353ef44dee2d854f1bfe4d7a83106ed6a61a865d61e8d0ddcf2fb14343f5b2把退化草改良、有害生物防治与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相结合,加强禁牧区和围栏设施的管护。加强林地保护管理,打击非法毁林开垦犯罪行为,加强对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乱纪行为的监管,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促进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复,全师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一五〇团森林覆盖率从26%提高到40%以上,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小气候得到改善,空气湿度有所增加,对减少风沙危害、保持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一五〇团的一名党员、一位护林员,马晓华继续发扬兵团精神,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看护好每一棵树,保证它们能茁壮成长。一五〇团六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屯垦戍边史,也是一部防沙治沙的生态戍边史。

马晓华和父亲马宗辉以及一五〇团一代又一代的军垦人,作为兵团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努力完成生态戍边使命,当好祖国西部的生态卫士,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两代军垦人的初心使命

远离人群,最大的困难是寂寞,茫茫沙海和防风林的交界处只有马晓华一家。2006年,马晓华的父亲去世,护林工作彻底落在了他一人肩上。马晓华看着父亲看护了一辈子的防风林,感觉他仍在身旁。接过父亲护林的接力棒,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使命成为催促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十八年春去秋来,在沙尘肆虐、寸草难生的护林区,马晓华用自己的青春执着地坚守沙海中的这片绿色,默默保护着万亩棉田,为种植户丰收致富保驾护航。让树变得更多,生长得更好,保护好这片树林成为了他最大的心愿。

马晓华是几代军垦护林人的代表,在马晓华的家里保存着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奖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面对众多荣誉,马晓华平静地说:“我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儿生态非常脆弱,绿色就是希望,这林子是我们的生命线,我当然会一如既往地守护好这片绿。”

2015年,马晓华受邀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说起当年参观阅兵时的情景,马晓华非常激动,当时马晓华还没有手机,为了参加这次天安门前的阅兵活动,马晓华狠心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参加阅兵式时,马晓华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拼命地拍照。马晓华说,现场让人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难以描述。来到北京,来到天安门,是马晓华这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马晓华热爱这份工作,没有想过自己会得到这么多的荣誉,但这些荣誉是鼓励,也是动力,他把这些荣誉证书整齐地放进了箱子里,穿上干活的衣服,继续他的守林护林工作。

这就是在偏远团场默默奉献的一代又一代军垦护林员,他们一颗红心,心向祖国。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骼。马晓华就是新一代兵团人的精神标杆,也是一面飘扬的旗。

责任编辑蔡淼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