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玉麦雕一组群像

2024-09-30尼玛潘多

西藏文学 2024年4期

玉麦因为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守边卫国的感人事迹而被众人所熟知,关于她们的事迹,已经有多个版本的报告文学反映。唐大山的纪实文学作品《情系玉麦》以群像式书写,使作品避免了同质化,更为作品增添了独特性。同时,《情系玉麦》以绵密的细节和轻盈的结构拓展了大家对玉麦的认识,把真实的玉麦立体地呈现出来,充满烟火气息。

一、拓宽了玉麦精神的维度

说起玉麦,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卓嘎央宗两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新闻、话剧、影像、报告文学等各种形式已深入人心,如何突破同质化现象,写出富有特色的作品,是摆在唐大山面前的问题。作为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唐大山没有辜负读者的期待,除了以共同相处的方式,真切地把两姐妹及她家的历史与现实故事讲好以外,他还从多角度采访玉麦人,包括当地干部群众、外来的建设者和游客,为玉麦乡雕刻了一组群像,通过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真正写出了玉麦乡的质地,写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的坚守,拓宽了玉麦精神的维度。

全书共写了四十多人,大多数人都写得血肉丰满。一来得益于作者深入实地,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二来得益于作者的新闻记者功底,善于在交流中了解人,并用寥寥数笔让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生动呈现。比如,一开始从隆子县城到玉麦乡的路途上,他介绍了两兄弟司机,从他们连夜开车,两兄弟在路上遭遇各种困难,到齐心协力一一解决……让读者还未到玉麦乡,就感受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艰苦劳动改变生活,那种向阳而生的力量喷薄而出。在《情系玉麦》中,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比如专程前来为全村人拍全家福的向世宁,开着那么小的车走山路,为什么?是玉麦精神的光引导大家前往玉麦,这束光就是“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激发的一股爱国情怀。还有许多的建设者,如《工地拾零》中的各色人物,都是肩负神圣的使命而来,尽管他们不是玉麦本地人,但他们也是“神圣国土的守卫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二、亲历感、现场感极强

很多报告文学作品都尽力隐去作者,突出采访对象。唐大山的《情系玉麦》却用大量笔墨记录了作者本人在玉麦乡甚至路上的点点滴滴,现场感极强,比如他看到奶渣以为是在做豆腐,比如央宗听不懂作者的话,用一些小误会把他的处境写得非常亲切,可信度很高。特别是写到巡山路上,怎么用松枝点火?怎么穿过沼泽?怎么爬山?两边带露珠的草叶如何打湿衣服,让人时而疲惫不堪时而潮湿难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吸引力、说服力,增强了可读性。

三、细节绵密,真实性很强

从拉萨出发,唐大山的记录就开始了,不是大而化之地记,而是细细密密地记,有许多细节不仅增强了真实性,而且能够突显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给人以审美愉悦感。比如参与巡逻这个章节中,“达娃强调,每个人都要带一盒午餐肉罐头和一盒压缩干粮,午餐肉罐头大家共餐时分吃,压缩干粮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充饥。每人两盒米饭,既重又占空间,头两天就吃完。”就准备餐食这段,达娃的话显示了他对巡山路和路上的一切都十分熟悉。达娃还有一句话:“你走不动,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别说求助,投诉也没用。”把他的幽默表现得非常到位。

四、单独成篇,结构轻巧

《情系玉麦》与其他写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故事的纪实作品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结构轻巧,各篇目单独成篇,使整部作品似珍珠串线,读起来轻松愉悦。每一篇又可以单独成章,前后关系并不紧密,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但又不觉得突兀。当然,这种轻巧不紧密的结构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从另一方面也削减了主题的深度和厚度。

从另一种形式讲,这也是一部具有游记特质的报告文学,从拉萨出发经过泽当到隆子,然后到玉麦乡,一路的景色、路况、天气都被记录在案,有浓厚的游记特质。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