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典仪式和文化记忆
2024-10-01胡志毅
摘要:1944 年,在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人的倡导下,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举办。来自西南八省的28 个单位、895 位演职员参加了演出,与会者达千人之数。演出剧目有话剧23 个,歌剧1 个,平剧29 个,桂剧8 个等,总计演出170 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具备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谓庆典的三要素:“精神”发言人、戏剧节的创作者的作品、戏剧节的欢腾场面的记忆。用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学说,从庆典仪式、作品展现、文化记忆、剧展意义四个方面来阐释,它已作为一种庆典仪式和文化记忆载入中国现代戏剧史册。
关键词:庆典仪式;文化记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桂林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80(2024)04-0026-07
1944 年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以下简称“西南剧展”),迄今已经80 周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这个剧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既是一种庆典仪式,也是一种文化记忆。
西南剧展作为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所谓的“地方性知识”,类似一种巴厘“剧场国家”的象征。维克多·特纳主张要像看“社会戏剧”一样来看仪式表演,从中得到对社会的认识。他在比较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如神话、戏剧、小说、游戏、节日庆典后指出,当艺术家“应邀或出于义务前来参加这些庆祝活动并为此‘创作’时,他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浸透着创作者对这种‘欢腾’场面的记忆,并同样生动地预示了下一次庆典场面。这些‘创作者’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庆典‘精神’的发言人,没有他们的作品,这一精神是不完善的”[1]。在这里,我们可以区分出戏剧节是“屡次进行”,它需要“精神”发言人、戏剧节的创作者的作品、戏剧节的欢腾场面的记忆。
在知网上查阅有关西南剧展研究的论文有65 篇,直接研究西南剧展的论文有21 篇,新西南剧展有6 篇,桂林文化城有6 篇,戏剧史有5 篇,抗战时期有5 篇,欧阳予倩有4 篇,座谈会有3 篇,《秋声赋》有3 篇,新中国剧社有3 篇,其中只有1 篇硕士论文是从城市记忆的角度来研究西南剧展,即唐明星的《不曾屈辱过一次:“桂林文化城”的城市记忆和文人心》[2]。
笔者试图用人类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方法来阐释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举办的作为庆典仪式的西南剧展,拟从庆典仪式与文化记忆的角度,分“庆典仪式:西南剧展的缘起”“作品的展现:西南剧展的演出”“文化记忆:西南剧展的场所”“隆重的纪念:西南剧展的意义”四个方面来阐释。
一、庆典仪式:西南剧展的缘起
桂林作为文化城闻名于世,是因为自1944 年2 月15 日开始,5 月19 日结束,为期3 个月的西南剧展在这里举行。一方面,它引发戏剧界人士的回忆,是连同风景一起进入的,在桂林城里可以看到像笋尖一样的山;另一方面,西南剧展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举行的,这就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战后的第一届戏剧节,是在武汉举行的。田汉说:“武汉剧协盛时,集合全国剧团十四个以上,戏剧工作者七百余人。在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时,同时宣布以双十节为戏剧节。这样举行了三四届。后来当局觉得以双十国庆为戏剧节有许多不妥与不便,决定更改。今年(按:指1944 年)正式定二月十五日为戏剧节,通令全国各地举行。”[3]47
西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桂林则是大后方的重镇,曾经一度是文人的聚集地,被称为文化城。彼时一家电气公司为了庆祝参加西南剧展的巨星,还在桂林市南北、东西的通衢大道上搭建了三座牌楼,饰以彩色电灯照明,给桂林这座文化城增添了节日气氛。[4]
1944 年,广西省立艺术馆在桂林建成,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邀请欧阳予倩前来参加落成庆典,于是,促成了西南剧展的举行。广西省立艺术馆坐落在现桂林市解放西路。
发起这次剧展的欧阳予倩说:“这回的展览会,不是少数人号召起来的,是大多数戏剧工作者的要求。最初几个朋友谈起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大规模地举办,只想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建馆址落成的机会,邀请近邑几个团队连续演几个戏。恰好‘新中国剧社’回到桂林,四队的同志也来了几位,大家一谈,展览会的组织就被提出,恰好九队副队长刁光覃同志也到了桂林,各方面的朋友相聚商讨,办法就大体确定了。瞿白音同志(自)告奋勇拟‘通启’和‘简则’,有的便私人写信征求各团队的意见,四队、七队、九队,首先决定参加,曲江方面也托朋友来问,充分作参加的准备。为着办事的简单便利起见,推‘省艺’主办,这在省艺同人是引为荣幸的,尽管力量不够大,条件不够充分,也曾无推辞之理。好在主持的是与会的各位,在桂林的剧团尽可能聊尽地主之谊,得跟随大家办成一桩事,就毫无保留地竭其绵薄。”[5]
抗日战争爆发后,成立了十支抗敌宣传队奔赴各个战区。这些宣传队,可以说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在西南剧展上,也有四队、七队、九队参加。
田汉说:“西南剧展的发起,一半是偶然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建筑新馆,包含一颇为精美的剧场。为着这剧场的开幕,主持者在这个艺术馆落成典礼的时候,欧阳予倩想邀一些团队来热闹一番。但在筹备中意义和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今日这样包含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一千余人集中桂林互相表演观摩的盛会。”[3]47
参加西南剧展的演出团队来自西南八省,共有28 个单位,895 名演职员,与会者达千人。演出剧目有话剧23 个,歌剧1 个,平剧29 个,桂剧8 个,以及少数民族歌舞、傀儡戏、魔术、马戏各项,总计演出170 场,观众达十多万人次。a
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当时的《纽约时报》上报道:“这样宏大的戏剧展览,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还是仅见的。中国处在极度艰辛环境下,而戏剧工作者还能以百折不挠的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功劳极大。这次聚西南八省的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过去,策厉将来,它的贡献尤其重大。”[6]
西南剧展的“精神”发言人,是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魏曼青、吴荻舟、吕复等人,尤其是欧阳予倩、田汉、瞿白音被称为西南剧展“三杰”。
西南剧展发表了敏之的《三杰传》,介绍了欧阳予倩、田汉和瞿白音,其中《三杰传——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一》介绍欧阳予倩[7],《三导演——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二》介绍“鬼才”瞿白音[8]。
《大公报》的报道解释说,爱氏原为美权威剧评家,其作品极为世界剧坛所重视,年前来华,任《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常德会战时,曾参加中外记者团赴战地采访。[9]
西南剧展,应该被放置于中国话剧运动史的角度来理解。欧阳予倩在剧展期间,专门在西南剧工大会上讲述话剧运动史。他说:
中国新兴戏剧运动自清末以迄“八一三”各阶段之演变,略云光绪卅年左右,日本留学生在东京组春柳社,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以激发当时之民族思想,旋因满清之压迫而解散。辛亥革命后,春柳同人归国,在沪湘等地演出,颇受社会欢迎,一般人士亦开始认识戏剧为教育之重要部门。但因当时“文明戏”之出现,此种迎合低级趣味之演出,使新剧运动受到极深之阻碍。五四时代,陈独秀、胡适介绍易卜生至中国,戏剧始走上写实主义的正轨,当时有蒲伯英创办人艺剧专,“五·三”、“五·卅”惨案发生后,一时社会颇为激动,在上海乃有应云卫组织化装宣讲团,发扬爱国思想。时田汉、洪深等相继归国,后乃合组戏剧协社,首倡男女合演制度。北伐后,田汉创立南国社,由于当时环境及青年群之苦闷,故所表现者皆近于感伤之戏剧,如《南归》、《咖啡店之一夜》等。“九·一八”事变后,乃兴起国防戏剧运动,使戏剧成为锐利之民族斗争武器,同时正常化之职业演剧,由于“中旅”及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之成立,亦立下根基。“八·一三”炮火一起,经田汉等在沪推动,剧人乃分组十二个演剧团体,驰赴前线战地作宣慰军民工作。[10]124-125
欧阳予倩讲话之后,由熊佛西补充关于北方剧运之报告,他扼要将中国戏剧分为四期:1. 春柳社的革命的戏剧时期;2. 文明戏与戏剧为社会教育时期;3. 北方戏剧与南国社的文艺戏剧运动时期;4. 以戏剧为武器的反帝国主义时期。[10]125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戏剧运动在抗战初期曾经非常兴盛,但是在抗战进行到第七年的时候一度衰落,西南剧展的庆典仪式推进了中国的戏剧运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时期的发展。
二、作品展现:西南剧展的演出
若是戏剧节除了“精神”发言人之外,没有演出他们的作品,这一精神就是不完善的。因此,戏剧节的创作者的作品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是西南剧展的演出。
话剧有夏衍的《法西斯细菌》《愁城记》《水乡吟》,夏衍、于伶、宋之的合作的《戏剧春秋》,曹禺的《日出》、《蜕变》、《家》(根据巴金小说改编),阳翰笙的《塞上风云》《两面人》,宋之的的《鞭》(又名《雾重庆》),欧阳予倩编剧、导演的《旧家》,冼群的《飞花曲》,等等。
外国戏剧有9 种,其中有话剧《大雷雨》、《茶花女》(第九休养院凯声剧团)、《恋爱与道德》(又名《毋宁死》)等3 种,粤语话剧《油漆未干》、《百胜将军》(又名《苏瓦洛夫元帅》)、《茶花女》(中国艺联剧团)等3 种,早期话剧《父归》《月亮上升》等2 种,以及英语话剧《皮革马林》等。
此外,还有歌剧《军民进行曲》《胜利进行曲》2 种,平剧29 种(含折子戏19 种),桂剧3 种,傀儡戏5 种,以及马戏、魔术、民族歌舞、活报剧等。以下拟分话剧、外国戏剧、戏曲等评析。
1. 话剧
曹禺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李超导演、剧宣四队演出)。当时有剧评说,这不单是四队本身,即对当前剧运消沉的颓风,是有挽救的助力的,这也是我们所谓“招魂运动”。[11]
对于广西大学青年剧社演出的《日出》,徐慧评论道:“果戈里写了《死魂灵》,企图刻画地狱、净界、天国三界,然而他只写了作为俄罗斯的地狱的《死魂灵》上部,便没有勇气将他的人物送入净界,而将原稿焚毁了。他说,曹禺的《日出》,陈白露是属于‘地狱较高一层的没有阳光的人’,至于作者将要送往净界的黄省三、花翠喜、‘小东西’这一类有着真实的人性的人物,则在颓败没有溃灭乱散之前,便作了无辜的牺牲,将他们的血来祭祀这将近崩塌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12]
在西南剧展中有一系列的社评,第一篇就是《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其中提及曹禺的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它的题材、结构、手法是不是各有特色而足以证明作者依然在努力上进?曹禺难道没有曹禺的思想和观念吗?难道他没有在他的剧本里传达他的思想和观念吗?但是我们读曹禺的作品时,我们大体上是满意的,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严肃的作家,一个走正路的作家,一个可以敬佩的作家。”文章举曹禺《北京人》为例,“是的,曹禺的《北京人》得奖后,有许多人大起攻击,声势汹汹,但是,今日中国到底有几个‘曹禺’呢?老实说,我们对于中国的剧作界没有过分的奢望,我们只希望中国剧作界有十个‘曹禺’,这十个‘曹禺’每人每年写一个剧本,让我们在十年以内,能产生四五十个象样的剧本”[13]。
此外,居然还有在抗战的战场上诞生《胜利进行曲》和来自延安的王震之的歌剧《军民进行曲》。乃心如是评论:“吕复的抗战史剧《胜利进行曲》,取材于湘北会战时前线军民艰苦抗战的事迹,主题(是)只有军民合作,忠贞不屈,抗战到底,才能得到最后胜利。”[14]
2. 外国戏剧
《油漆未干》中主角哈医生的戏最重要。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赵如琳先生亲自出马,担任这个角色。赵如琳演哈医生有十余年的历史,据说这出戏的每个演员的台词他都可以完全背出。广州沦陷后,《油漆未干》的剧本就在兵荒马乱中遗失了。之后,该校计划在曲江上演这出戏,但找不到剧本,赵如琳凭着他的记忆,将每个演员的台词完整地背出,最终完成了这出戏的演出。这样《油漆未干》成了该校的三大保留剧之一。[15]
话剧《大雷雨》、《茶花女》、《百胜将军》(又名《苏瓦洛夫元帅》)、《恋爱与道德》(又名《毋宁死》)、《父归》、《月亮上升》,以及英语话剧《皮革马林》等。
3. 戏曲
平剧有《太平天国》《家》《聂政之死》《五灵官》《梁红玉》《江汉渔歌》《班超》《西门豹》《岳飞》等。桂剧有欧阳予倩编剧、导演的《木兰从军》、《人面桃花》(广西桂剧实验剧团),其他有《牛皮山》、《女斩子》、《献貂蝉》、《李大打更》(广西桂剧实验剧团)、《失子成疯》、《秦王吊孝》(启明科班),等等。
此外,傀儡提线有吴荻舟编剧、温涛导演的《国王与诗人》(文协傀儡戏实验剧团)。傀儡手指有陆洛编剧、温涛导演的《三只小花狗》(文协傀儡戏实验剧团)。歌舞有《苗瑶侗民谣舞踊》(桂林师范边疆歌舞团)。马戏有体育挠杠(周氏兄弟马戏团)。
这次参展的演出样式主要以话剧和平剧为主。桂林地方戏则以桂剧为主,这次参展提高了桂剧在全国的声誉。剧种有话剧、平剧、桂剧,话剧则有粤语话剧,其他还有傀儡、马戏、歌舞等,其丰富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桂林文艺家协会组成了西南剧展演出批评十人团,由田汉、韩北屏、孟超、秦似、周钢鸣、华嘉、骆宾基、洪道、秦牧、陈迩冬等人组成;演出检讨会九人团,包括瞿白音、洪道、赵越、王小涵、张客、赵明、陈卓猷、李昌庆、汪巩等人。
戏剧运动资料展览是西南剧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延期到3 月17 日才正式展出,展览期仅20天,但参观达36000 多人次。这次资料展览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 介绍各个团队本身工作的资料,如工作报告、艺术与技术创作、演出纪录、生活介绍等;2. 关于戏剧运动史的资料,如各个时期的剧本创作及演出情况;3. 介绍戏剧家们的创作、生活、研究工作,如原稿、手记、手札、著作、传记、肖像等。据不完全统计,全部展览品计有:各团队文献375 件,统计图表56 张,舞台设计图64张,舞台模型62 件,作家原稿、手札等25 件,剧照、团体照、作家肖像等205 帧,京剧及桂剧孤本79 件,京剧脸谱163 件。这些展品是由参加西南剧展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团队送来展览的。另外,以个人名义送来展览品的有80 人。从展览品的内容及数量看,在那个战争时期,应该说是相当丰富了。[16]342-343 可见西南剧展是一个种类丰富且全面的综合性的戏剧展览会,堪称中国近代以来最为盛大的庆典仪式。
三、文化记忆:西南剧展的场所
法国文化记忆理论家皮埃尔·诺拉提出了“记忆之场”的概念。他在《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一书中说,记忆之场首先是些残留物。历史之所以召唤记忆之场,是因为它遗忘了记忆之场,而记忆之场是尚存有纪念意识的一种极端形态,正是当下世界的去仪式化催生了“记忆之场”的概念。[17]11 他认为,记忆之场是实在的、象征性的和功能性的场所,不过这三层含义同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它们成为某种仪式中的对象才进入记忆之场”[17]23。
可以说,西南剧展同时具备了这三层含义。西南剧展旧址——广西艺术馆是真实存在的,历经80 年之后,这个记忆之场是象征性的。今年我们来纪念西南剧展举办80 周年,这个记忆之场也是功能性的。
德国文化记忆理论家扬·阿斯曼提出,“记忆之所”(Gedächtnisorte)这个概念是“空间在涉及集体和文化的记忆术中,即回忆文化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中应运而生的。[18]而阿莱达·阿斯曼则认为,“编年史变成了历史地形学”[19]。
西南剧展的记忆之场或者说记忆之所就是桂林,尤其是广西省立艺术馆,也可以说,这个艺术馆成为了一个历史的标志。
关于西南剧展的回忆是“集体记忆”,在《西南剧展的剧人回忆》中,有夏衍、瞿白音、吕复、张客、秦似、李超、陈迩东、赵铭彝、田汉、欧阳予倩、阳翰笙、李紫贵、欧阳敬如等人的回忆文章。
瞿白音回忆说:“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广西一直是桂系军阀割据的地方,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抗日战争初期,苏、浙、皖、赣、湘、鄂等地区的文化工作者都纷纷来到桂林,进步的文化工作者有了相当蓬勃的气象。桂林便因此赢得了文化城的称号。”[16]326
张客回忆说:“剧展期间,各剧种分别在广西剧场、桂林戏院、广西省立艺术馆等处上演。最后还在桂林的体育馆举行了广场免费演出,任人观看,那有如潮涌的人流,那暴风雨般的掌声,真是令人难忘。”[20]他特别提到了广西省立艺术馆,这座新建的艺术馆剧场,就在西南剧展结束后不久,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犯桂林的炮火中,荡然无存了。据瞿白音回忆,“广西省立艺术馆成立于1940 年3 月,馆址在桂林榕荫路后面一条陋巷里的一所破旧民房,在经常演出时,需要以高价租用戏院,这对于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便的。因此,艺术馆本身有建筑选址的迫切要求。伪广西省政府对于艺术馆所提出的要求虽然同意,但只找了一块地而不给建筑费。于是,艺术馆只好采取了募捐建馆的办法。在欧阳予倩馆长的苦心筹划之下,一方面广发捐册,向社会募集建筑基金,另一方面设计兴工,进行建筑。工程是从1942 年开始的,由于经费短绌,战时物力艰难,曾经一度受挫,进展很不顺利,直到1943年冬,工程才算大体上完成了,预期1944 年2 月全部落成的希望,可以实现。”[16]326-327 这座艺术馆经历了抗战战火的洗礼,又重新矗立在广西桂林。
坐落在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是“记忆之场”。戏剧界的人士,对于这个记忆之场,是念兹在兹的。这种记忆终将变成历史。
秦似回忆了“十人评议团”,他说:“剧展一开始,我记得是在看完一场戏后,就在剧场里,孟超、洪遒和我,在一块谈起最好组织几个人搞评论工作。田汉同志立即表示赞成。随即考虑谁参加,刚好算到了十个人,于是便称为‘十人评议团’,规定看完一场戏,便集中在一块议论,每次推一人执笔,在报上发表。”[21]
欧阳敬如是欧阳予倩的女儿,她回忆自己那时正在初中读书,有生以来第一次连续看了这么多戏:话剧、桂剧、粤语话剧、京剧、傀儡戏、活报剧等,中外古今都有。她有幸参加了爸爸编写并亲自导演的话剧《旧家》的演出,饰演剧中的一个小丫头。她还参加了广西大学剧社演出的《日出》,在其中饰演“小东西”一角。[22]富有意味的是,今年纪念西南剧展80 周年暨第八届中国话剧展演在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也采用了西南剧展的“十人评议团”的方式对参展的剧目进行评议。
四、隆重纪念:西南剧展的意义
欧阳予倩作为西南剧展的发起人,或者说“精神”发言人,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人,因此,中央戏剧学院在2019 年纪念他诞辰140 周年,2022 年纪念他逝世60 周年,桂林还将颁发以他名字命名的戏剧奖。而西南剧展有着多重的意义,值得今天的我们隆重纪念。
其一,西南剧展显示了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是“向反动势力示威的联合大会演”(夏衍语),“国统区抗日进步演剧活动的空前大检阅”(吴立德、邓小飞语)。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阶级斗争,一个是民族矛盾。西南剧展可以说是在民族矛盾背景下的阶级斗争的一次盛大汇演。
廖全京说,戏剧的勃兴,与战争有某种关系。他认为,一场长达8 年的反侵略战争,振奋了一个民族的意志,也振奋了这个民族的戏剧。[23
其实,在桂林这个文化城举行剧展,更有一种自由、民主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战争。1944 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到了接近胜利的关键时刻。在桂林召开的西南剧展,似乎是一个地方的节庆,但当年的西南八省代表的是中国的大后方,因此,它既是一个全国性的节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其二,西南剧展闭幕后不久,敌寇进逼,桂林成了危城。这时,桂林文化人继剧展后举行了“保卫桂林”“保卫大西南”的游行示威和献金支援抗战等活动。[24]1984 年,漓江出版社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之名出版了《西南剧展》。全书分上、下册,由“剧展概况”“剧坛反响”“剧目评论”“剧人回忆”四个部分组成。
其三,今年是西南剧展举办80 周年。4 月20 日,人们在桂林举行开幕式,并进行了文艺演出,演出中既有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人的形象,又表演了西南剧展演出剧目的片段,如《家》《屈原》等。这次纪念活动,在南宁和桂林两地共演出39 台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南剧展具有历史意义,其精神至今还在鼓舞着戏剧界同仁,具有永恒的意义。
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人发起的西南剧展,在中国话剧史乃至戏剧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或者说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隆重纪念。
参考文献:
[1]维克多·特纳. 庆典:前言[M]. 方永德,等,译. 潘国庆,校.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8.
[2]唐明星. 不曾屈辱过一次:“桂林文化城”的城市记忆和文人心[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3]田汉. 戏剧节与西南剧展[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4]邱振声,吴辰海.“旌旗此日会名城”:西南剧展概述[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12.
[5]欧阳予倩. 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42.
[6]佚名. 爱金生赞扬西南剧展 西南剧展今日闭幕[N]. 新华日报,1944-05-19(2).
[7]敏之. 三杰传: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一[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238 — 242.
[8]敏之. 三导演:西南剧展人物记之二[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243-245.
[9]佚名. 西南剧展的荣誉:美国名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撰文介绍[N]. 大公报(桂林版),1944-05-17(3).
[10] 欧阳予倩. 西南剧工大会:欧阳予倩讲述话剧运动史[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11] 田汉等集体批评.《家》军委会政治部四队演出[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71.
[12]徐慧. 从《日出》看曹禺[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 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91-92.
[13]《力报》. 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上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290 — 291.
[14]乃心. 关于《胜利进行曲》[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142.
[15] 燕鸣.《油漆未干》:剧展的第一出戏[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14.
[16] 瞿白音,田念萱. 回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17]皮埃尔·诺拉.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 黄艳红,等,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8]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 金寿,黄晓晨,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5.
[19]阿莱达·阿斯曼. 回忆空间:文艺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 潘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59.
[20]张客. 忆西南剧展[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361.
[21]秦似. 西南剧展的前前后后[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376.
[22] 欧阳敬如. 烽火中的盛会:回忆西南戏剧展览会[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429-430.
[23]廖全京. 大后方戏剧论稿[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
[24]石炎. 记西南剧展漓江郊游[M]// 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 西南剧展(下册).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446.
(责任编辑:相晓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话剧文献补遗与集成研究”(项目编号:22&ZD27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