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锅庄舞的人类表演学考察
2024-10-01刘莹莹
摘要:锅庄舞是藏族极具特色的、大众的民俗圆圈集体舞蹈,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我国藏区,近年来也在非藏区传播开来,其欢快的舞姿、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健身价值、文化价值和情绪价值。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一藏族草根舞蹈逐渐扎下根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已成立十余年,其背后社群舞蹈的普及方式、管理思路和跨文化的交流值得探讨。而“都市锅庄舞”对于“边疆/ 都市”“传统/ 现代”美学观念的超越,对于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交流的促进,对于“卓越城市”文化气象的构建,更是值得思考。
关键词:锅庄舞;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社群舞;跨文化表演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80(2024)04-0077-09
锅庄舞是颇具藏族特色的民间社群舞蹈,在我国西部藏族聚集区非常流行,蕴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这种集体圆圈舞从藏区五省逐步传播,扎根于内陆城市,也流行至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海城市,跳舞人群也从藏族扩展到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近年来,上海的部分社群自发地对锅庄舞进行了传播,其中尤以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a(以下简称锅庄舞队)最为典型。它吸引了当地居民与外地居民,再现了锅庄舞的藏文化特色,既有助于大众强身健体、情绪疏导、审美愉悦,又发挥着都市社群纽带、文化联结功能,是舞蹈跨文化传播的代表性案例。
一、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的组建与发展
锅庄舞队创始人米豆首次接触锅庄舞是在2008 年。当时她前往藏区,受到了藏族家人的盛情接待,深深地被其淳朴与热情感动。2010 年,米豆在上海世博会上又看到锅庄舞,便反复买票看了好几遍,并录了下来。2012 年,米豆沿滇藏线旅行,在鲁朗与藏民围着篝火跳锅庄舞、对歌、聊天。藏民的善良质朴,其内心的充盈和幸福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紧密联结深深吸引着她,令她念念不忘。此后,米豆萌生了把锅庄舞带到上海的念头。
2013 年4 月13 日,米豆第一次邀请人在上海世纪公园跳锅庄舞。在她的持续努力下,这里渐渐聚集了一批锅庄舞爱好者。当9de57c9b17be0d201c952268912a5b73时多数人没见过这种舞蹈,不太愿意接受。有人认为它是广场舞,只适合中老年人跳。更有人认为它是火锅。a 在上海推广锅庄舞面临着种种困难:锅庄舞的藏文化特色浓郁,人们较难接受;跳广场舞的大妈形象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锅庄舞是广场舞,是中老年女性的专享活动,汉族男性,尤其是青壮年男性耻于在公共场合跳舞。[1]于是,米豆在线上和线下同步推广锅庄舞。为了增加趣味性,与其他广场舞区分开,米豆采购了一些水袖,用于跳锅庄舞,渐渐形成了锅庄舞队的特色。对此米豆解释道:“藏族舞最早吸引我的就是水袖,女人跳起来像仙女一样,男人甩起来雄武有力”,“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我看到很多跳锅庄舞的表演,惊呆了,男人把袖子甩得那么炫啊,女人甩得那么婀娜多姿。我想我要是会跳就好了”。[2]她通过赠送礼物、藏服试穿、徽章发放、主持人现场邀请等途径,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锅庄舞队中来。此外,还借助线上传播途径,如各大网站的同城活动板块、QQ群、微信群等,在参与其他休闲活动时宣传锅庄舞,或在购买藏族服饰的淘宝评论中附上锅庄舞队的活动图片及联系方式,等等。2015 年,米豆创建了“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公众号,推出了较为全面的图文介绍和视频纪实。2016 年,锅庄舞队在南京西路开设了分点,吸引了许多藏族朋友。在那里活动开展了一年,如今其主要活动地点仍在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非常注重图片和视频的宣传,突出锅庄舞现场的欢乐氛围及其美感、动感、青春感。锅庄舞队有明确的活动时间,分别用于新手入门教学、穿着简便藏族服饰及穿着盛装跳锅庄舞。有规律的活动时间一经公布,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加入。对于宣传锅庄舞,米豆谈道:“无论我用什么方法寻找、招揽、宣传、呐喊,其实做的事情都是在等待,就像待字闺中的少女,等待有缘人注意到自己,来到我身边;等待对锅庄和我有相似理解的人出现,一起扶持一起走……”[3]
2014 年,锅庄舞队参加青年公益创投评选成功。2015 年,上海电视台对它进行了报道。(图1)
现在上海已经有了十几支锅庄舞队,如人民广场吉祥雪域锅庄舞队、杨浦欢乐锅庄舞队、喜马拉雅东体锅庄舞队、攀枝花上海花园锅庄舞队等。跳锅庄舞的人数众多,仅米豆所在的舞队就至少有500 名成员。
经过各种不同的尝试之后,米豆不断思考并更明确了锅庄舞队的创办宗旨。尽管锅庄舞队得到了官方电视台的报道,但她认为这对锅庄舞的宣传作用并不太大——只有吸引真正爱跳锅庄舞的人,其宣传效果才算达到。她不再一味追求活动曝光度,不想将组织锅庄舞队这种公益活动做成一个产业、一个公司,也不想做成一支舞蹈队,因为那样只照顾跳得好的人。她认为锅庄舞不能不待见跳得差的,“锅庄(舞)是开放的,而一个封闭式的圆圈只是一个舞蹈队,跳得再美,还只是个舞蹈队”[4]。锅庄舞队曾多次收到舞蹈比赛的邀约及创业团队抛来的橄榄枝。米豆明确表示,锅庄舞队采取了沙龙形式,“不会按照公司模式运作,不商业表演,不参加比赛,纯粹就是因为爱好才一块儿玩”,“将来谁可以做得更好,我也会很欣赏”。[5]锅庄舞队只参与一些公益性活动和联谊活动,更关注锅庄舞者的参与感,进行基本舞步教学,注重团队内部庆典的锅庄舞表演。2023 年和2024 年,锅庄舞队在上海世纪公园锅庄林十周年(图2)和十一周年的庆典上,演出了丰富多彩的锅庄舞。
经历了十余年的沉淀,上海锅庄舞越来越回归其在藏区时的功能,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米豆他们所跳的锅庄舞蹈范本主要来源于青海、阿坝、拉萨、那曲、果洛、昌都、巴塘、日喀则等地,不同的领舞者根据范本视频学会后,传教给锅庄舞队的队员们。他们曾邀请藏族老师来教队员跳锅庄舞,以聘任导师的形式对队员们进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锅庄舞队的舞蹈风格既不拘泥于某个地区,也不局限于某种类型。一位已有4 年舞龄的队员说,锅庄舞队会定期前往藏区学习新的舞蹈,一般挑选未经汉化改编的舞蹈,原汁原味的藏曲是他们所喜爱的。
米豆一直强调锅庄舞基本步的教学,以吸引更多零基础的人来学习。她避免用特别难的曲子,强调曲风要对男性与女性都适合,配合视频教学,使锅庄舞简单易学。2023 年,锅庄舞队再次调整了曲库,从100 多首常跳舞曲中精选了61 首高频曲子。一般这类舞曲至少要占到排曲的1/3,而且越多越好。它们“基本上是历经10 年沉淀下来的,短、经典、好听、规律性强,好学、好记,雌雄同体的曲子”[6]。每周统一跳6 首老曲子,减速循环练习,确保队员无论离开多久都能跟上,初学者也能快速学会,常来的队员则都能喜欢,让更多的人能轻松地享受跳锅庄舞的乐趣。“我做好了一辈子只做一个锅庄舞铺垫者的准备,就像鸟儿筑巢要先把泥土、石头、稻草衔过来,我就愿意做一个衔稻草的人,我们公益锅庄舞队的小伙伴在自己快乐锅庄的同时,都要做衔稻草的人。”[3]
锅庄舞队的核心理念是:“公益锅庄,快乐生活,联结自然,净化心灵。”对此米豆的解释是:第一,公益性,自愿为锅庄舞做贡献,不寻求个人利益上的回报,期望从锅庄舞中得到心灵的快乐和身体的健康;第二,开放平等性,欢迎各种认同我群核心理念、喜爱锅庄舞的人参与活动,没有任何社会等级的分别;第三,正面导向性,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传递人性的美好;第四,联结性,通过锅庄舞,通过歌声,感受人和大自然的联结,人与人心灵的联结。[7]
二、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的管理模式
锅庄舞队是一支纯公益性的队伍。2016 年起,该舞队成立了公益锅庄发展基金会和监事会,监事会管理资金的使用,基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在微信公众号公布,进行财务公开。捐款则遵守保密原则。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维修音箱、印制宣传资料、大型活动中用于馈赠的礼物,或奖励贡献突出的锅庄舞友,偶尔接待受邀请的老师,等等。
锅庄舞队刚建立时因为人员不多,管理模式相对简单,主要由队长米豆负责,最主要的资金也来源于她。目前,每周一、三、五,前一小时进行基本舞步的教学,由队长米豆教,后一小时由锅庄舞队小伙伴轮流执教;每周二、四、六、日则固定由几位组长执教。因此,除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外,锅庄舞队几乎天天“开锅”。教学内容主要由队长与其他核心成员商讨,最终由队长拍板决定。基本舞步的教学已经坚持了十年。
工作日每晚7 点后,上海世纪公园7 号门出入口附近,锅庄舞者就多起来了。周末,锅庄舞队的活动地点主要是上海世纪公园1 号门出入口至后湖边的空地。锅庄舞队的队员主要为上海世纪公园附近的居民,也有不少从松江、宝山、闵行等区专程赶来上海世纪公园跳锅庄舞过把瘾的上海人与在上海工作、学习的藏族同胞。一位住在上海世纪公园附近的锅庄舞者说,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电力学院等高校的藏族大学生想念自己的家乡舞蹈,每周六都来上海世纪公园湖边空地跳锅庄舞。上海交通大学健康医学院的一位大三学生称,自己从初中开始就在拉萨跳锅庄舞,每周都会去几次,来上海后没有机会跳,后来终于找到了锅庄舞队,跳舞的时候可以忘掉自己的烦恼。一位教新舞步的西藏男孩则说他跳锅庄舞是出于兴趣。藏族大学生的加入为锅庄舞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带来新的曲目和舞蹈,进行公益性的锅庄舞教学,传媒专业的藏族大学生则为锅庄舞队制作了《沪上锅庄花开》短片。
米豆为锅庄舞队搭建了许多交流的平台,这些平台大致可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文艺汇演,如2014 年青年公益创投评选,2015 年上海电视台拍摄活动,2016 年一个居委会的新年表演活动、“来自大山”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项目中带领小朋友跳锅庄舞、“一个鸡蛋的暴走”(平台性公益筹款活动)、中智跑公益伙伴日、为日喀则盲童跳锅庄舞等。第二类是开拓新的日常锅庄舞表演场地,如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跳锅庄舞、在中山公园跳锅庄舞,这些地方一度成为浦西的锅庄舞基地。第三类是参加各类与锅庄舞相关的活动,与前来上海的锅庄舞爱好者进行交流联谊活动,2014年前往成都参加中海国际& 西南民大深秋锅庄盛会,2015 年8 月赴西宁参加锅庄交流会,2016 年前往玉树观摩赛马节时结识了玉树专业歌舞团的扎西,2018 年去德钦奔子栏镇“中国藏族锅庄舞文化之乡”参加首届中国藏族舞高峰论坛。部分锅友也前往义乌、丽江、南京、拉萨、兰州、成都等地跳锅庄舞;或邀请平湖、成都、西宁、兰州、甘南、烟台、那曲、无锡等地的锅庄舞者前来上海交流舞蹈技巧;与果洛州专业歌舞团互访交流。其中既有藏族舞者,也有汉族的锅庄舞爱好者。锅庄舞队还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的藏族大学生前来跳锅庄舞,和杨浦锅庄舞队联谊。第四类是内部组织的节庆或纪念活动,如上海世纪公园锅庄林年会,及在新年、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开展表演活动。
近年来,米豆一直致力于在上海汉族年轻人群体、男性群体中宣传锅庄舞。藏族男孩加扎的加入给锅庄舞队带来了惊喜,目前他暂任组长,周三、周四帮忙教学。2023 年,加扎组织在沪的西藏大学生成立了自己的锅庄舞队,取名“沪上雪域青苗果卓林”。2024 年它成立1 周年,恰好比上海世纪公园锅庄舞队年轻10 岁。队员们纷纷表示,跟着加扎这位大学生跳新舞真爽!每当夜色渐阑,上海世纪公园广场上的其他舞队渐渐散去,锅庄舞队常常是跳到最后的一支队伍。队员们都对锅庄舞恋恋不舍,那么,锅庄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
三、上海锅庄舞背后的文化与社会心理
青藏高原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地貌,藏族人以跳锅庄舞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这方神圣雪域的热爱和崇敬。为什么上海的锅友们也喜欢跳锅庄舞?对此他们回答最多的是“因为喜欢”。它可以强身健体,是一种体育舞蹈,具有健身价值。它是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然而,正如创始人米豆所言,锅庄舞绝不仅仅是人们所认知的广场舞。
2006 年藏族锅庄舞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锅庄舞又称“果卓”“歌庄”“卓”,藏语的意思是“圆圈舞蹈”。锅庄最初是指三个石头支撑而成的“灶”,也就是藏族的火塘,它在藏族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高。锅庄在康定地区还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沿途过往的商队常在此休息,茶余饭后围着火塘唱歌跳舞,既消除一天的疲劳,也借此祈求神灵、祖先的庇护和保佑,有人认为这与藏族家中火塘的功能类似,因而称之为锅庄。a关于围着篝火跳的锅庄舞起源,有一首名叫《第一个卓舞啊,从哪里来》的锅庄舞曲,其歌词云:
第一个卓舞啊,是从哪里来?是从上面来的,“拉清仓巴嘎布”也大驾降临。
第二个卓舞啊,是从哪里来?是从中间来的,念青唐拉也莅临。
第三个卓舞啊,是从哪里来?是从下面来的,龙王顶宝也驾到。b
显然,锅庄舞的起源与宗教有关,人们通过肢体取悦神灵,祈求获得保佑。随着历史发展,其宗教性减弱,世俗性增加。从唱颂的内容看,除宗教类主题外,还有民俗类主题,包括节日欢聚、婚丧嫁娶,也赞美山川景色、歌颂英雄、庆祝庄稼丰收等。
在上海跳锅庄舞的锅友虽然不祈求与神灵、祖先的交流联系,但希望拥抱自然,与自然联结。锅庄舞队在选址时首选了上海世纪公园湖边的空台,这里水天一色,风光潋滟,锅友们总是感叹,锅庄舞越跳,天气越好。他们还说跳舞“甚至能将梅雨天的龙王跳走”。藏区人们往往在高原上、雪山边、蓝天白云下跳锅庄舞,以汲取自然的能量。上海的锅庄舞队也大多选择空旷开放的室外场地,如公园、水边、草地(图3)等。
在上海跳锅庄舞实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互鉴。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锅庄舞不仅仅是简单的健身舞蹈,还包含了富有藏族特色的舞姿、音乐,优美的服饰与妆造。一名60 多岁的男性锅友坦言:“喜欢锅庄(舞)就是喜欢藏族原汁原味的曲子。”70 岁的王阿姨认为藏族的服装很美,特别喜爱藏族服装的水袖。藏族服装修整的比例、鲜艳的色彩、丰富的配饰,满足了女性锅庄舞者对美的追求,增添了舞姿的“氛围感”。一位锅友说道:“穿戴好藏服跳锅庄舞,也是对藏族文化的尊重。”米豆自己曾说:“我猜水袖里有另一个我,一个看上去陌生,又好像见过面的我。”[3]为了保持藏族原汁原味的舞姿,她加强基本步的教学,这是藏族锅庄舞的精髓。锅庄舞增强了锅友们对藏族舞蹈、音乐、服装的了解和认识,也促使他们前往藏区旅行,深入学习藏区的锅庄舞类型,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近几年锅庄舞队的成员沿滇藏线旅行,前往大别山、兰州、西宁、西安、成都、甘南等地欣赏高原的壮丽风光,了解藏民的风俗文化,体验不同类型的锅庄舞蹈,开展了藏文化爱好者“文化+ 旅游”的体验活动。锅庄舞队也时常邀请来自藏区的嘉宾,教授原创舞步,促进多样的锅庄舞在上海的传播。锅庄舞队在过去十年中,前往义乌、丽江等地跳锅庄舞,赴西宁等地参加与锅庄舞相关的培训课程。而全国各地的锅友来到上海时,也会与锅庄舞队互动,进行文化交流。2016 年起,米豆开始收录全国跳锅庄舞的地址。根据她的不完全统计,至少在30 个城市中有锅庄舞队,一半以上为非藏区的城市,北京、烟台、青岛等地的锅友前来上海跳锅庄舞,来自藏区的朋友也时常作为教学老师来参与锅庄舞队的教学。
锅庄舞作为一种藏族民俗和生活方式的艺术载体,以其开放的姿态接纳了众多的新老上海人。上海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许多前来上海打拼的外地人及随儿女迁居的沪漂老人,构成了这个城市中的“他者”。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00 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400 多万人,外省市常住人口为1000 多万人。[8]外来移民对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认同度,对其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竞争强度等制造了更多的社会焦虑,升学、就业、结婚、购房、晋升、加薪等,各种机会挤压和社会竞争所形成的高度“内卷”大量吸取并消耗这些新居民的能量,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指数。这些新上海人对于上海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锅庄舞促进了异乡人在上海的身份认同感。有些藏族大学生每周来锅庄舞队跳舞,找到了同样热爱锅庄舞的藏族老乡。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大多数在上海跳锅庄舞的人并不是藏族人。跳了3 年锅庄舞的90 后Nick 是福州人,他刚从苏州来上海工作时,朋友不多,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加入锅庄舞队后,他找到了归属感。初学时他每天都来跳锅庄舞,跟锅友们像家人一样攀谈。暑期里他计划与锅友们一起前往藏区重走318 国道,体验不同地区锅庄舞的风采,领略藏区的壮美风光。已有8 年舞龄的浙江人王阿姨从零学起,如今已能指导新手,她说跳锅庄舞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锅庄舞队创始人米豆既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女儿。她坦言自己上学时才来上海,感受到来自父母和社会的焦虑。她也曾迎合、追求“主流”社会价值观,在她组织锅庄舞队的过程中受到竞争和攀比的挤压,是锅庄舞教会她从中脱离出来,找回久违的正能量,反思内心的真实需要。可以说,锅庄舞吸引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新老上海人,是大都市中不同文化融合的体现。
跳锅庄舞已成为新老上海人抵抗生存环境中心理风险的一种方式,其文化内涵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米豆在锅庄舞教学中强调人人可参与,基本舞步——锅庄旋转,能帮助人们静心、安心、正念,这就是她所追求的“锅庄的平等观”。“一个紧张的人,如何才能放松?——没有比较,没有竞争,没有评判,感受能自由流动而不被打断。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有很多做不到……”[9]这种精神追求,是鼓励不同背景的人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不被有高低之分的评判、功利性的目标左右。它为每位想跳锅庄舞的人提供机会,使之接纳、享受这种舞蹈。锅庄舞是“符合中国价值和文明特征的普适舞蹈;在个人自我舞蹈过程中,可以带来内心的平和、平衡和平静;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找寻和谐、和睦、和顺的感觉;在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存状态中,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10]313。锅友明岷说,跳锅庄舞能感受到更多的高频情绪a;“身体对情绪是有记忆的”,“正因为身体对愉悦的情绪也是有记忆的,所以久了不跳锅庄舞会浑身难受,因为身体在想念锅庄舞”。[11]米豆提及锅庄舞给她带来正能量,说 “锅庄(舞)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舞蹈,它大气、质朴,充满了大地的气息”,“这种丰盛的祝福只能用你的身体去领悟,去接收,去吸收,接收来自宇宙日月星光、来自万事万物的祝福”。[12]
《寻找锅庄舞》的两位作者毕研洁、冯涛在藏区田野调查锅庄舞时发现,“凡记述舞蹈的人们都再三强调这种令人惊叹的动作的整齐一致。在跳到白热化时,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使动作完成得一致完美。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环境氛围之下,舞蹈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10]263。藏族将整个自然界看成一个巨大的生命社会,人在其中并不占支配地位,而是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13]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持续共同发展的理念,锅庄舞强化了人们的凝聚和团结。锅庄舞有着“中国圆圈舞活化石”的美称,“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美学思想;“圆圈”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轨迹;“圆圈运动”有宇宙循环的象征,锅庄舞中的“圆圈运动”是藏族先民原始的哲学观念的形体复原,也是美学和民族文化的思想体现。[14]围着篝火跳锅庄舞,双足反复踏地,所有人在同一节奏之下跳舞,可以互相传递能量。锅庄舞周而复始,人们得以消除疲劳,交流情感,释放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日常的广场舞参与者多为女性[15],但锅庄舞同时面向男性和女性。米豆曾提及汉族男性不愿在公众场合跳舞,希望发动更多的男性加入到锅庄舞队中来。明岷曾说:“锅庄(舞)不是女性的专利,男生也可以跳。男生跳起锅庄(舞)来,一个字,帅!”[16]锅庄舞的特质首先表现为力,所有人都受到一种中心力量或同一种能量的激发,脚的运动是跳动和踏节的关键。锅庄舞的基本动作“颤”“开”“顺”“悠”“左”“饶”,既有慢板,又有快板[10]292;每个动作都由四个基本元素组成:动态、动速、动律、动力[10]299;藏族牧人可以逼真地模拟野兽的咆哮、呻吟和嚎叫,这些声音也时常在上海锅庄舞中呈现。此外,还有男女对歌跳舞的锅庄舞。米豆发现,男青年热血沸腾,迫切地想把锅庄舞演绎得高大上,但也有其柔软的一面。作为女性,米豆也曾教学男性锅庄舞步,从中激发出自己阳刚的力量。她察觉到身边的女同伴跳锅庄舞时也表现出平常少见的阳刚之气。她说:“很多男人身体里也有阴性的力量。整合好这些阴性柔软的力量会让男人们更灵活,更慈悲,具备更强的包容力,而不是一副容易被激惹、控制、敌对、难以沟通的模样。”[17]在锅庄舞中,阴阳两种力量得到了整合。如今,锅庄舞队中有了不少男性的身影。一些藏族男孩,在定期带领爱好者学舞步。
孙惠柱在《跨文化表演研究的视角刍议》一文中提到,汉藏共同参与的藏族原生态锅庄舞,“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又会吸引各民族的观众参与进来,因而是跨文化的”[18]。汉藏语言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在上海锅庄舞中不断缩小。脱胎自高原文化的锅庄舞在适应上海都市文化时产生了新的文化质素,以一种小众的方式在扎根、生长,成为大都市居民反向休闲的一种体现,是人们对去竞争化、去内卷化生活方式的坚守,是他们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锅庄舞虽然大多以集体舞蹈的形式出现,但对很多舞者来说,其实是以表达自我、感受自我为主。这样的能量场,自然会吸引与之同频的众多爱好者。
小 结
锅庄舞的舞步简单易学,包容性强;藏式服饰美丽,音乐动听,因此在上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锅庄舞队是一个纯公益性组织,它已在上海世纪公园开展了十余年。队员们对组织理念的坚持及持续付出,是来自雪域高原的锅庄舞能在上海扎根的基础。这支队伍连接着上海和全国的锅庄舞队及锅庄舞爱好者。它是上海锅庄舞队中独特的存在,其故事未完待续。在上海,锅庄舞虽然没有呈现其在藏区的繁盛景象,但已打破了其仅属于高原藏区的局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去深入了解藏族的文化和民俗。
而“都市锅庄舞”对于“边疆/ 都市”“传统/ 现代”美学观念的超越,对于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交流的促进,对于“卓越城市”文化气象的构建,更是具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徐靓. 一个上海人眼中的锅庄文化传播[C]// 德钦县奔子栏镇党委政府,编著. 2018 年德钦县奔子栏镇“中国藏族锅庄舞文化之乡”首届中国藏族锅庄舞高峰论坛论文集.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197.
[2]上海米豆. 上海锅庄公用水袖的来历[EB/OL].(2015-05-20)[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ph3ng6Nvfb8QD1rwEwo3dg.
[3] 上海米豆. 锅庄2017 等待有缘人[EB/OL].(2016-11-24)[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pfRBQTipt9jguiGi3zd1hQ.
[4]上海米豆. 上海世纪锅庄林十年事件[EB/OL].(2022-10-20)[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8vgs5MOoW1A_HsuD2r1NOw.
[5] 上海米豆. 致锅庄男青年:谈一下上海的思路[EB/OL].(2015-09-05)[2024-07-01].https://mp.weixin.qq.com/s/8I_7K0d2UxvRQAy37t8uA.
[6]上海米豆. 2024 的放松[EB/OL].(2024-02-24)[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nO_tqgpKql5A_QE_VYepqg.
[7]上海米豆. 公益锅庄群的核心理念[EB/OL].(2015-11-29)[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69eKf9QO_I-ac4_tmR36-g.
[8] 上观新闻. 24870895 人!刚刚,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公布![EB/OL].(2021-05-18)[2024-07-01].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5/18/436371.html.
[9]上海米豆. 锅庄里的平等观[EB/OL].(2021-11-12)[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c4h0bxeJQkCOEE6NWwGglQ.
[10]毕研洁,冯涛. 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明岷. 情绪、能量与锅庄[EB/OL].(2019-04-17)[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tT7Bj_keCe0w-ySiMImXQg.
[12] 上海米豆. 上海世纪锅庄林整合2023VS 国庆通知[EB/OL].(2023-09-27)[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xqs-vLSYkesjnejxo7l3qw.
[13]南文渊. 高原藏族生态文化[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61.
[14] 石梦婷. 藏族锅庄舞蹈中“圆”的审美内涵研究[C]// 西藏昌都市文化局(西藏昌都市文物局),主编. 首届昌都锅庄舞展演暨锅庄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163-164.
[15] Chiayi Seetoo and Haoping Zou. "China's Guangchang Wu: The Emergence, Choreography, and Management of Dancing in Public Squares"[J].The Drama Review 60(4).
[16]明岷. 男生跳锅庄舞,帅![EB/OL].(2019-04-02)[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T4_pQFoXCs86cipd_F9-4Q.
[17]上海米豆. 曲珍在上海的草原上[EB/OL].(2019-04-02)[2024-07-01]. https://mp.weixin.qq.com/s/gP6eYEpa3TWv9UuFpTpzbQ.
[18]孙惠柱. 跨文化表演研究的视角刍议[J].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3).
(责任编辑:相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