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明珠”耀高原

2024-09-30李荣华

西藏文学 2024年5期

高原的雨,像不速之客,事前没有一点预兆,说来就来了。邵剑明与同事正在野外进行光缆检测工作,他们正全神贯注地操作检测仪,突然一场大雨就来了。

高原的雨,来得快、下得猛。邵剑明的第一反应是紧急暂停检测工作,保护精密仪器,免受雨淋。他迅速拆除检测线,关掉电源,合上精密仪器的箱盖。然后迅速打量周围,寻找可以避雨的地方。

当时,他们正在西藏日喀则新建的500千伏吉隆变电站围墙外侧工作,而变电站内正在进行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新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洁净度要求高,安装调试人员将变电站的大门锁上,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这项工作。眼下,突然下起一场大雨,邵剑明连喊两声开门,可变电站内却无人应答。他只好另想办法,这时,突然发现围墙下有一条敞开的电缆沟,靠近围墙处有个像猫耳洞似的地方,正好可以避雨,他箭步向前,冲向电缆沟。

这电缆沟也处于施工状态,沟顶上大部分水泥盖板都已经被掀掉,只是紧挨着变电站围墙的地方,有两块约六十公分宽的水泥盖板,因它们并不妨碍施工才没有被掀开。邵剑明钻入电缆沟里才发现,这里能够躲雨的空间实在太小,他只能藏头露尾地将就着。上半身有两块水泥盖板罩着,可以免受雨淋了,但他的下半身却无可避免地暴露在雨中,腰部以下依然被冰冷的雨水打湿。

有了这次经历后,邵剑明在野外工作时,无论出发时天气多么晴朗,他都会带着雨伞,随时准备应急。

邵剑明来自无锡供电公司,到西藏来支援建设阿里电网联网工程,他担任通信业务项目部副经理,是通信专业的技术高手,干起专业活来,他轻车熟路。可西藏的野外工作环境与无锡截然不同,太阳落山后,气温往往会骤降至零度,操作检测仪时,手指总被冻得生疼。而在白天,他还穿着衬衫挥汗如雨地工作。

有天傍晚,一日的工作即将结束,这是最后一处位于路边山坡上的工作地点,这里山坡较陡,他在路边下了车,向山坡上爬去。

他一路低头爬坡,气喘吁吁地爬近坡顶时,抬起头来一看,他顿时被吓得大气都不敢喘了——只见坡顶上站立着一只狼。

这只狼,不知是何时冒出来的,它以逸待劳地等待着爬坡上来的邵剑明。这是邵剑明进藏以来第一次遇见狼,一时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强装镇静地以双目余光打量周围,幸运的是,未发现周围有狼的同伴出现,他判断这应该是一只孤狼。

邵剑明试着后退两步,狼居然也跟着他下坡两步。邵剑明赶紧刹住脚步,狼随即也停下了脚步。

不一会儿,邵剑明壮起胆来向坡上走去。随着他前进,狼便向后退去,看来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狼,自己必须坚强起来。邵剑明打定主意,巍然挺立。

狼与他僵持了一阵儿,后来,狼居然主动退却,消失至山坡背后。这时,天色渐晚,邵剑明没有跟上去,他继续站在原地。一会儿,狼又出现了,它已不耐烦了,主动向邵剑明发起攻击,邵剑明则高举手里的工具,准备迎头给它一下子。狡猾的狼在快冲到他眼前时,于最后时刻侧身而去。

虚惊一场后,邵剑明两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几乎迈不动上坡的脚步了。

回去后,邵剑明将自己今天与狼的遭遇讲给同事们听,有经验的队员告诉他:“这大概是一只个头较小的胡狼,它不是真的想攻击你,应该是在路边觅食的。路上往来的车辆,往往会落下一些食物,有一些动物已习惯在路边觅食。胡狼遇见你,可能是希望你赏它一些食物,才跟你来来往往地周旋,而你误解了它,以为它想攻击你呢。”

半年时间里,邵剑明时常在野外作业。江南小伙生得细皮嫩肉,经不住高原阳光的暴晒,他脸上被晒脱皮了六次,脚下穿烂了两双徒步鞋。工会来人慰问他时,问他需要些什么。他坦率地说想要两双徒步鞋。他在1689公里长的新建通信线路上来来回回,走了一遍又一遍,行程超过4万公里,绕地球一圈已绰绰有余。其中,翻越嘉措拉山口19次,马攸木拉山口15次,狮泉河达坂24次……他为何记得这么清楚呢?原来,他有个习惯,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时,常会感到旅途的寂寞与孤单,此时,他便怀念昔日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他会在微信群里给同事们图文直播,将这建设在生命禁区里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以及沿线的山口与河流名称,一一向同事们介绍。

后来在野外作业时,他遇上了狼群,有七只狼呈扇形向他包围过来。但邵剑明已经处变不惊了,他紧闭车门,透过窗户观察狼群。狼群见他防守严密,无机可乘,便在远处叼起一只野兔后跑远了。

他平均每天坐十多个小时的车,每日行程达四、五百公里。有时到了中午时分,作业地点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前往下一处作业地点的路途上,往往一路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好耐住饥肠辘辘,一天只吃两顿饭。

邵剑明废寝忘食地工作,一心扑在一千多公里长的通信线路工程建设上,线上有576处熔接点,任意一点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将来电网业务的安全与稳定。他不但要将这光缆工程做好,争取一次性验收通过,而且,他要保证不给往后留下任何故障隐患,务必使它稳定可靠,经得起时间与高原风雨的多重考验。

在现场检测中,邵剑明发现查务到吉隆段中光缆通信信号衰耗异常,技术指标低于合同要求,他便通知施工单位前来整改,可对方以各种借口一直拖延着。邵剑明带领3名同事,在一个月内把280公里光缆线路的每一段反复检测了5遍,收集起无懈可击的技术数据,摆到施工单位面前,坚持要求其整改到位。当时正值年终岁末,人家却特别关心他何时回家过年,甚至当面提醒他,机票买晚了就可能买不到机票回无锡过年了。邵剑明坦诚地告诉对方:“你若是真心希望我回家过年,那就帮我个忙,抓紧时间将问题光缆整改到位。要不然,我宁可不回家过年,也要催促着你们整改到位。”

邵剑明坚持原则,一点都不让步,施工单位只得更换全部问题光缆,彻底清除了通信工程的隐患。事后,知情的藏族同事搂着邵剑明肩膀说:“你正直坚强,就像我们藏族汉子一样。”

工程结束后,邵剑明荣获“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阿里藏中电网联网帮扶功臣”的荣誉称号。他这才一身轻松地踏上归途,时常挂在嘴边念叨的家乡美食——无锡小笼包,与他越来越近了。

清晨,在自家小区附近的小吃店里,邵剑明的同事王炜,点了红汤面与小笼包子。这两样食物在无锡城的大街小巷里寻常可见。王炜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按理说,家乡小吃对他而言是不足为奇的。可是今日,王炜的表现异乎寻常,面对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子,他只觉得有久别重逢的亲热,有兴奋异常的快感。他等不及美食慢慢地转凉下来,便狼吞虎咽、大快朵颐起来。

四个月前,王炜告别家乡踏上援藏的旅途。当时他并未料到,早已习以为常的小笼包,居然会成为自己遥远的牵挂。在雪域高原工作期间,妻子经常在晚上打电话向他嘘寒问暖,近日他告诉妻子,这里的食物重油重辣,自己怀念家乡的红汤面与小笼包了。妻子便安慰他,十天后,你就能如愿以偿地吃上无锡小笼包了。根据组织上的安排,十天后就轮到王炜返回无锡休假了。王炜将这日期告诉妻子后,妻子便牢牢记住这日期,天天掐指算着王炜回家的日子。

十天前,王炜就买好了回家的机票。可是在电网项目可行性评审会上,评审专家对尼木、林周两个县供电公司的配网项目在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方面提出质疑。若要通过可行性评审,项目就必须重新梳理一遍。王炜默默地退了机票,带领县公司规划设计人员翻山越岭,再次深入到各个山区林场去走访勘察,补充新的数据资料。

在林周县大山深处有一台变压器,它为方圆5公里内的20余户牧民提供电源。虽然变压器容量够用,但由于供电线路过长,导致电压较低,电灯闪烁着暗红色的光,藏民制作酥油茶的电机难以正常启动工作。当冬天大雪封山或雨季泥石流冲垮山路时,窝居深山里的牧民就格外需要电。一位藏族阿妈指着家里的电器告诉他:“我们在深山里生活,甚至可以没有路,但不能没有电。”阿妈渴望用电有保障的心情,溢于言表。王炜听了很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出最佳的供电方案来,让藏族阿妈们用上放心电、满意电。

在一周时间里,王炜他们在山区林地间兜兜转转,实地调查现有电网的所有细枝末节,将电网上现存的薄弱环节逐一查明并标注出来。汽车行驶在人烟稀少的山区里,饿了就啃两口随身携带的干粮,累了就靠着车里椅背打个盹儿。

一周后,现场调研工作结束,王炜回到拉萨供电公司。在办公室里又开始一场新的长途跋涉。每天晚上九点多,王炜仍在办公室里加班工作,妻子打来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正在阳光下写字呢。”妻子不解地问他:“现在已是晚上了,你在说梦话吧。”王炜回答她:“我清醒着呢,此时,夕阳正照在窗户上,光线温暖明亮,很适合做文字工作。若停下hycGEZKzvI90vyEYgw8uaQ==笔来,我就要想家,要想你了。”

王炜从档案资料里梳理出电网的历年故障,从设计规划上推测将来负荷的增长量,结合现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一周的连续加班,终于在周末时,王炜重新拟定好项目提报方案。这次有的放矢的项目提报方案,顺利地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王炜这才得以返回家乡,品尝到家乡的美食。

亲人们认为,时间的长度并不相等,在盼望王炜归来的日子里,时间总是过得很慢;而王炜返乡的5天假期,时间却过得飞快,一眨眼功夫,王炜又背上行囊、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重返西藏了。

这次,王炜回到拉萨后,遇上了令他激动无比、终生难忘的事。

2021年7月23日,习总书记到西藏调研,在拉萨八廓街上走访,同现场群众亲切交流。那时,王炜正在应急指挥中心参加值班保电工作。他是一名新党员,亲眼看到习总书记是他梦寐以求的向往。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只觉得心脏砰砰直跳,胸膛都被撞得生疼,他抚摸着起伏不已的胸膛对自己说:“这才是真正的高原反应。”

同一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去贵宾下榻的地方保电了,运检班组的一位工作人员去八廓街上保电了,他们都可能幸运地遇见习总书记,而他却只能呆在应急指挥中心里做值班保电工作。他表面上保持镇静,绝无差错地完成手中的保电工作,但他那颗剧烈跳动的心,早已飞到习总书记身旁去了。

王炜刚过而立之年,他精气神很足,总是一副朝气蓬勃的样子。王炜喜欢阅读,善于汲取蕴藏于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拉萨公司的会议室墙上面写的一条条标语,他经常反复回味:“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一次援藏行 一生高原情”。一期期援藏干部们留下的心得体会,他已读了不知多少遍,他自觉地向优秀援藏干部们看齐,义务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

当邵剑明从日喀则到拉萨来办事顺道看望他时,王炜将邵剑明带到办公室,指着办公桌上的电脑告诉邵剑明:“我现在用的这台电脑,就是我们公司戴师傅曾经使用过的。戴师傅是上一批援藏人员,他在拉萨公司从事配网自动化管理工作,他主持‘三区三州’电网建设时创造的拉萨速度,后来,‘三区三州’电网建设获得西藏七地市评比第一名,各种方案材料就是在这台电脑上完成的。今年4月,评比结果出来后,戴师傅已返回无锡,拉萨公司还专门向无锡公司发去感谢信。”

王炜又带邵剑明去参观江苏援藏干部之家。上面,无锡公司颜富春的名字,名列前茅。

颜富春是江苏电力首批援藏干部九人中的一人。去年,颜富春已光荣退休,可他当年参加援藏时,才35岁,正值干事业的大好年华。他来到西藏担任拉萨电业局用电部部长。初上高原,颜富春因缺氧出现了头晕失眠等明显症状,可他等不及症状消退,就投身到新的工作中。为了解当地用电的实际情况,他决定先跟40岁的藏族女职工阿佳红金挨家挨户去抄表。

骑上自行车,骑行了约十来分钟时间,颜富春便气喘吁吁,心跳得厉害。可瞧瞧走在他前面的阿佳红金,人家却是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轻松得很。颜富春心里就不服气,他想:我怎么能输给一位年长的女同志呢。

他硬着头皮跟在她后面,走访了约三十户人家,足足转了四个多小时。与阿佳红金告别时,她还表扬颜部长身体素质好,在高原上吃得消呢。可颜富春到宿舍里,实在是支撑不住了,他瘫倒在床上,一动都不想动,只觉得全身僵硬,头脑里晕乎乎的,连垂在床边的一条腿,也懒得抬起来摆放到床上,就一直悬挂着,这在他过去的生活里是不可想象的事。

通过深入走访藏族群众,颜富春明白了老百姓的用电需求,摸清了供电现状与问题所在。一天晚上,颜富春吃完晚饭从食堂出来,在门口被门卫拦住,门卫说:“颜部长,有人找你。”只见一位藏族老人向他走来。当时,拉萨市电业局下面尚未成立县供电局。山区里的藏族人民没电用,都是直接跑到拉萨市电业局来要电。

颜富春问他:“你是哪里人啊?”

“我是从山里走来的,家里已经两天没电了。”老人说。

颜富春问他:“你为什么不打电话呢?”

“打电话没用,必须自己本人过来跑一趟,但也未必有用。”老人回答道。

“你吃饭了没有?”颜富春又问。

老人摇了摇头。

“你先到食堂去看一看,能不能搞点面条什么的,先填饱肚子要紧。”颜富春说。

老人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从颜部长认真倾听的神情里看到了希望,他轻松地向食堂方向走去。

老人走后,颜富春立刻打电话给罗布主任说:“我们碰个头,商量一下这事怎么办?”

罗布主任说:“你决定,我执行。”

“好,那你吃完饭后带上4位同事,立刻去这位老乡家,连夜抢修送电。”颜富春说。

老人家通电后,一家人都很高兴,他家里停电的事就算结束了,可颜富春却通过这事举一反三,他想到今后再不能因为停电让牧民跑到城里来要电了。再说,这停电抢修的时间也太长了,路途遥远的抢修点,两三天时间都难以修复。颜富春向拉萨市电业局领导汇报此事,并介绍了江苏的现行做法,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向用户承诺12小时内解决问题。建议成立一支8人的抢修队伍,提供全天候供电抢修服务。他的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半个月后,一支专业的供电抢修队伍成立,配备两台抢修车,两台摩托车。抢修效率明显提高,故障修复时间由过去平均8个小时缩短为3至5个小时,拉萨市电业局首次在报纸上公布电力抢修电话。此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颜富春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视为衡量自己工作是否称职的一把尺子,群众对哪里有牢骚与情绪,他就将工作开展到那里。拉萨电业局原来的用电营业厅只有15平方米,只设三个营业小窗口,客户交电费或办理接电业务,需要排长长的队伍,等上老半天,而交费仅是几分钟的事。而且,交费柜台偏高,客户往往要踮起脚尖仰起脸来才能与工作人员说上话,这与供电优质服务要求不符。颜富春再次向领导汇报,提出整改意见,拉萨电业局领导同意他的想法,支持他大胆地去改革,江苏公司经过实地考察认证,最终,援助四百万元用于建设新的用电营业厅。三个月后,新营业厅建成,设有八个服务窗口,柜台高度大幅下降。宽敞明亮的新用电营业厅,谁看谁喜欢。

把无锡公司成熟的做法与先进经验带到西藏,让太湖明珠与高原明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颜富春最大的心愿。颜富春在援藏的三年时间里,时常感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与友好。拉萨城里有一条江苏路,颜富春每每走在这条路上,心中便感到自豪与骄傲,他常向未到过西藏的人介绍说:“拉萨城里有两条路,一条是北京路,一条是江苏路。”一次,他乘出租车,当司机知道他是来自江苏的援藏干部后,下车时司机不肯收他车费,感动得颜富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从颜富春开始,无锡公司有志有为的年轻人,持续开展援藏接力赛,他们一批接一批地来到雪域高原,不断地为幸福西藏增光添彩。青年员工袁侃凯,从接受援藏任务到登机成行不足四十八小时,堪称“援藏急先锋”。

这天傍晚,临近下班时分,袁侃凯突然接到一项紧急任务:无锡公司援建拉萨公司的4个输变电工程提前竣工,10天后,将向拉萨公司移交这批竣工的输变电工程。领导要求小袁即刻动身前往拉萨,完成工程所有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小袁听了,他没有多想,当场便响亮地答应了领导,转身就开始在办公室收拾整理起将要带往拉萨的办公用品来。

可是他手里忙碌着,心里却有点虚,他不禁暗问自己:我这次去拉萨,能否圆满完成任务呢?他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还不足半年,虽然他一直在努力学习档案知识,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但他还是担心万一碰上拦路虎怎么办?

“小袁,我们来建个群,把档案专业的同事们都拉进来,你在拉萨那边遇到问题时,就像你在无锡一样,随时可以向我们提问。”武瑛从事档案工作多年,她看出小袁的顾虑,便这样对他说。于是,支持小袁远赴拉萨工作的“档案援藏后援团”当晚成立,一下子消除了小袁工作上的顾虑。

“小袁,这是我的藏红花,现在我送给你,它对减轻高原反应有帮助呢,你现在就泡杯茶喝。”同事方璇慷慨地将自己收藏的藏红花拿出来送给他。于是,小袁当即在办公室里喝上了抵御高原反应的藏红花茶。为了小袁援藏的快捷之旅顺利成行,同事们都推迟下班时间,帮助小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到达拉萨后,小袁没有出现预想中严重的高原反应,尽管项目部负责人关照他当天在宾馆里休息一天,调整一下身体,可他还是立即前往拉萨公司新一轮电网改造项目部报到,当天就进入工作状态。

他发现4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资料还未收齐,便通知相关单位当天下午3点来开会。会上,明确各单位上交材料的时限与质量要求。晚上,他加班对已有材料进行整理、鉴定、装盒、编号,并同步录入档案系统。

时间在不知不觉地过去,整理好的档案盒,整齐地摆放在一起,它们像生长的树木,在一节一节地长高。而那边待整理的材料堆,则在不断缩小,此消彼长,形势越来越清楚,小袁心里也渐渐踏实起来。窗外,一片光明,已是晚上9点多,依然有阳光照进办公室里,他觉得日光在提示自己,时间还早着呢,再干一会儿。

这天晚饭后,他又习惯性地来到办公室里干活。他在检查档案时发现,有一份手写的变电站基础复测记录,上面有涂改迹象,而且未使用规范的涂改符号。这份材料如何处理?他感到难以把握,于是,他拿起手机拍照,将这疑难问题发到后援群里。很快,武瑛便解决了他的问题。

就这样,小袁在拉萨天天干到太阳落山后才回宿舍休息。十三天后,援建工程的全部档案整理工作顺利完成,按时移交至拉萨公司。

小袁是个忙人,拉萨这边事情刚结束,公司又召唤他立刻返回,为即将到来的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做准备。

雪域高原,真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临行前一天晚上,小袁久久地仰望着高原上的夜空,直觉得世界屋脊上的月亮特别圆,星星特别亮。

责任编辑:康松达伟