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之歌 家国之歌

2024-09-30蓝国华

西藏文学 2024年4期

把握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学成功的真谛,也是社会主义作家创作的优良传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都是这样的典范。唐大山的《情系玉麦》正是这样一部继踵先贤、身心下沉、带着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的精心之作,是一部时代之歌、家国之歌。

作品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扎根玉麦”主要是写对卓嘎、央宗姐妹及其家庭生活的探访和作者参与边境巡逻的过程;“如歌玉麦”主要是写玉麦其他百姓的日常及作者的转山体验;“建设玉麦”主要是写参与玉麦工地项目建设一帮人,特别是来自内地的建设者的生活;“寄情玉麦”则主要描写了乡政府工作人员的一些日常,最后以作者访问卓嘎、央宗的哥哥贡觉及弟弟嘎尔穷结束。全书并没有按照作者体验生活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而是将他理解的玉麦之情揉为一体,自有其内在的朴素逻辑和叙述目的。这里的玉麦之情,指的就是“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神圣之情。作者试图通过这四部分给我们呈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复杂的、多面的、发展中的玉麦。他不仅想写出玉麦之情是什么,更想写出何以会有这样的玉麦之情?玉麦之情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于今天的意义又在哪里。也就是说,作者力图通过历史的、自然的、地理的、人文的、社会的等多方面来诠释“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国才有家,国土是一定要有人守的。书中写到桑结曲巴从曲桑村回到玉麦时的情景:“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他再次来到熟悉的地方,用高山松做的旗杆被砍成几截,国旗没有了踪影。”“他蹲在那里无声地流泪。”“他原先以为,是我们的地方,插上国旗就保险;现在才知道,国旗下没人站着同样危险。他后悔,后悔自己搬走;他愧疚,愧疚自己短暂离开。”“要保证五星红旗在玉麦上空飘扬,必须有人在玉麦的山水间行走。”从此,他下定了巡山的决心。“三十多年时间里,一家三口,爸爸带着女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玉麦的山山水水。”

时间易逝、岁月如歌。在如诗的生活中更多的还有生活的日常。那时的玉麦,道路泥泞、交通不便,物资短缺、设施匮乏。“桑结曲巴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远没有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么美。他家的生活来源是几头散养的牛和偶尔打来的猎物。扎西每年编些竹器。来年五六月份,桑结曲巴把竹器带到县城换些糌粑和盐巴。在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们的衣着和饮食或许比野人好些。”书中叙述卓嘎、央宗婚恋时写道,她们不是没有男子中意,他们离开的原因,也不在于是否入赘,而在于入赘的地点。“一辈子住在玉麦,他们受不了,受不了阴雨连绵的潮湿天气,受不了大雪封山的漫漫冬季,受不了对山自语的窒息,受不了有可能窜上来的蚕食者。”而桑结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坚持下来了。这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是朴素的家国情怀。因为留在玉麦,桑结曲巴的小女儿冻死了,因为守在玉麦,桑结曲巴的爱人扎西仅仅身患一般性的病症却死在了送医的冰天雪地途中。然而,桑结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仍然坚持了下来,并因他们的感召有更多的人前来守护。作者在书中如实地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怀和付出。

而为什么会有、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情怀和付出呢?除了朴素的家园故土意识外,更因为祖国的强大。书中桑结曲巴和工作组曾有这样一段对话:“工作组的同志告诉他:‘国旗上的法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解放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是人民军队保卫祖国,打败来犯之敌。’”“桑结曲巴想不明白,又好像明白了,站在那里自言自语:‘我跟着部队,看到军旗够厉害的。解放军夺回一个山头,军旗往上一插,外军就不敢上来。国旗更厉害,外军没看到中国国旗,听说玉麦乡飘扬着五星红旗,就打消了干坏事的念头。国旗是佛祖,不是佛祖哪有那么大的法力?’”虽然工作组和他解释:“佛祖是宗教信仰。国旗与它不是一回事。佛祖用的是法力,国旗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的力量。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但认为“国旗不是佛祖,共产党是佛祖,金珠玛米是菩萨兵”的桑结曲巴,在参加1962年的反蚕食战争中,每天和解放军在一起,耳濡目染,知道人民军队为国家利益而战,他内心始终有着坚定的信念——“如果发生意外,驻扎在扎日乡的解放军会来救他,会来救这片土地。”他对爱人和孩子说:“不要怕,这是我们的家。害怕的应该是他们,他们是偷吃牛犊的豺狼。我们害怕,是替他们壮胆;我们胆壮,他们就会心虚。我相信解放军很快就会来到。到时候,他们逃跑都来不及。”是呀,正如书中写桑结曲巴参加升国旗仪式时所说:“我的脚下是国土,前面是国旗,背后是人民军队。”“国旗是祖国的化身,在前面引领着我们。背后有强大人民军队作支撑,我们才能稳稳地站立在国土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说道:“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桑结曲巴一家两代人和其后继者们正是用行动表明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精神内涵。“就是这片地方,这是我们的家。不能让叛乱分子破坏我们的家园,更不能让外国人侵占我们的土地。这里一座山挨着一座山,哪一座山都是我们放牧的地方,哪一座山都不能丢。”书中对此进一步诠释到:“也有人说,现在玉麦乡党政军警样样都有,用不着老百姓巡逻吧?卓嘎和央宗从来不那么认为。半个多世纪前,没有任何人安排,她们的爸爸就踏上了巡山之路。姐妹俩从懂事时起,就知道牛是守护国土的卫士,没有任何人要求,她们尽量把牛赶得远些。在人力资源奇缺的玉麦,牛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蚕食者看到成群的牛在山坡上悠然吃草,断定这片土地的主人就在附近,垂头丧气地走开。”事实上,“由当地居民参加的巡逻队,既机动灵活又有象征意义。他们可以按照固定路线前行,可以在领土上自由穿梭。土地属于谁?住在其上的居民有发言权。”有一首歌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书中通过桑结曲巴及卓嘎、央宗这样的典型,通过其后一个又一个搬迁落户到玉麦的普通群众生动地说明,国是我们千万家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维护我们祖国的利益、要守住我们的领土。

同样,当我们在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时,祖国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一定把我们的边疆建设得更加幸福、美丽。书中对玉麦诸多工程项目建设的描写,对诸多由内地进藏建设者的描写,乃至于个人的规划,群体的憧憬,无不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玉麦美好未来的壮丽画图,同时诸多由内地进藏的建设者也正寓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紧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中写道:“以前说如何发展玉麦,不现实。为什么?一条羊肠小道,夏季泥石流、山体滑坡说堵就堵,冬季大雪一下不用考虑出去的事。那样的交通条件,人难以进出,车子开不进来,如何发展?一冬不缺糌粑就挺好。今后大不相同,我往来多次,曲玉公路对质量要求很高,考虑到沿途的地质状况,该加固的加固,该保护的保护,后期养护到位。路通了,人员才能交往,物资才能交流,边疆与内地才能交融。”书中还写道:“昨天,这里人烟稀少;今天,这里一片繁忙;明天,此处展现生机。若干年后,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站在中国地图前,手指着喜马拉雅山告诉下一代:‘孩子,这里有我砌的一块砖,这里有我抹的一面墙。玉麦,是我终生铭记的地方。’”我相信,玉麦也是唐大山会终生铭记的地方。

综上,我认为唐大山用他朴实的文笔、朴素的逻辑、诚挚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玉麦兴盛图,谱写了一曲守土固边的时代之歌、家国之歌。从《情系玉麦》中能见出唐大山的性格和筋骨。而其深入生活的创作实践,无疑也为新时代的西藏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